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晚,马萨诸塞州前州长罗姆尼(Mitt Romney)获近半数选票,拿下佛罗里达州初选。在获胜演讲时,他所用的已不是共和党党内的“初选语气”,而是站在了总统大选的高度,以胜利者姿态挑战现任总统奥巴马。专家分析,罗姆尼代表“右倾”的保守派立场,而奥巴马则代表民主党的“左倾”立场,这意味着美国政治的左右对决即将展开。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大选中就真的会出现意识形态对立的“两条路线斗争”。贝尔(DanielBell,2011年去世)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的“意识形态终结”依然适用于今天美国的政治之争。贝尔所作的是一个局部的论断:就美国而言,罗斯福总统当年提出的“新政”和福利社会的理念已经被美国的政党所接受,至少在口头上如此。因此,以前那种以左和右的意识形态立场标榜自己或攻击对手的激烈党争已经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在共同认可的共识框架内谋求协商和妥协。这个框架包括代议民主、混合经济(以市场为主和由国家调节为辅)和自由政治价值(民主、自由、平等)。
这样的共识框架至今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每次竞选,如果参选人越出共识范围,便会被一般选民视为“极端分子”。但是,参选人之间仍然会有激烈的分歧,而且分歧往往是用类似路线斗争的区别来包装的。例如,奥巴马的共和党对手称他为“食品券总统”,暗示他用社会福利讨好穷人,要把美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是,这样的宣传往往难以起到作用,有时甚至还有反效果,因为广大选民并不喜欢政治人物用路线斗争的语言来简化复杂的现实问题。就这一点而言,贝尔所说的意识形态终结是由于成为了公民共识,才对政治人物的言论形成约束。
但是,美国政治人物还是免不了用路线区别来谈论他们的政策分歧。政治学家考林斯(Peter Collins)指出,这样做是为了造成“政治竞争的心理效果”。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参选者需要在自己与对手之间拉开距离,强调和夸大自己与对手的差别。这次共和党竞选人罗姆尼和金里奇的竞争重点之一就是,谁与民主党奥巴马的路线区别最明显。为了戏剧性地突出区别,竞选人“特别需要把对手描绘成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邪恶的,或至少是迷狂的”。
政治人物为了达到目的,总是会使出各种可能的宣传手段。他们往往会把模糊和不确定的政策分歧说成是黑白对立。两条路线之争便是最方便、最有鼓动性的说辞。这样的说辞不仅以正确与谬误的区别,而且以智慧与愚蠢、善与恶的对立来动员选民,以期争取支持,能否奏效取决于广大选民的民智开启情况。
民智的开启,不仅需要民众了解政治宣传的特征和惯用伎俩,而且还需要他们自己有结社的实际经验。竞选是政党政治的运作形式,而政党本身就是一种政治结社。托克维尔说,“凡是不准政治结社的国家,一般结社也极少”,“一般结社有助于政治结社。但是,另一方面,政治结社又能使一般结社得到长足发展和惊人完善”。美国人具有广泛的结社经验,因此他们对政党结社的活动性质比较了解,不容易被欺骗。
公民结社不同于政党,公民结社很少以意识形态来主导,而更多是为了采取共同行动,托克维尔指出,“在私人生活中,严格说来,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能够满足自己的要求。但在政治生活中,他就不会这样认为。因此,当人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时候,任何一个公民每天都要在脑际浮现结社的思想和愿望。……政治生活把结社的爱好和习惯一般化了,也就是使一些向来不过问政治而总是愿意单独行动的人,希望联合和学会结社的技巧了”,而政党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和相互丑化却是不利于共同行动的。
没有原则的政党不能形成政治制衡,但是,只讲原则的政党却难以与其他政党共事,甚至还会酿成党争之祸。美国人厌恶那种以立场坚定、路线分明自诩的党争,这样的党争沉溺于所谓的原则之争,而忘记了政党政治的根本任务。来源: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