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基因、量子、神经元:读《观猴有感》有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34 次 更新时间:2013-08-01 20:55

进入专题: 观猴有感  

观海  

“以猴观人”科学却不正确

《大河报》7月30日所刊永春的《观猴有感》一文情趣盎然思路独特,发人深思,堪称妙手偶得之作。尽管我不能赞同《观猴有感》的诸多观点,但我却对如此清晰隽永的文字和字里行间的鲜活思想赞叹不已。以至于提笔行文之间,我都羞于使用“首先”“其次”之类的学术套话。还是直抒胸臆吧。我认为:《观后有感》中的“以猴观人”科学却不正确。《观猴有感》通过对猴子的若干本能习性和行为方式来推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正是进化论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策略之一。并且从该文有关社会进化的讨论来看,这一策略也是对路的。所以,我说“以猴观人”是科学的,运用某种可以检验的方法来分析讨论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未知领域的奥秘正是科学的真谛所在。但科学却未必正确,即运用科学的方法所得的结论不见得能经得起检验,按照波普尔检验科学理论的“可证伪性”主张,这也恰恰是科学可以发展的魅力所在。那么,为什么说“以猴观人”不正确呢?这离不开对《观猴有感》上文下理的分析讨论。关键所在,《观猴有感》中的“以猴观人”混淆了生物事实、社会事实和文化事实。(有关三种事实的论述可参见蔡华著《人思之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根据生物进化的原理,相较于其它动物而言,猴子和人的生物属性高度接近,或许只是比大猩猩之类的动物逊色些。当然,这个问题需要借助动物学家和生物学家的论证和解答。因此,如果要研究人和猴子的生物属性的同异,确实没有什么太大问题。甚至于讨论人和猴子的某些生物性机理和行为也并无不当。如果某一天人们真的可以从人和猴子的生物属性中来分析人的社会和文化属性,那应该是人类发现的重大突破。但目前来看,这条道路还颇为漫长。猴子和人在基因上的近似并不能直接推论人和猴子在行为上的异同,尤其是带有社会性的行为方式。关键所在,人和猴子的神经元运动差异极大。对此,我们不妨结合《观猴有感》一文中的几个关键分析予以讨论。

“平均分配食物”与“创造性劳动”

永春在《观猴有感》一文中“以猴观人”,提出“通过这一现象可以推测,原始社会初期,在生产力低下和食物极为短缺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也很难遵从公平正义的原则分配食物,只能靠强力来解决食物分配问题。”(参见《观猴有感》一文)如果从猴子的行为来看,似乎确实是根据猴子的“实力”或说“猴力”大小来分配食物的,“平均分配”毫无道理。但人类社会的分配法则却未必一定遵从“实力法则”。仅以“领导”的确立来看,人类社会似乎早已经有意识的摆脱了以身体力量来确定领导地位的可能性。即使是在诸如盘古开天地、后羿射日等神话传说中,这些英雄人物的能力也早已超越了人体力量的范畴,这在很大程度上似乎也可以视为人体力量的否定。那么,原始社会可能存在以人体力量来确立领导地位的可能吗?不得而知。但人类社会确实很早就出现了“平均分配”的思想,如孔子对“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论述等(参见《论语·季氏》)。由此看来,人类社会是否平均分配并非是基于人体力量,而毋宁说观念支配下的行为方式。人类神经元的运动虽然以人的生物性为基础,但却具有否定人的生物性的潜力和能力。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存在很好的证明的这一点。因此,人类社会不同的分配方式不是取决于基因等生物属性,而是源自人类自身特有的神经元运动的结果,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因此,各种分配方式,如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互惠性交换,既是人类区别于猴子和其它动物的证据,也是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属性的证明。按照永春在《观猴有感》中的分析,这些分配方式总体上也均属于创造性劳动,基于人类神经元运动的创造性劳动——基于人类的信仰、想象或各种理性的创造性劳动!

“母系社会”与“权威”

《以猴观人》在论述强力原则决定分配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母系社会”的问题。即“我认为,母系社会的原则可能仅局限于家庭或血缘氏族范畴,很难扩散到整个社会领域。因为,原始族群的首领担负着带领大家与自然作斗争,与其他种群作斗争,守住领土,保护生存资源的责任,只有强悍的男性才能胜任。” (参见《观猴有感》一文)而事实是,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还没有发现没有家庭存在的社会,尽管一些地区独身的人群日益庞大,但家庭仍然是社会存在的重要基础。并且,母系社会同样是多样性社会文化中的一员,如我国境内的摩梭人。当然,最为关键还是对亲属制度的分析。即母系或父系社会不能简单的视为女性或男性享有权威的社会形态,而是按照何种观念来确定个体的身份认定问题。对此,中国人类学学者蔡华已经雄辩的论证了“信仰”对于亲属制度确立的决定意义。(参见蔡华《人思之人》)此外,如果我们可以认定家庭的普遍性,我们也完全可以推论并考察基于文化理念或说信仰而形成的各种规则的社会性。与永春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家庭本身就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性逻辑。至于,社会需要“强悍的男性”来斗争则与此并不矛盾。而值得强调的是,除了个体的孔武有力或说体力强悍外,个人的经验智慧、价值诉求和人格魅力以及群体的信仰、理解和检验等才是权威的真正源泉。如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结合人类社会的实践来讨论这一问题的话,我们也完全可以确认这样一个观点:极端情况下的群体间冲突并非人类之福,能够化解各种群体间矛盾并建立互惠秩序的人们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真英雄。

“基因”、“量子”、“神经元”

从永春的《观猴有感》一文中,我既领略到了盛开着的思维花朵的美丽芬芳,也鲜明的感受到了某种科学主义的脉动——是社会进化论的升级版,还是强力意志的修正版?总之,永春的这篇文字情趣盎然情境交融,耐人寻味。而我所要提出的观点则是,虽则人类的科学发展已经毋庸置疑的取得了诸多成就,但在人类社会的起源和人类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上仍然是目前的自然科学所难以彻底解释的。物理科学的因果逻辑或量子物理学的最新发展固然难以解释,而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的生物科学或基因学对此类问题也难说有更确凿的论述。因此,以生物科学或基因学的某些成果为前提把此类问题纳入力学的因果分析框架内只能算是一种大胆的假设,其求证过程仍面临着诸多待解之谜。目前情况下,重视神经元的研究成果或许是更为切近的研究策略。因为,所有的科学成果或说观念无非是人类的神经元在特定条件下运行的产出,永春的《观猴有感》一文和我对该文的思考也不例外。并且,作为神经元运行结果的思想观念也并不等于神经元及神经元的运动。目前来看,这些远远不是基因学和量子力学可以解释的——即在面对社会文化的诸多问题时,生物进化论的研究策略虽则科学却未必正确。

    进入专题: 观猴有感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科学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6345.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