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方彬:当前改革的“险滩”是哪里?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17 次 更新时间:2012-12-21 21:07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公方彬  

最近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时强调,“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应该说,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一块“硬骨头”,就是一片“险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

十八大报告是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性文件,总结的是近五年甚至是近十年来党的建设、国家的发展诸方面取得的成就,指引和影响的是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目标和路径。面对12个方面的丰富内容,我们如何才能得其要领,把握精神,做到提纲挈领?

找到切入点是关键,切入点在哪里?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将这次重要会议与刚刚结束的美国总统选举作些比较,从差异中找思路。有媒体评论,如《中共换届比美国大选重要,将影响世界》、《中国和美国换届谁更成功,四年后见分晓》等等,类似评论至少告诉我们,两个大国存在着不同政治观和各自政治观基础上的政治制度、权力运行、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中国,政党、政治和国家是不可分割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为什么说有的文明成果可以借鉴,而有的不能复制,深层原因在于此。为什么我们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同样在于此。

强烈的政治自信坚定全党全国人民的政治信仰信念

在总结已取得的建设成就时,突出强调成就产生于对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坚持。这充分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政治自信,政治自信对于中国共产党和当代中国社会来讲至关重要。因为人类社会最强大的力量来自精神,而精神高度依赖信仰。问题是信仰在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区别很大,西方社会的精神力量主要不是源自政治制度,也非政治理论武装、政治人物表率和倡导。而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主流和主导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无神论,再加上中国社会没有西方那样深厚的宗教传统及丰富的宗教文化,为了获得足够的精神力量,必须寻找宗教信仰之外的途径。如果说封建社会依靠的是儒家伦理的话,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只能是由围绕共产主义而构建的政治信仰。政治信仰怎么来的?政治信仰来自政治理想和政治制度,如果共产党开始怀疑自己的政治目标、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即便不是共产主义大厦倾覆,哪怕仅仅出现不自信、不坚定,也会自乱阵脚,由此导致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下降,导致共产党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的弱化。所以说,报告以较多的笔墨和坚定的语气表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同时理直气壮地阐明制度的科学性,已经给人底气十足之感,这既可坚定已有追随者,亦可赢得更多追随者。

不能不提及的是,政治自信强烈观照现实,其中重要方面就是一定程度上解决“左”右之争,引导舆论于正确道路。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报告提出了倍受国际国内广泛关注的重大命题,就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该命题写进十八大报告,并且放到极为重要的位置,已经清楚表明中国的改革重心开始由经济体制转向政治体制,又由于政治体制改革带有根本性,所以这是划时代的。

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差异很大,经济活动有独立性、区域性、多重性,因此体制机制存在着很大的弹性,具有多重选择性,这便决定了在某一区域、某一经济体内展开试点,既可能又可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而且浅层的东西往往有深层矛盾牵扯,基层的活动往往受高层影响,实践的问题往往归结到理论,行之有效的做法往往受既有价值观的制约。近年来不乏试水者,包括有几个地方已经迈出了政体改革的步伐,结果都夭折了,基本上没有产生值得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成果,原因同样在于此。这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只能是自上而下,只能依靠充分理论准备和完整而又科学的顶层设计,此外还要有决策层的决心和勇气,要有全党全社会达成的共识。

报告不仅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命题,而且对改革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原则都作了清晰的阐述。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换句话说,是为了改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基本原则是“不走僵化守旧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更进一步,报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和重点也作了廓清。如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权与监督权;完善协商民主制度,特别是政治问题的协商及其协商制度化;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减政放权,优化体制机制,建设一个科学有效的服务型政府;保障权力、制衡权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等等。这就把全党全社会高度关注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向稳步、扎实、有效的健康轨道。

当然,理解和把握报告的精神实质,显然不能停留在字面上,而要把握更内在的精神脉动,只有真切感知了精神脉动,才能做到以解放的思想、辩证的思维来看待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改革。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成熟的经验,因而没有范式。虽然报告给我们标明了路径和重点,这也是有起点没终点的进行式,就如同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在改革过程中发现、丰富和修正,而不是一次定终身。所以,只有真正把握了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体制改革上的精神脉动和价值取向,才敢言得其神和魂。这里,有几个思想性的内容需要注意:第一,政治体制改革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报告中,意味着党能够顺应时代变化,响应人民群众的呼声,是一种审时度势下的主动行为,不是权宜之计,更非口号;第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根本着眼点在于提升党的执政活力和能力,终极评价是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第三,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充分观照文化和社会基础,不会搞理想主义,避免借鉴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也就是着眼承受力和适应性,因此不能否定自己既有道路和成就,套用别人的制度;第四,有改革的基本方向,但无定式、范式,一切在探索之中,这也是强调改革永不停滞、永不僵化,强调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意图所在;第五,过去我们有效借鉴了他国他民族的文明成果,由此保证了30多年的改革成就,政治体制改革虽然不能照搬别人的制度,但并不意味着拒绝西方社会所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这是我们党的政治胸怀、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气所在,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经验所在。

更加成熟的政治观基础上的执政理念与价值观念

一个政党政治上的先进,反映在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反映在执政方式和执政水平。其间两个方面更为突出和重要,一个是党的自身建设,报告对此作出了广泛而又深刻的阐述。另一个是能否真正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执政的着眼点、着力点、落脚点。从报告确立的发展目标和途径看,我们党最大限度地坚持了这样的政治观念。比如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真正解决“三农”问题;教育资源的倾斜重点和坚持城乡教育公平问题;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说明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执政的逻辑起点,是获得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为谁执政和怎样执政,从来都是检验一个政党的政治品质与先进性的根本指标。更有思维方式、方法的内容反映在党的建设及相关部分,其间“人民”二字高频出现,尤其让人感慨的是新的“两个凡是”的提出:“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如果将新旧“两个凡是”进行比对,就会产生沧海桑田之感,这是一个先进政党的自我超越能力所在,真切理解执政党思维方式的巨大变化,我们由此不难推论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走和走多远。

作者为国防大学教授

来源: 人民论坛政论双周刊

    进入专题: 政治体制改革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008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