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一个同学聚会,酒足饭饱,曲终人散,送几位校外的同学回家,却看到了令人不愉快的一幕:小车开过来,当局长的老同学一侧身上去了,送人的几个同学劝另一位在这位局长手下当处长的同学也上车一块走,“反正是一路嘛”。谁知处长同学连连摇手:“那是领导的车,我怎么敢坐?”而车上的局长同学竟然任何表示也没有,挥挥手,车开走了。大家一时无语,气氛顿显尴尬,当然,脸最红是我们这位处长同学。
都说当今中国社会是官文化的社会,没想到,官文化渗透到老同学关系里来了。细细观察近两年的我们的大学同学聚会,的确出现了一些“新变化”:老同学之间也有摆官架子的了。别说,我们那个班当上“大官”的同学还真不少,最高的当上了省部级,司局级的好几个,有的还是中央部委的司长;至于当处长的则更是“大把抓”,简直算不上什么“官”了。同学聚会,当官的那几个总是围在一起,春风得意,谈笑风生,话题也总是围绕着谁又提升了之类的“官话”谈,而“混”得不那么好的几个同学总是有点灰溜溜地在旁边稍着,连说话都是低声细气的。发言,官大的先说,同学们说“你是领导啊”;走路,官大的先行,别的同学自动让在一边,说:“你是领导啊”;照相,官大的占中间,“你是领导啊”;吃饭,同学们谦让领导做中间,还是那句话:“你是领导啊”。慢慢地,当官的同学也就习惯了,跟他在单位里一样,自己也开始把自己当一回事了,也希望同学们围着他转、捧着他说了。而他跟老同学说话也不那么客气了,爱搭不理,或眯着眼睛居高临下地扫一眼他对面的同学,掉头而去。于是,同学之间的关系就有了疏离感。再也找不到原先那种老同学之间的亲情,找不到朴素真实的感觉了。
我这人是绝对没有“官意识”的,管他是部长还是司长,还当他们是当初的“哥儿们”,但无数次的“软钉子”终于让我这个书呆子明白了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官就是官,“屁股决定脑袋”,说话、办事,以后都要从他当的官出发,而老同学的关系也得服从他那一套“官哲学”。他自我感觉已经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了,换句话说,他已经不属于我们“这一部分”了。正如柏杨先生所说:“往往一个人在当官之前,跟当官之后,变成了两种人。这句话本身是不合逻辑的,只能说一个人的官性太兴旺的时候,人性就消灭了。他没有人性,而只有做官的官性。必须等到有一天他退休了,人性才能回复。”人当上了官,他原先的朋友、同学,哪怕就是“发小”,也得明白,你们原先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了。他跟你,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了,你得正视这一点。
由于官场的存在和官文化在这个社会中占有主流的位置,人们想问题,做事情,很自然地就都变成“官味儿”的了。中国从来就没有什么“公民”,只有“老百姓”;“老百姓”也从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权利,只是一心盼望着“包青天”、“清官”的出现,而官员也以当“爱民”、“亲民”的“父母官”为荣。几千年了,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水平没走出历史多远。这不奇怪,只是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按说在这个国家里也算是“高素质”的群体了,怎么也不能免俗?
老同学的关系应该是人世间的一种最纯洁、最纯正无瑕的关系,毫无功利色彩,也可以认为是当今社会保持人际关系纯洁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这道防线也被冲破了,那这个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肯定就都变成彻头彻尾的利益、金钱交换的关系了。
同学之间的官架子当然“摆”得有限,不会做太出格的事情,毕竟“官”们也得照顾一下“旧情”,但它反映出我们这个社会的“官瘾”到了何种程度。应该说,任何社会,任何人,有点“权势瘾”是免不了的,但像中国“瘾”这么大的国家、民族还真是不多见,甚至可以说绝无仅有。这话听起来有点愤世嫉俗,但这恐怕是事实,生气也没用。
对摆官架子的老同学,我只能送他一句话: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