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睿志:你不能指望一个爱自由的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札记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80 次 更新时间:2012-11-05 11:16

进入专题: 茨威格  

周睿志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李晨译,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在感性的眼光中,自由,可能意味着轻松潇洒、生机勃勃、无拘无束。一个自由的人可能总是会带来让人愉悦的印象。

可事实上,爱自由的人,往往让人指望不上什么;他只能被远远地欣赏,却不能被依赖。

我们一边阅读着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边试着梳理一下爱自由的人到底是怎样的人。

书中的男士是一位拥有一个老年管家的单身青年,他英俊潇洒、身体健康、酷爱读书。在他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他搬进了一座公寓。在男士的对门,住着一位十三岁的女孩和她的母亲。情窦初开的女孩一开始就被男士深深吸引住了,仅仅有过几次点头之交之后,女孩因她的母亲改嫁而搬离了原来的住所。六七年后,女孩长大自立,自己出来工作了。在过去的六七年里,女孩每一天都思念着他那位潇洒儒雅的曾经的邻居——她深深地爱上他。她寻求一切机会见到他,可风流的男士、身边女人如过江之鲫的男士,对这位已经长大的曾经的邻居一点儿印像也没有。因为爱,女孩不顾一切地献身给他;但女孩也深知,这个男士在内心里深爱自由,他不愿意有一个妻子,也不愿意有孩子——他不愿意承担有了妻子和孩子而产生的责任。女孩知趣地离开男士,可她的身体里怀有了男士的孩子,一个和他父亲一样潇洒漂亮的小男孩。女孩只是个普通的女工,她不愿意去向男士求助,也不愿意让孩子生活在贫穷、疾病、贫民窟的环境里,她出卖自己美丽的身躯、去做了一个交际花来为孩子提供最优裕的生活条件。几年之后,孩子生病死了,女孩——此时已经是那个已死孩子的妈妈,也快要死了。在临死之前,她给孩子的父亲写了一封信,告白了事情的全部。

临死时向男士告白的、无论多么艰难也不愿向男士开口求助的那个痴情的女孩,她自尊、从容、平淡的告白,没有一句抱怨、指责的告白,不求任何一点怜悯、慰藉的告白,或许包含着对这个爱自由的男人最激烈的讨伐。

女孩初次遭遇的,是男士的管家。一个彬彬有礼的上了年纪的人。或许,这个管家深染主人的家风,他浑身透着的,也是一种让人尊敬但隔膜的气氛:

“……他头发花白,神情肃然,很明显,他一直在大户人家里当差。最引人注目的是每件事都被他处理得井井有条。像这等上流人家的气派在我们这片郊区公寓中还是少见的。他的举止彬彬有礼,但与普通仆人之间从不称兄道弟。从一开始,他就很尊敬我母亲,犹如对待一位贵妇;甚至对我这个小孩子也谦恭有礼。”(页6)

男士还没有登场,他的管家已经把他的气场做足了。在人与人之间,礼貌是冷漠最好的伪装,如果我们不愿意介入一个人的世界时,我们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他彬彬有礼,这样,台面上的礼节都做到了,但心与心之间,无形的距离却摆开了。和礼貌相比,热情和冒犯都是介入别人世界的好办法,热情不用说了,冒犯,尽管会引起愤怒、对抗、报复,但终究,在别人那里留下了你的存在、你的影响,而且,你无法知道这种存在和影响会不会转化成友谊——我们常说的“不打不相识”,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据说,法国人如果鄙视一个人,他会龇牙咧嘴的诅咒你、讽刺你、嘲笑你,但如果是英国人,他则会对你视若无睹、一点儿注意力也不分配给你。我想,这两种处事方式中,英国人的方式才是真正能表达鄙视的方式。

老管家的谦恭有礼,其实是一种拒绝的姿态,是一种要和旁人保持距离的姿态。这种姿态隐约地告诉别人,我不想介入你们的生活、而且,我也不想对你们承担任何责任。

接着,男士出场了,但首先出场的是他的物什:

“我立在家门口,带着羡慕的眼光看着,你所拥有的每一件东西都不同于我平日里所司空见惯的。印度玩偶、意大利雕像,还有色彩明快的巨幅画像。最后搬上来的是书,多得超过了我的想象力。它们就堆在门边。男仆站在那里,一本一本仔细地擦拭着上面的灰尘……我倒是透透瞥了两眼书名;许多是法文书和英文书,而我对这两种语言都一窍不通。”(页6-7)

这些物什是一个世界,一个艺术的世界。一个见过这些物什的人,大概总能猜得出来,他的主人在往常,会把心思放在那儿——放在远游所见的异国风情上,放在那一本又一本的书中。

或许,对于天下的女人们来说,嗜爱书籍的男士是危险的,书籍会为爱读书的男士提供一个自足的世界,提供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丰富、细腻,更加能满足野心、更加能抚慰人心的世界。当男人有了一个自足的世界之后,女人和爱情似乎就不重要了;亚当•斯密和康德的感情是如此的细腻,如此的适合与女人分享爱情,但当他们找到了书中的世界时,他们就不愿意要女人了——对他们来说,书籍能满足他们,却不会给他们带来责任和负担,而女人,一旦接纳了,就要为她们负责任的。或许,如果斯密和康德出身贵族,有一大笔遗产,他们或许会像罗素那样,邂逅许许多多的女人;然而,当女人在某一天成为精神的负担时,他们会用钱来打发,从而使自己免于更多的内心的责任和负担——斯密和康德很穷,所以,他们为了书里的世界、为了精神的自由,他们放弃了爱情和女人,单身一辈子。

男士的这些物什,透露出一个危险的信号,他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他很享受他的精神世界,他很爱他的自由,他很爱他自己!

然后,男士出场了:

“你穿着一套漂亮的浅棕色西服,你迈着男孩子般轻快的步伐,一步两个台阶地上着楼梯。你把帽子拿在手中,所以当我能够看见你明亮生动的面庞和青春飞扬的头发时,我简直惊呆了……我发现你是两种人的结合体:你是一个热情奔放、无忧无虑的年轻人,酷爱体育和冒险;同时,你又是一位博览群书,颇有造诣的作家,治学严谨,一丝不苟。”(页7)

结实矫健的身体和热情奔放的面容是一个人自爱和悦纳自我、享受自我的标志。这个潇洒矫健而又有丰富内心世界的男人,他很可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自由是宝贵的,意识到他独立自主、别人不能染指的疆域到底在哪里。

这样的人是自由的、卓越的,但也是自私的。有人评说过歌德,说这位文学天才是世界上最自私的老人。他深刻地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潜能在哪里,知道自己作为和不作为的界限在哪里,于是,对于那些他有天赋的领域,他兢兢业业,而对于那些他没有特殊天赋的领域,他从来不关心;他深爱着自己的那个世界,可是,对于自己世界之外的那些世界,他极度冷漠、一丝一毫的精力都不给予。他辛勤耕耘在自己的疆域里,也瞪大眼睛警惕地捍卫着他的疆域,不允许任何干扰势力入侵半寸。

这位男士爱他的世界、珍惜他的世界,他可能会拒接任何额外的义务和负担。他是一个表面热情如火,内心只爱自己、冷如冰霜的人。

留在女孩头脑中的一个印象,显得生动而鲜明:

“要从你这类人那里索取什么是很难的,非常难,即使是求助于你们这类人中最善良的。有一次,我那是还只是个孩子,我透过门上的猫眼看见一个乞丐拉响了你家的门铃。你在他还未开口之前就迅速地给了他一些东西,非常大方。可是你的动作仓促而紧张,似乎你在意的是要赶快把他打发走;你好像不敢正视他的眼睛。我永远不会忘记这种帮助方式,不安而胆怯,回避求助者的感谢。”(页25)

这个爱自由的男士享受着他的自由,他拒接任何意外的干扰和负担。他可能会主动地对别人慷慨施与,阔绰而大方,但是,如果对别人的施与成为了自己的义务时,他就会觉得自由受到了侵犯。求助者的感谢,仿佛构成了施舍行为的对价,一旦接受了感谢,自己刚刚的施舍行为就由单向的主动施舍变成了对价交换;仿佛自己就被强行纳入到了一个契约中——自己的施舍仿佛成了一种义务行为。这个男士最害怕的,或许是一旦有了眼睛对视、心灵接触的交流,一旦接受了求助者感谢,他便产生了在未来某个时候继续为他负责的义务。闯入了别人的情感世界,实质上就介入了别人的生活,无形之中就产生了关心他人的义务;情感上的密切联系会天然地衍生出责任,所以这个男士不敢和求助者有感情的联络,因为他不想为他担负任何责任。

如果说男士打发乞丐所表现出来的心思仅仅只是女孩的一种揣度,那么,多年以后,女孩已经成了这个男人从来不知道的儿子的母亲时,她所遭遇的一幕印证了当年她的揣度是对的。多年以后,这位女士再次怀着热烈的心情邂逅了男士,但男士仍然没有认出她来,仅仅把她当成萍水相逢的露水情人:

“可黎明终究要到来。我们起床起得比较晚,你叫我留下来吃早饭。有人早已把早茶在餐厅里悄悄地摆好,我们俩边喝茶、边轻声地闲聊。和以往一样,你的谈吐热情而真诚;而且,仍和以往一样,你处理问题得体老练,没有对我个人好奇。你没问我的名字,也没问我住在哪里。”(页32-33)

这个男士深深地懂得,如果对这个女士的名字、住址进行了询问,自己就无端卷入了她的世界,就要无端地和这个女人的命运发生关联。记得在曾国藩的家书里,他告诫自己那些在官场上的兄弟子侄,当此多事之秋,前途叵测,与其他官员往来时,须“情感宜疏、书牍宜简”,就事论事,以免造成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在将来某个时候让自己无端受到牵连。这里所涉及的都是一种彬彬有礼的拒接和淡漠,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法,保护自己免于涉水太深、到时候拔不出来。为此,他只是和她闲聊些无关个人的话题,绝对不涉及女士个人。这个男士用这种方式默默向女士发出告示:我们好聚好散,只做爱、不谈情,不想和你发生更进一步的关联!

女士起身离开男士的家时,男士把这种“好聚好散”的姿态彻彻底底地做足了:

“我的头发有些乱了,我只得再次把头发梳理一遍。站在镜子前,我看见了——我一边看,一边努力压制住内心的羞辱和恐惧——你正偷偷地把几张钞票塞进我的皮手笼里。我快要哭出来了;我真想扇你一耳光。你居然花钱买我和你睡觉,而我从小就爱你爱到现在,而且,还是你儿子的母亲。可你眼中的我只是从舞厅挑选出来的妓女。”(页33)

是的呵,男士付过了钱,他就觉得俩人不再相互亏欠了,他们之后就不再有任何的相互之间的义务与责任了——他用付款的方式来赎买自己相对这个女士的自由。

我们不禁发出感慨,这个男士实在太真爱他的自由了,似乎他每时每刻都非常警惕地、非常用心地使自己与各种额外的负担撇清关系,他太恐惧让自己落进责任的枷锁之中了

我们一直都在用各种细节谈论这个男士如何珍视他的自由。然而,我们要进一步地问,自由是什么呢?自由难道就是免于责任和负担、与别人不相亏欠吗?或许,自由还有比这更深的含义。我们顺着小说的情节把这个问题深化下去。

女士身体里有了男士的孩子,但是,这个异常聪明的女孩却清醒地懂得,这个男士不会真正接纳这个突如其来的孩子的:

“你太喜欢无忧无虑、随心所欲、潇洒自如了;这就是你对爱的理解。你很反感一夜之间突然变成了父亲;突然间要对一个孩子的命运负责。对你来说,自由的气息如同生命的气息一样来的重要,你会把我看成一个负担。”(页24)

“一夜之间”、“突然”这几个从女士口里说出来的词,使我们对自由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步。

女士深知,男士或许不害怕负担——害怕负担的人会成为偷奸耍滑、逃避自己责任的无赖;男士害怕的只是突如其来的、意料之外负担。这些意料之外的负担会撞碎男士那个主动的世界,使他被自己所不愿意卷入的事件所胁迫、进而失掉了自己对生活的主导权。

从以上种种情节来看,我们似乎觉得这个爱自由的男士是一个自私的人。然而,“自私”这个词还没有切到要害,男士所要追求和维持的状态是“自主”。“自主”意味着由他自己主动决定是否要和某人发生联系,以及发生什么样的联系,至于别人有什么样的期望、欲求,和他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样,由于男士的自主决定并没有满足了他人的期望,站在弱小者的一边,我们会觉得这个男士很“自私”。

自由的内核是自主。为了维持自主性,就像这个男士一样,人们会每走一步都结算得清清楚楚,不留下任何延期的债务,以便在重新出发时能干干脆脆、不受旧事的牵连。

读完女士的整个告白、明白了事件的全部真相,我们会发现,以其说这个男士是一个步步算计的自私的人,不如说他是一个为了自由而如履薄冰的人。

是的,自由的内核是自主,但它不是一种一次性的自主,而是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自主。否则的话,这位男士可以做一个放荡、无节制、见缝插针的花花公子,也用不着步步算计、如履薄冰了。

我亲爱的读者们,我在这里,在这篇本来还不算晦涩的文艺札记里,又要进行哲学分析了;请原谅我的突然调转风格,因为如果不在哲学层面深入分析,我们无法理解自由的深意,也就无法完全理解这爱自由的男士了。

自由的包括两个层面的要求,一个层面是自主,这是最基础的;另一个层面是自主的自始至终、始终如一。上面我们通过种种细节分析,阐释了自由的自主性。接着,我们分析自主的贯彻性。

康德特别强调,自由就是要能一以贯之地维持自主性。但为什么自由需要持续性呢?黑格尔在它的辩证法中深刻地剖析了这个问题。

辩证法基本可以分为两个环节,一个是主体客体化的环节,也就是差异的环节、中介的环节;第二个是主客体合一的环节,也就是“同一”(identical)的环节、形式力量开显的环节。

主体的客体化就是主体在客体中实现,放在普通语言的层面来讲,亦即能动的、抽象的主观意志经过实践,变为定形的、具体的客观实在。这是一个主观变为客观、意志变为现实的过程,是一个抽象意志获得现实定在的过程。我们在社会中生存、奋斗,其主要内容就是要把我们心中的愿望、梦想通过艰苦卓杰的努力化为现实。

然而,主体的客体化过程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它的背后还隐含着一种支配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主客体统一”,就是“合题”。“合题”是支配主观向客观运行的“命运”,是支配主体实现为其自身客体的“根据”。这里的“主客体统一”、“合题”“命运”和“根据”,就其内涵来说,是“同一”性、持续性。我们心中有一个梦想,但梦想要变为现实,需要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我们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这种意志力中所包含的对梦想的坚守与执着,保证了梦想不会夭折,保证了抽象主观的梦想最后能够变为客观的现实。恰恰是这种对梦想的坚守与执着,才是自由向前运动的“根据”。

黑格尔辩证法最为深刻的地方,就在于透视了在实现主观意志过程中的那种坚守与执着的精神;这种精神使自由有了特定的方向,朝着特定的目标施展。所以细细追究起来,康德论证了自由的“自治性”、“自主性”,并指出,自由就是要能始终让自己保持为自由的状态;但康德的论证还不够明晰,是黑格尔通过他的辩证法,明确阐述了作为自由之“根据”的“同一性”、那种坚守理想的执着性。

意识到自己的自主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有自主意识的人可以把自己从各种外在拘束中解放出来;但意识到为了自由需要自我克制、自我坚守,保持自己的自由总是沿着自己设定的轨迹前行,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处于这种境界的人,方能始终如一、一以贯之地自主生活。所以,真正自由的人必定是能够严肃克制自我的人。

黑格尔的辩证法精神,根本说来就是一种自我执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一种把整个生命当做一个一以贯之的系统的精神。

通过哲学上的分析,我们理解到自由总是包含着“自制”、审慎和执着的要素。接着,我们再回到小说主人公身上来。

我们发现,这位爱自由的男士一方面风流潇洒、处处留情,但他也为之小心翼翼、警觉异常。这种小心和警觉,是他和一般花花公子最大的区别;花花公子的精神内核里是一种盲目的意志、无方向的力量,但他的精神内核里却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同一的、贯彻整个生命过程的意志力。

自由,似乎不是那么轻松的事情。我们眼前这活生生的爱自由的人,使我们感到五味杂陈,对他欲说还休。

但是,不管怎样,他都是一个别人不能指望、不能依赖的人。

    进入专题: 茨威格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与文学读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726.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