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金融改革攻坚中我们主要以微观金融丰体的改革为主,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改造和上市为标识,接下来的金融改革的重点应该转移到构建制度、完善市场、创新产品上来。
在金融定价机制方面,继续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作为资金的价格,利率直接影响着银行、政府、企业和个人等经济主体的筹资成本,进而影响其经济行为。因此,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让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价格,对于优化资金在经济体中的配置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将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微观经济个体。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风险承受能力和定价能力高的银行可以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进行市场化定价,从而能够向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市场化的利率机制也有助于市场化的多种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从而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对一些具备良好项目和信用的大型企业而言,直接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这些企业将更多地寻求在直接融资领域满足需求。这些企业通过金融市场融资“脱媒”之后,银行需要转而开拓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也将推动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
在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建设。满足经济发展和转型中的多元化融资需求
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多层次建设,是支持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融资多元化需求的根本方向之一。包括:1)大力推进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满足多元化的投融资需求。大力发展主板市场,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板建设,加快推动创业板建设、推动高新科技中小企业成长壮大,构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形成交易所市场与场外交易市场有机联系、相互补充的市场体系。加快债券市场的规范统一,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的建设,形成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结构。2)推动金融市场产品创新。例如,高收益债券可以市场化的方式化解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中风险高、融资难的困境。通过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吸引抗风险能力强的投资者进入,分担中小企业在企业转型、技术进步和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另外,还要完善现代融资租赁、直接引用外资、项目融资、商业票据、出口信贷等其他融资方式,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才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推动经济转型。
在金融市场参与主体方面,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准入限制,使得市场参与者进一步差异化、多元化
从长期看,大型银行从事中小企业融资,并不具有持续的市场化实施动机,继续依赖现有的单一金融主体而不进行积极的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在多年以后可能依然会是金融业的一个难题。大型银行因为具有相对雄厚的资本实力、较为广泛的网络覆盖等,天然乐意对大型企业服务。而中小企业融资的经营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按传统的混合在其他业务中进行考核的话,大型银行可能缺乏相应的积极性。例如,一个从事大型企业信贷的信贷员,一个项目可能会贷款几十亿元,但是一个从事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员,可能整个职业生涯中的贷款规模也不过如此。因此,加快推进金融主体多元化建设,是支持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另一主要路径;目前,城商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服务于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发展瓶颈在于监管能力的制约,并且受制于民营资本准入的管制和审批。而在我国企业对信贷市场融资依赖程度依旧较大的背景下,这些机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因此,与其抑制这些事实上发挥融资功能的影子银行机构,还不如放松民营资本的准入限制,同时加强监管,积极规范,促使其发挥促进实体经济转型的积极作用。
在金融创新层面,要优化金融监管体制,营造鼓励金融创新的环境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总是相伴而生的,或者说金融市场的转型与金融监管的转型也是相互推动的。在当前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产生了大量的、新型的金融需求,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满足,而且这些创新通常都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以目前的资产管理行业为例,当前的监管机制采取的是机构监管模式,整个法律法规整合不足,导致从事相同业务的不同类型机构面临极大的监管差异,公募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财行业面临严格的市场发行审核和投资行为限制,抑制了这两个子行业在产品创新和业务创新方面的活力。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一段时期内,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理财产品面临的限制较为宽松,其规模近年来则实现了爆炸性增长。从有利于整个理财产品市场健康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不同监管机构之间应该进行合作,使监管标准趋同,避免出现监管盲区,并适应市场创新的客观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