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李克强总理访印以来,中印两国关系保持了平稳向上的发展势头。今年是中印两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60周年,同时也是两国政府确定的“中印友好交流年”。与中印友好的气氛相呼应,今年中印关系开局良好,两国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17次会晤和年度防务与安全磋商都已结束,双方在保持边境和平和安定、举行陆、海军联合训练和军事交流方面达成了多项协议。今年两国还将举行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两国领导人也将在许多国际场合交流会晤、协商合作。这些高层次的交流会晤活动表明中印两国高层都十分重视两国关系的发展,两国关系也已经高度机制化。
中印关系的平稳发展无疑是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的,两国领导人寻求两国关系的和平友好合作之道是基于两国关系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两国之间虽然发生过短暂的边界冲突,但数十年的历史证明,武力不能解决两国之间的分歧。既然边界问题不能迅速解决,那么就只能管控。过去几十年两国边界地区基本上一直保持着和平和稳定,说明两国通过进一步的沟通、交流、合作——特别是在双方各自政府统筹协调下的各相关部门的联合交流,规范各自在边界地区的行为,继续将边界地区和平稳定的局面保持下去是可能的。这对于两国争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集中精力发展国内经济社会事业是有利的。
和平友好合作不仅是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的愿望,近年来全球、地区和国家层面局势的发展也要求两国开展交流和合作。在全球层面,中印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有利于提高两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在其他全球问题上的话语权。近几年来,受内部经济结构的制约和外部发达国家金融政策的影响,印度等新兴经济体金融动荡,经济下滑,削弱了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结构改革中的影响力。美国国会今年初再次否决了2010年G20峰会提出的IMF改革方案,在刚刚结束的G20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IMF改革问题被推到2015年。IMF改革数年不决表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根本不想放弃它们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导地位。在这个问题上,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提高自己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在地区层面,中印两国今年将被迫面对非常棘手的地区问题,那就是美国撤出阿富汗。阿富汗与中印近在咫尺,其稳定对两国国内安全和社会稳定十分关键。美国可以甩手而去,将麻烦留在本地区,但中印作为近邻国家和地区大国不能无视阿富汗局势的恶化。在这个问题上,中印应该加强协调和磋商,并与巴基斯坦、俄罗斯、伊朗以及中亚国家等阿富汗周边国家合作,促进阿富汗国内各派力量的和解。
在国家层面,近两年印度经济形式不很乐观。国大党政府腐败丑闻缠身,在经济改革上孱弱无力。由于美国要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印度资本外逃严重。印度中央银行行长拉詹在澳大利亚举行的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对美国的货币政策提出严厉批评,但美国根本不屑一顾。印度各界都期盼今年大选之后上台的新领导人能够引领印度开启新的经济改革。印度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偏重服务业,印度政府希望能够引进外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中印两国总理在孟中缅印经济走廊和中国在印投资建设“中国工业园”等项目上取得积极进展。最近有消息说中方计划投资3000亿美元用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新一届政府上台之后能在引进中国资金方面有所进展,将有力推动印度经济发展和中印经济合作。
从这几个方面看,今年中印关系将继续保持平稳向好的势头。但中印关系中仍然存在问题,无论是在国际层面,还是在印度国内,都有人不愿看到中印关系改善。尤其是在印度国内,部分长期从中印关系紧张中获益的军方和战略界人士并不希望看到中印关系的稳步提升。一些印度战略分析人士对中方提出的中印边界行为准则持怀疑态度。前几天,印度陆军设立3个“中国小组”,以“密切跟踪中国的每一个行动,挖掘中国战略构想的核心,预测其对于印度国家安全的影响,并每日撰写报告”。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中国描绘成主要敌人,鼓吹“中国威胁论”,以证明高额军事预算的必要性。而美、日等国家的一些政客,也极力鼓动印度执行强硬的对华政策,以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效果。
中印关系有时也会成为印度政党政治的牺牲品。中印边界问题经常成为印度政客鼓吹民族主义、吸引选票的工具。就在这几天,印度人民党候选人莫迪跑到印度占据的中国藏南地区,没来由地隔空喊话,要求“中国抛弃扩张主义心态”。虽然我们可以将莫迪的这一举动看作是为了向印度选民展示其强硬的外交政策,为了拉选票而做秀,但也应警惕某些政客在大选中将中国作为一个争议话题而提出来的做法。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无疑将会影响中印关系的发展,这在中美关系中有前车之鉴。这也是两国战略互信的一个方面。中印两国的相互信任是一点一滴逐渐积累起来的,因此双方应该认真考虑怎么增加中印关系中的正能量,而不是出于个人或政党私利而破坏双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