美国“直升机父母”引争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42 次 更新时间:2014-10-10 11:13

佚名  

美国人形容对孩子呵护备至的家长为“直升机父母”,因为这些家长像直升机一样整天“盘旋”在孩子周围,关注孩子一举一动,随时准备“降落”在孩子身边提供指导或帮助。有些家长甘做“直升机”围着孩子团团转,有些则反对这种教育方式,认为这样会妨碍孩子自立。  

孩子优秀“直升机”建功   

17岁男生克瓦西·埃宁就读于美国长岛威廉·弗洛伊德高中,勤奋好学,每科成绩都是a,在相当于美国“高考”的学术能力测试(sat)中得到2250分的高分(满分2400)。此外,他会拉中提琴,是学校乐队的歌手,参加过正式的铅球比赛,课余去医院做义工。   

父母让他申请了12所高校,包括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8所常春藤名校。结果,他收到全部12所高校的录取通知。埃宁把成绩归功于自己有“直升机父母”。他说:“他们监控我的一切,告诉我‘你要专心,你能做到,要始终做得最好!’他们让我知道95分不够好。”   

接受媒体采访时,埃宁感谢父母的教育方式。他的父亲埃比尼泽说,他和妻子之所以对孩子严格要求,就是想让他有所作为。“我们给他选的路就是当一个成功者,他也知道自己背负期许,没有其他路可选,”这名54岁的加纳移民说,“我告诉他,无论是学习、演出还是在校表现,他都必须力争上游。我们规范他,训练他,指导他,激励他。”   

像埃宁的父母一样,16岁高中生黑莉·里德的父母也是标准的“直升机”。他们开设网络博客“直升机妈妈和普通飞机爸爸:不那么阴暗的育儿故事”。  在这个博客网页里,两人充满自豪地回顾对独生女黑莉无微不至的养育过程。“我们就是过度保护和极端专制的父母,”42岁的母亲c.李坦言,“我每一秒都得知道她在哪儿,和谁在一起。我监视她所有的(娱乐社交)设备,她也清楚规矩:让我们知道每一个密码。”     

专家称家长“好心”办坏事   “直升机父母”现象在美国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随着“婴儿潮”一代子女出生和长大,社会对儿童安全和保护意识加强。同时,孩子升学、就业等竞争较以往激烈,导致一些父母内心焦虑,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替孩子包揽一切。   

“相比十年或二十年前,如今的父母们越来越干涉孩子的生活,”米德尔伯里学院社会学教授玛格丽特·纳尔逊说,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高的职业人士,竭尽全力为子女提供一切成功的机会:从孩子8岁时的家教、曲棍球训练营,到18岁时的大学申请论文。一些家长习惯了替孩子出面,和老师、教练甚至雇主交涉。   

亚利桑那大学教授、行为学专家克里斯·塞格林说,如果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反而会助长孩子焦虑、自恋的心理,给生活和学业带来消极影响。

他的研究结果得到其他一些专家的认同和支持。加利福尼亚州社会学家劳拉·l·哈密尔顿的一份报告指出,父母在孩子大学教育上投入的金钱成本越高,孩子的考试分数越低。弗吉尼亚州心理学家霍利·希弗林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孩子家庭作业和大学专业选择的干预度越高,孩子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越低。   

“直升机父母”正被妖魔化   

塞格林在研究中还发现,受“直升机父母”教育影响,一些孩子即便进入大学,也难以改变对家长的依赖,缺少责任感和自我管理意识。   

研究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000多名美国大学生中,近四分之一的人每天以手机短信、电话和其他方式与父母联系多次;另有22%的学生每天和父母保持一次联系。   

“有的孩子遇到任何事都要和父母联系,”塞格林说,“而联系内容通常是孩子询问‘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你可不可以……’他们依然十分依赖父母。”   22岁的伊丽莎白·梅是亚利桑那大学学生,参与了这项调查。她说,她的父母不是“直升机”,但身边不少同学的家长是。有一次,她和同学住的房间遭入室盗窃,她打电话叫来房东质问为何没装警报系统,而她的同屋同学却电话叫来了母亲,后者冲进房间,接管一切。“这妨碍了我和房东的交涉,我觉得我们应该自己处理这件事。”梅说。   

塞格林说,对孩子过度呵护的父母通常认为自己在做好事,但最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长远来看,直升机父母削弱了孩子的处事能力,他们赢得眼前的一场战役,实际上却输掉了整场战争。”   

不过,塞格林等专家的研究结果没能动摇像黑莉父母那样的“资深直升机”。“我不认为我们这么做会妨碍黑莉,”“直升机妈妈”c·李说。她的丈夫克里斯也认为,“直升机父母”这个称呼正被“妖魔化”。   

他们相信,尚在家中通过网络学习高中课程、还不会开车的黑莉,在他们的教育下正努力培养今后上大学所需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黑莉对此也深信不疑:“父母教我关于现实世界的许多事情,我不会迷失,知道如何照顾自己。”

本文责编:chenhaoche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教育学 > 教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877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宁波晚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