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盛刚:以共同开发搁置争议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47 次 更新时间:2012-08-04 09:44

进入专题: 共同开发  

鲍盛刚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还是共同开发,化解争议,维护主权?尽管只是顺序的改变,但是对于如何化解南海危机,在成本代价与收益方面的影响显然是不同的,目前美国以及周边国家其战略是将冲突国际化政治化军事化,极力扩大事态,如果中国反其道而行,通过经济手段,主张共同开发,共同发展,自然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平等合作的外交姿态,同时也得到了周边国家的赞同和支持,由此确保了亚洲20年的和平与发展。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特别是美国重返亚洲以后,相对平静的南海变得不再平静。美国宣称重返亚洲是为了促进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但是随着美国重返亚洲,亚洲的局势正在趋于紧张,国家之间矛盾在加剧。在舆论上美国鼓吹中国威胁论,以此引起亚洲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警惕和忧虑,并挑起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将区域性及历史遗留问题国际化。政治与外交上,美国宣称其在亚洲的利益和大国主导地位,推行价值观外交,重新拼凑往日同盟并拉拢印度,越南等国家以遏制中国的崛起,对中国形成从东、南到西的C形包围圈。军事上,加紧部署,并联合相应国家轮番在南海,东海和黄海进行军事演习,制造摩擦和危机。与此相对,中国步步退让,以求维护和平大局,否则南海局势必然愈演愈烈,成为亚洲的巴尔干,引发更大的冲突。

不可否认,南海危机问题的实质是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决定南海危机的走向,其次是南海周边一些国家试图利用美国的支持,谋取自身利益,愿意充当美国的马前卒,其三,也是由于中国自身战略转变滞后,导致周边一些国家有机可乘,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演变为私自开发,激化争议,蚕食中国主权领土,中国的不作为和善意的退让助长了周边一些国家的企图。那么,中国的南海战略应如何与时俱进,化解南海危机,同时又能够做到成本最少受益最大化呢?共同开发,化解争议,维护主权,无疑是一种选择。首先,开发南海中国已经不仅具备技术和经济上的能力,而且开发南海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一种紧迫性,中国增长已到中年,由于成本的提高,中国制造业正在从东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转移,同时从亚洲经济增长态势发展来看,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东盟经济逆势上扬,菲律宾,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接棒廉价劳动力优势,成为全球和亚洲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中国制造成本上升已经是不争事实,中国出口导向企业面临向东南亚国家转移的势头,而南海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连接点。其次,共同开发,不仅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同时也有利于南海周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学者预测南中国海将成为“世界工厂”的“内湖”,重塑世界经济的格局。事实上,制造业已经开始从中国流向其他后进国家。印度和孟加拉的人口相对年轻,劳动力供应充足,价格低廉,有着巨大的比较优势。如果在15年的时间里整备基础设施和义务教育,确立良好的贸易政策,则大有成为“世界工厂”之可能。在南中国海周边,越南的经济势头已经很猛,印尼和菲律宾如果能用15年时间创造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则也都可能崛起为“世界工厂”。 最后,共同开发,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政治和军事手段,更容易化解争议,成本代价也会降低。历史上大国崛起对周边国家都会产生一种恐惧与危机感,但是如果大国崛起能够做到利己利他,自然会消除这种恐惧与危机,并能得到拥护,大国崛起自然也会做到和平崛起。所以中国须将自己的利益和世界发展趋势,以及周边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同全球福祉结合在一起,做到利己利他,一方面自己的利益要服从于一种基于权利和法律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要为一种理念服务,共同开发,共同发展,无疑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南海周边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发展,共同推进21世纪亚洲世纪的到来。

南海危机,但是南海也充满机会,南海问题对于中国以及周边国家来讲,既是政治领土主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问题,如何转危为机?关键在于外交战略的选择,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如何取得共识,这样可以做到代价成本的最小化,受益的最大化。显然,选择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将推动以南海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反之,如果政治与军事冲突的不断升级,将使南海有可能成为亚洲的巴尔干,导致亚洲的分裂与动荡,21世纪亚洲世纪希望的夭折与破灭。

    进入专题: 共同开发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05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