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实话,FT中文网一篇普普通通的约稿《现行社保制度的“劫贫济富”效果》引起那么多的讨论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我的意思倒不是说中国的社保制度完美无缺(当然有很大的问题!),而是这篇稿子本身的漏洞太多,如果讨论在这个基础上展开,意义不大。
作者作为原铅笔社(一个经济学爱好者的团体,声称信奉“自由市场经济”)成员,更多是从理念上来反对强制性的社会保障政策,主张自由选择。比如,作者说,“无论是养老金、医疗保险还是住房公积金,只要是能让人们自主决定参与与否,自由选择服务机构,那很多弊端就会得到改进。”从这句话看,至少作者需要好好补补基本概念的课,而不是机械套用自由市场理论。
事实上,如果我们不谈宽泛的社会保障概念,只谈社会保险(“五险”)的话,社保存在的根本就在于其强制性。它是帮助人们防范未来可能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风险的一种社会措施,比如老了、生病了、残疾了等等问题会导致人们收入的失去或降低,那么就要未雨绸缪,举社会之力(个人、雇主),为未来先存下一笔钱,政府财政在适当的时候也进行补贴。
正是人人出力,才可能使人人都得到基本的保障,这也是所谓“社会保险”的“社会”一词的涵义所在。大家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是否缴纳的,应该是个人商业保险的范畴,怎么能和“社会保险”混淆呢?
在中国,所有雇主缴纳的社保资金的一部分是进入“统筹账户”的大池子的,所有职工个人按统一的基本标准来分享。在某种程度来说其实是“劫富济贫”,即,交得多的人能分享的收益并不比别人多。这体现了社保的“公平”诉求。
相对富裕一点的人是否会觉得不合理呢?所以,还有“个人账户”,只有缴纳者本人可以受益。这就更不是什么“劫贫济富”了。穷人收入水平低,你可以交少一些,但你未来碰到风险,能取出来的钱就少;富人收入水平高,社保可以多交,未来的支付能力也越高。
以养老保险为例,雇主缴纳工资基数的20%,个人交8%,总共28%。里面的11%是进入个人账户的,17%进统筹账户。也就是说,个人缴纳的金额全部由个人受益,雇主缴纳的3%也是个人受益;统筹的“大池子”,则都是由雇主缴纳,由社会共享。顺便提一句,这一点《劫贫济富》一文的作者犯了常识错误。
统筹账户+个人账户,统账结合,这就是1997年确立的中国社保的搞法。从这个角度看,它是现收现付模式和完全积累制的一个混合(或称“部分积累制”),而非单纯的现收现付。这是《劫贫济富》作者犯的另外一个常识错误(另外,作者所谈及的15年缴费期限的问题也已经解决)。
所以,问题不是我们要不要社保,而是如何把社保做好。但,老百姓对社保意见如此之大,社保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最大的问题或者说危机,是社保资金的来源和管理问题。
由于历史欠账,统筹账户资金不足,不足以应付当前的支付,导致个人账户被挪用,造成事实上的“空账”,这一点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会越来越突出。另外,由于统筹层次低,投资管理混乱,导致“社保案”频发。当下严峻的通胀形势,更使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堪忧。
其次是“公平”问题。如前所述,建立社保的目的是“追求公平”,然而在中国,社保本身却成了制造不公平的一个主要来源。机关事业单位、城镇职工、农民,各成体系,而且享受的利益严重失衡,地区性的不平等也很严重。另外,在异地转移、支取方面,户籍制度等设置了种种障碍,恨不得你别来支取,投保者完全没有使用的自由度。
根本的问题则是,中国仍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所谓的“混合模式”,事实上是,在社保覆盖面和强度上中国近似于美国(为居民提供基本保障),但中国雇主和个人所承受的社保费用,却向高福利的西欧国家看齐。
这种做法,如何让老百姓建立起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