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正是那一抹荧光,将我们带入了过去的记忆当中,在记忆的深处,我们有五彩斑斓的故事,每一个人的故事不同,每一个人的角色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我们曾经那么单纯的站立在爱情面前,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一个叫做爱情的东西。
往往,我们的记忆力刻录着我们曾经片甲不留的爱过痕迹,像永远也不能痊愈的刀疤,当睹物思念的时候,我们学会了什么才是我们想要的爱情,什么样的人才值得我们奋不顾身的扑向而去。《致青春》中的女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个从那般无辜的女孩子走向了一个在爱情面前清澈的人。从一开始,爱情往往显得就被自私所要挟,虽然结果告诉我们作为副检察长的他并未离开过那个城市。因为爱慕,所以才爱,从一个地方撕心裂肺的考取他所在的城市,去那个他曾经呆过的大学一睹芳容,本质是希望和他厮守在一起。那个时候的爱情,就是这么的简单,没有太多的杂质,也无需要过多的理由,只要心里有他就可。往往,正是因为“大那么五岁”,所以他的思维与女主人公就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是一种比较荒谬的爱情观念。逃避,被这位后来成为副检察长的他所选择,即便是在雪地里目睹她与陈孝正亲昵,也毫无勇气去争取他的幸福之权。如此,就构成了彼此的遗憾,最终还是以另外一种悲剧收场。
如果说这样的一份爱情因为到了大学之后就会显得更加坚固的话,我想那我们就想错了。“谁的爱情不是摸着石头过河呢”——因为我们都是瞎子,包括“上帝也是瞎子”。在得知他去了美国之后,她在“一酒解千愁”的痛楚中逐渐的学会了爱的启蒙。俗话说,忘记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爱上另一个人。所以,她在被推倒的那一刻,她爱上了另外一个人。或许我们会觉得,她是多么的霸道,像一个剥夺了他者爱情权力的沙皇,只要她喜欢,他者的愿意或不愿意,都是多余。正是因为“女追男,如隔着一张纸”,所以,这份爱情在她的勇敢下,获得了点燃,燃烧的是那么的火热,直到二者一发不可收拾。这份爱,同样也没有遗憾,在我看来,正像是导演为后面的故事之悲剧所做的一个铺垫。
从她把陈孝正夺回的那一刻,她就注定了被“陷害”的可能。因为另外一个女人的“设计”,加之陈本人的“自私”,一种来自功利主义的自私,把彼此推向了悲剧的高潮之处。在海豚馆的那一刻,陈本来是想向她求婚的,但是,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谎言,以至于我们都忘记了陈的卑鄙。特别是当她被处于“风暴中心”却仍旧不知陈将会去公派至美国读书的那一刻起,她穿着小短裤,一点尊严都不要的扑向陈,问他:你必然给我一个解释,你为何要骗我?的确,女人在爱情面前智商总是那么的“乐观”,但是男人又何以忍心以她者的悲剧来隐瞒这样一份事实呢?难道一个人就那么的不懂事,阻挡你前进的步伐吗?最后,作为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那个从开始就看起来无比阴冷的陈孝正最终还是哭的像一个罪人一般,他知道他在错,但是他还是选择了一错再错。
陈要去美国了,所以这份被我们所认为可能是真爱的爱情,最终还是在洗衣房里得到了终结。分手两个字,怎么说出来就那么的容易?就和她当初那第一份“爱情”一样,说走就走,毫无顾忌,甚至一个招呼都没有。她继续选择了哭泣,哭泣的就像一个被断了翅膀的天使,丢了心爱的东西的孩子,好无辜。她把自己当做了飞蛾,扑火时却把自己焚烧的遍体鳞伤。原因只有一个,这两个生命中被经历的男人都太过于自私。甚至可以觉得,他们不是无奈,而是他们根本不配爱情。
后来,他们都忙碌着各自的事业,从一个青春的记忆里爬了出来,把故事进行了延伸,像《北京遇上西雅图》一般的巧妙。在一座城市里孤独的守望着自己认为可以得到的幸福生活。每一个不同的角色,最终都没有逃出自我性格的命运。她在这样的命运里继续遇到了第一个爱情的男主角,也就是后来的副检察长。这个男人,也经历了另外一个女人的疯狂之爱,甚至这位爱他的女人连自己的生命都可以舍去。(除了爱情,其实还有生活)其实,这也符合了这位副检察长的性格,自私的他那般可耻的给予安眠药,让其生不如死的活着,实为可怕。而她在室友死去的那一刻,懂得了“一个人活着实在是孤单”,就在那么一闪念之间,生命就显得如此不堪一击,死亡的那一刻,她或许懂得了“活在当下”的珍贵。她是那么的没有了安全感。但是这个时候,她已经不爱这位副检察长了,她也不是原来的她了。她无法原谅。她被经历了爱的启蒙,经历了死亡,经历了求职时对男友的赞誉,经历了太多太多··而就在这一刻,她选择了与这位曾经被她爱过的男人“结婚”——求求你,让我嫁给你吧。如此歇斯底里的祈求,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显得格外不易,毫无安全感的她,最终在即将步入婚姻的那一刻,选择了逃避。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非常善意的伤害与报复,因为,还有一抹风景,正在等待着这位副检查长去理睬,去照顾,去呵护。
她的离开,并不能说明她不敢爱,而是把爱悬置于那般神圣的位置,不容过多的杂质掺和在里面。她显得多么的无辜,却又因为爱情的尊严,而选择了退出。此刻,在美国离了婚的陈重新出现在她面前。这位功利心极强,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的男人,设想重新去点燃她的爱情之灯。但是,为时已晚。如果不是那般自私的对待他们曾经的爱情,或许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那么多可以用眼泪去形容的悲剧。此刻,她已经清醒。她知道,对于这样的人而言,无须再给予什么样的机会,因为人总是改变不了青春时期所留下的那一抹性格。原本以为,一切都会以一个喜剧收场的我们,最后去败给了赵薇这位导演的故事安排。一句话,陈那个时候想求婚,这个时候又回来点燃他们的爱情之灯,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嘲笑,更像是一个非常滑稽的国产电视剧。对于这样的人而言,自私自利的时候,你又在想什么,难道一个人就应该去无条件的承受你的自私所带去的伤痛吗?她又不是没有认真的付出过,她又不是没有认为那个时候的爱情就是她的爱情之果。但是,过客终究是过客,只能是上帝在那么一瞬间安排给你,教会你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某个东西,或者不是个东西。她在选择拒绝的那一刻,或许正是整部电影所应该反映的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力,但是别把每个人的爱当做自己“自私”时的战利品。在欺骗他者感情的时候,应该多想想,为何开始就没有去告知清楚,或者说明知道是一个不可能有结局的爱情又何必让他者付出之后,然后自私的离开,一概不论的溜走,像一个逃兵一样,何德何能?又怎么对得起那个曾经爱过你的人?
太多的故事,总是这样让人流着泪看完,最后给人留下许多反思的空间和东西,因为我们的青春懵懂,所以奋不顾身,所以即便是牺牲掉了自己,也要成全他者的快乐。最后只能是自己给自己疗伤。过于单纯的爱念,看似美好,却又充满了悲剧的保障,仿佛在开始相识的那一刻,就显得这份爱如此渺小,以至于根本谈不上什么伟大。而因为我们的青春,我们经历了过于惨烈的悲痛之后,逐渐的懂得,珍惜眼前人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恰好,在茫茫人海之中,守望着那份爱的真心,放弃我们自己的自私,也去片甲不留的爱一个人,自己又是多么的伟大,在伟大遇到伟大的时候,这个时候的爱情才会显得更为的美好,如彼此相爱,彼此愿意为对方舍弃一部分利益,彼此理解对方的不易并支持对方与宽容对方,这个时候难道还有“天下散得了的宴席”?当然,你会说现实会击败爱情,的确,《致青春》中的现实恰好就是这个“自私”,是自私击败了爱情,而不是现实击败了爱情。所以,我说,对于可怕而又自私的人,爱时就应该有所收敛,或者干脆不加给予。因为这样的人,根本就不配拥有爱情。
2013年4月27日
作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