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考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81 次 更新时间:2012-02-21 09:51

进入专题: 社会管理  

林正  

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筚路蓝缕、奋力开拓,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制度尚不够完善,亟需健全。在从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单一社会结构向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多元社会结构过渡的历史时期,改革与发展的带来的社会巨大变革,无不考验着共产党人的智慧,无一不提出严峻的执政考验。如何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成为摆在“台面上”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各部门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管理的相对薄弱显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社会建设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求必然要求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但经济发展中地区间的不平衡、不可持续,人民群众内部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可能走的快、走的稳,更遑论发展的可协调、可持续,离开了社会管理的发展和创新,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底盘”就会不稳,和谐社会的建立更无从谈起。同样,社会建设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罗马非一日建成”,社会建设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涉及到社会观念的转变、政府职能的调整和社会结构的组织架构,“一口吃成个大胖子”只会拖慢社会建设,使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减速。因此,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不需要“纸上谈兵”,而是要对民众寄予解决的社会难题“下痛手”,敢啃“硬骨头”,从点滴做起,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把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会水平。

第一,树立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并重的理念,正本清源

发展才是硬道理,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社会管理将无从谈起,同样没有社会管理做支撑,经济发展也不会长远,只有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同步、协调发展,人民才能共享发展的成果。许多政府搞起经济建设来时“头头是道”,讲起社会管理却“抓耳挠头”,经济建设固然“立竿见影”,一个发展项目、一个工程看得见、摸得着,对GDP的贡献“一目了然”,经济建设是搞的“有声有色”,而社会管理却是“一塌糊涂”,因为社会管理嘴里念念、笔头写写容易,具体落实实践起来又“无从下手”、一拖再拖,造成了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建设,单个轮子行驶的发展“列车”随时有脱轨的危险,因此,树立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并重的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目前在一些地方仍存在片面的政绩观和“唯GDP”的发展观,一方面投入巨资搞建设,一方面却又对着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喊着缺少资金,不管老百姓生活的好不好,只管自己的官位上不上。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在经济发展初期,盲目的引进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经济是上去了,伴随而来的确是环境的剧烈恶化,发展经济固然没有错,但这种透支未来的发展模式早已证明是行不通的,俗话说“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以牺牲环境和后代的利益为代价。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转变原有的政绩观,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里,创造“造福一方”的真成就,不搞“虚假繁荣”的假政绩,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正确的政绩观应该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政绩不能仅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上,而应做到协调可持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一个经济发展、人民富裕、生态平衡的和谐的政绩发展。

二是要建立服务型政府。有的地方政府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对群众利益麻木,在人民群众中形成了“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的恶劣印象。还有的 “套话、空话”喊的震天响,心里则成天琢磨着小九九,脱离实际乱摊派,大搞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搞的民众怨声载道。这些都是传统的行政思想在作怪,我们的政府正在经历着由管制型、秩序型的政府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社会管理,服务型政府哟哀求积极为群众提供各种公共服务,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建立的是一种全能型政府管理模式,政府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好的事,而一些该管的事却又没有管好,严重影响了政府的治理效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是政府要在社会管理中扮演服务者的角色,既要直接服务于民,又要为构建一个让其他治理主体参与进来的平台,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规划、政策,与全社会一起协同完成社会管理的任务。

第二、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夯实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雄厚经济实力、完善的法律制度为依靠,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支撑,法制和道德是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一个民族如果道德缺失,国家形如散沙,民族振兴和主权完整无从谈起。一个政府如果道德缺失,人民群众就会对政府失去信心,造成官民关系紧张。一个公民如果道德缺失,人人尔虞我诈、不讲秩序,造成社会混乱、风气低下。可见社会管理的好坏,社会的安定有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

首先,要善做思想工作,凝聚全体公民奋发前进的思想共识。在社会的转型期,我们要在思想上破旧立新,破除传统思想的桎梏,推动思想解放,激发创新活力。传统的政府对社会管理大包大揽,造成了公众参与意识淡薄,有问题、有情况只会等政府过来处理,公众只作为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政府要善于做思想工作,鼓励公众、社会组织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激发多元化的管理意识,团结协作促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建立社区管理机制,使广大公民和社会组织都参与社会的管理,健全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建立起一个社会各方面都参与进来的社会管理发展新机制。

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跌倒老人不敢扶”的现象和“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的质疑声,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也出现了“金钱为上”的错误的社会主义道德观。道德建设就是要像“利刃”一般,直击社会的阴暗角落,穿透社会道德低下的薄膜,打破个人利益为上的错误思想。俗话说“一个雷锋顶得上十万个警察”,强管制不如严道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是以寻找思想培养、道德建立的内在规律为突破口,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增强社会道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

最后,坚持把干部作风建设作为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现在仍有部分领导干部沉于纸醉金迷而无法自拔,忙于觥筹之间而行苟且之事,在“权力关,美人关,金钱关”上败下阵来。一是要把干部的作风建设作为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重点治理干部“吃卡拿要”和庸、懒、散等问题,建立民主评议机制,让群众来对干部工作进行打分,加强第三方监督,把绩效管理和效能监察有机的结合起来,力促领导干部办事效率和素质的提升。二是要加强干部自身修养,这也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必由之路,“惟善自修者,则能保其荣,不善自修者,适足速其辱”,千百年来,善于修身、勤政廉明是一个流芳百世的“好官”的为官之道,明镜高悬以示自律,廉洁奉公以示自勉,清白为官,坦荡做人,勤学立身做人之道,不贪图功名富贵,不沉浸欲望之中,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三、听民声、干实事,分好民生的“蛋糕”

经济建设是“做蛋糕”,那么,社会管理就是“分蛋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群众,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然而一些领导干部混迹于文山会海中,讲起执政来头头是道,做起实事来再三推脱,政绩工程建的漂漂亮亮,民众却恨的咬牙切齿。有的地方搞起民生工程来横幅一拉,表面上看起来轰轰烈烈,办起实事对上应付,对下忽悠,把民生工程建成了“烂尾工程”,老百姓的“伤心工程”。政府应着眼于转变工作作风,着眼于提高办事效率,着眼于改善服务态度,多干人民群众拍手叫好的实事,多推改善生活的惠民政策,让人民能居者有其屋、学者有其教、病者有其医,惠及一方民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若在其位而不谋其政,不去聆听民众的声音,罔顾民生之疾苦,错误行政,一个地方失去的不仅仅是发展的良机,失去的更是民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求领导干部以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本,急民之所急,忧民之所忧,“己劳则民逸,己逸则民劳”,只有领导干部兢兢业业,凡事走在群众的前面,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惠民生,才能不愧对于人民。听民生就要求领导干部走出“庙堂”,走入“草野”,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汇聚民意,汇集民智,发展大计问计于民,执政之事受人民监督,尊重民生,让人民活的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政府要善管善用新媒体,发挥互联网信息互通、即时交流的优势,开通网络问政这个政府查民情、集民意、解民忧的“民生直通车”,架起连接政府和群众的互动桥梁,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展现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道闪亮的风景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切实转变社会管理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加强和创新社会发展放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置,走出一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之路。

    进入专题: 社会管理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35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