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香远: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核心思想论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24 次 更新时间:2013-10-17 11:13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  

鞠香远  

 

摘要:作为国际政治中的“三种基本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现实主义有着各自的理论核心。马克思主义建基于唯物史观,自由主义倡导正义原则,而现实主义则将权力和国家利益作为国际政治的基础,三种理论范式围绕不同的理论核心各自以不同的轨迹发展。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因其不同的政治哲学背景而划分为众多流派,按照目前国内外学界所形成的共识,一般把它分为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三种主要流派,或称“三种基本理论范式”。在传统认识中,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被看做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而马克思主义则是与之相区别的批判理论的代表。在历史演进中,现实主义由于其“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长期占据国际关系理论领域的主流位置,自由主义则因其大大扩展了国际政治研究议题而迅速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保守性意识形态的理论武器及其具有的实践意义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流派。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这三种不同的理论形态,蕴含着不同的思想内容和学术价值。分析比较它们的核心思想,对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之核心

马克思主义将国际关系理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它认为“谁控制经济生产,谁就能决定政治制度。”[1](P462)

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根本区别。世界是物质的,并决定着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发展,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一切冲突的根本源头。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变革推动了世界历史,为国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规定了现代国际关系的基础。这种关于物质生活生产方式制约政治生活发展并决定国际关系的观点,克服了长久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脱离物质基础、单纯就上层建筑讨论上层建筑的片面性。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它是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2](P25)

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的,即从生产方式着手,根据国际社会中各个国家间的生产力、生产分工和相互交往状况的不同进行分析。按照唯物史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政治生活,这就决定了任何国家的国际行为均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基础之上,即便国际政治存在相对独立性,但其根本仍然是物质的。唯物史观还认为,阶级与私有制经济相伴随,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阶级状况的变化,阶级与阶级斗争存在于历史长河之中,并且不可避免地会给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带来深刻影响。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来解释国际问题,通过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立场,并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来阐明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又一重要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在私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优势的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必然带有竞争和对立的性质;在存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国家本质上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代言人,它不会是中性物,尽管不同时代国家在国际中的表现不同,其根本仍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关注的不仅仅是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更多地关注于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国际关系本质是由经济根源所决定的。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所产生的阶级对立,是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国际社会处在冲突之中的重要原因。

但是,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悲观论调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在私有制经济基础导致国家之间冲突发生的情况下,改变私有制经济基础是实现世界和平的根本出路。换言之,只有消灭私有制以及产生于其上的阶级,进而实现社会主义,才能改变现有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只有进入到没有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世界的最终和平。当然,国际政治事件要追溯到“最终的经济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就是唯一的原因,而是为了揭示隐含在围绕战争与和平的背后的经济利益根源。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没有祈求说明一切,它希望的是能够指出“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大方法。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常常将国际政治归之于某一方面原因不同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将之作单一、片面的理解,它在强调经济决定性的同时,同样也关注历史文化、宗教传统等因素的作用。

 

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之核心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长期处于主流地位的现实主义,将权力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现实主义者看来,无论是维护国家利益,消除战争威胁还是维护世界和平,都离不开权力的获得。不管经典现实主义从人性本恶出发,还是新现实主义者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出发,它们对国际关系的研究都绕不开权力。可以说,对于权力的追求是所有现实主义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汉斯·摩根索认为,国际关系的所有问题都可归于权力问题,各个国家要么维持权力,要么增加权力,要么显示权力,都在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争夺,将国际社会带到充满竞争、冲突的环境中。即使国际社会不会因为意识形态而制定对外对抗政策,民族国家之间也会自动展开竞争。对于权力,虽然现实主义者之间对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都将之看作是无政府状态下的能力表现,是国家间相互竞争中表现出的相对力量。摩根索在“现实主义六原则”中指出,“政治就如同通常意义上的社会,被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律所统治。”[3](P4)

在国际问题研究中,现实主义者常常依据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下人的本性,即人与人之间彼此防范、相互猜忌争斗。在人性本恶的基础上,往往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发动战争。竞争能够让人们得到利益,求得安全,获得荣誉,这就让权力成为人类行为中关键的需要,只有权力才是政治的核心,“没有刀剑的契约只是一句空话,根本无力保护个人的安全。”

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由人组成的国家把人为争夺权力而展开的斗争扩大到国际范围,注定国际社会必然陷入到因权力而展开的较量。所以,现实主义视野中的国际社会也处在“自然状态”,即“无政府状态”,在这个社会体系中的民族国家必定追逐权力,国家间的关系也是权力关系的表现。在现实主义看来,国际合作是无法自动存在的,由于利益的稀缺性,各个国家为了实现本国利益进行竞争,拥有权力为实现利益最大化创造条件。所以,“帮助政治现实主义在浩瀚的国际政治领域中找到方向的,是以权力或实力为出发点定义的利益概念。”[3](P5)

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不是仅仅依靠意识或者动机就能实现的,单纯依靠道义和思想意识也无法达成,只有依靠权力才是实现利益的根本。

新现实主义则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出发,阐述权力的重要性。在无政府状态之下,权力依然是国际关系中的关键要素,国家的最基本要求是安全,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获得权力。新现实主义从国际体系出发,认为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决定了体系中成员的相互关系,“结构根据系统的排序原则来界定,它还被定义为单原件的能力分配,以及单元能力对比差异的程度,国家根据权力大小而占据不同的位置。”[4](P194)

他们坚信即使国际社会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关系的本质依然未曾改变,国际政治实际内涵仍然是国家为权力而斗争,当今世界依然在为国家间的权力发展不平衡而不断进行调整。这里的权力已经不单纯指均势实力,而是“将权力的概念视为结构的根本特点”,表现出综合性特征,这为国际间的权力概念提供了模糊但又易于解释的便利。

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另一重要流派的自由主义倡导正义原则,并将之作为国际法和国际制度推行与改革的理论基点。自由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对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早期理论是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理想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反思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劫难,关注于如何防止战争、实现和平问题的理想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相信人性本善,可以通过教化来唤醒人的固有良知;主张成立带有权威性的国际性机构组织,完善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实行集体安全,只有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国家间才有可能实现和平。其中,威尔逊的理论倾向和外交理念最具代表性,他在1913年12月2日的国情咨文中指出“:国际秩序的基石在于国际法以及国家之间的信任,而不是均势或各国的勾心斗角”,之后提出的“十四点计划”思想出发点更是“欧洲古典文明的保持和光大,是正义、民主、自由和理性的固守和维护”,[5](P35)

而实现该计划的途径则是通过自由国家的联合,建立联盟或其他国际组织。威尔逊在其理论中宣扬法律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认为随着国际体系的发展,熟练外交手段和必要法律的缺失将导致国际关系的不稳定,因此需要规范国际法,建立具有权威的国际组织。

可以看出,作为国际关系理论初级阶段,理想主义的理论规范虽尚显幼稚,但为新自由主义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新自由主义从国际制度入手,关注的不仅仅是主权国家,它在分析国家自身的结构以及决策的同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全球范围,更加关注非国家行为体,改变了在传统意义上的“高级政治”与“低级政治”的区分假设。在今天全球化程度不断增强的背景下,国家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诸如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国际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新自由主义认为,在制度的作用下,人和人之间可以相互协作,同样也能实现国家的成功合作。在国际体系中,国家作为其中的“原子行为体”,在理性的指导下,权衡行为的得失,争取得到利益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绝对利益的最大化是国家应当追求的目标。由于国际制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与深度遍布于国际关系的各个领域,它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国际的合作。在自由主义者看来,由于国际制度能够通过其“跨政府”网络促进国家间的信息传输,同时与国际制度相匹配的国际组织能够为其成员国提供相关内容,这使得国家可以获得合作发展所必需的信息,而且国际制度为国家之间提供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为国家确定权力的基本准则与实施范围以及为际消除争议提供了解决程序。所以,在新自由主义看来,坚持国际制度的建设,才是研究国际问题的理论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核心之比较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同属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重要流派,有着不同的逻辑体系和哲学内涵。在理论基础、国际关系主题、世界政治发展动力等方面,马克思主义与这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主流派别相比,既有不同,也有某些相通、相似之处。在一些特定问题上,难以断言哪种范式就代表着真理,各流派各有长处,应该说它们之间是存在很大的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空间和可能性的。

第一,理论基础方面。任何学说体系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之所以区分为三种基本范式,正是因为它有着不同的理论出发点,也决定了它们具有不同的核心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其根基,相信生产力特别是经济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承认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将物质性经济与非物质性上层建筑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揭示了国际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现实主义将物质性权力以及由权力定义的国家利益为其理论出发点,以先验的人性解释权力,从最初的军事硬实力到后来的软实力,权力概念的内涵不断发生变化,并认为应当依靠实力确定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适应了战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战略需要,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不少国际事件也为之提供了佐证,使之更具“说服力”。但现实主义忽视了物质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造成现实主义在问题解释上显得僵硬。自由主义则将国际制度的改革与发展作为它的理论基点,并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和制度经济学等理论解释国际社会,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相互依赖性,并进一步突出非国家行为特别是国际机制的作用,突破了现实主义的权力的物质硬核,符合当今国际社会密切联系、寻求合作的需要。

第二,国际关系主题方面。战争与和平问题是任何国际关系理论的永恒主题,然而,由于理论基础和理论核心的不同,决定了在战争根源以及如何实现和平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和主张。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私有制占据统治地位的国际社会中,由私有制导致的阶级对立使得国家之间的关系同样处在对立之中,这是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重要根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固有的生产关系成为其桎梏,当其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革命就不可避免地到来,而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消灭私有制,人类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将一劳永逸的实现真正和平。现实主义认为,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冲突,无论是从人性本恶还是世界无政府状态出发,每个国家都会为了权力而展开争夺,由此国家之间进行着无休止的“零和博弈”,即使出现合作,也是处在战争边缘而采取的无奈之举,每一个国家都深陷于“安全困境”。现实主义不相信有真正和平的存在,国家只能通过提高自身实力,依靠自助手段最终建立均势维持和平。可见,在现实主义者眼中,世界和平的前景一片黯淡。自由主义者相信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合作,虽然承认国际关系中冲突具有不可避免性,但是通过国家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相互依存,通过国际制度的完善约束国家行为,可以降低战争发生的危险,实现国家间的合作,为实现世界和平创造条件。从这些方面看,自由主义将国际法、国际规范等引入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大大拓宽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领域。但自由主义不大关注制约国际行为体的物质力量,“一战”后国联的失败就是深刻的事例。

第三,世界政治动力方面。不同的哲学历史观决定了不同的世界政治动力观。[6]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国际关系问题。通过对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深入考察,马克思发现,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受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支配。政治作为经济的集中表现,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动而发生变化。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由以西方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所主导,其资本特征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国家间政治交往的方式。正是对资本主义所主导的世界历史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隐藏在政治背后经济的力量,指出正是跨国界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世界政治的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现实主义陷入“历史循环论”,认为国际政治就是“循环和重复的王国”。现实主义相信,由于缺乏超国家权威的国际政府,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注定会为权力而争斗,各个国家为争夺权力而制定的对外政策也不会改变,国际政治陷入到无休止的战争与休战之间循环。可见,在现实主义那里,国际政治是无动力可言的。自由主义坚持“历史进化论”,相信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的。国家作为有理性的团体,希望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利益成了世界政治的动力。自由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利益指的是国家关注国际政治经济交往中获取收益,追求经济福利。

总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具有不同的理论核心,这决定了它们对国际关系一些基本问题的不同观点。与西方国际关系主流学派相比,建基于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演变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这对社会主义国家制定国际政策、战略目标等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应该注意到,由于时代背景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在阶级斗争、战争具体原因等问题上存在不足。而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在世界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集体安全等理论方面则显得更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发展中,对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既不能盲目吸收也不能盲目排斥,要注重在批判中借鉴。

参考文献:

[1]多尔蒂,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3]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M].李晖等译.海南出版社,2008.

[4]肯尼斯·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信强译.上海世纪出版社,2008.

[5]亨利·基辛格.大外交[M].顾淑馨等译.海南出版社,1998.

[6]胡宗山.主题·动力·范式·本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5(2).


    进入专题: 马克思主义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8588.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3 年第 3 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