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快乐女声》终于落下帷幕。赛后湖南卫视副总编辑、新闻发言人李浩也承认国家广电总局已经通报,终止湖南卫视2012年举办群众参与的选拔类电视活动。
作为一项选秀活动,为什么会得到如此之多的观众的青睐和关注?尽管不在黄金时间播放,但几乎每场比赛都为收视第一。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的节目,最终却广电总局被因超时等“不明不白”的原因而终结?
其中到底有什么蕴含,这么受年青人重视,吸引了无数年青人注意力的娱乐活动,把年青人“娱乐至死”不是很好吗?可以让充分地抒发内心的激情。而如今终结此类活动,让年青人何处安放骚动的青春?难道真是因为选秀活动超时、低俗、会带来公共安全问题吗?
似乎上述理由都很牵强,反而有一种解释看上去更加合理,那就是快男快女涉及的是政治问题中的民主问题,使得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把它拿掉。原因在于快男快女体现的是中国现今的民主实践问题。
快男快女的比赛分为:六大赛区,包括:成都、西安、沈阳、长沙、杭州、广州,同时还设置了网络赛区。赛区的设置颇有选区的意味。
快男快女比赛的评分机制健全,投票者由大众评审、专业评审、专家评委组成,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又相互制衡,单独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决定晋级的人选。而之前还有全国观众短信投票的方式,但后来被有关部门明令禁止。
以十强赛为例,评委包括三组同时打分:大众评委50分(50人),专业评委38分(19人,每人2分),专家评委12分(4人)。总分100分。大众评委由全国各地观众遴选组成;专业评委包括新浪、搜狐、百度、网易、金鹰网等网络媒体代表和华纳、滚石等唱片公司代表;专家评委由知名音乐人组成。
比赛通常先由专家评委打分,接着由专业评委打分,最终由大众评审决定谁会最终出局。评委权力很大,但没有终极权力,终极结果是先由评委权力过滤后,再由两方评审决定,媒体评审第二步,大众评审最后一步。这三方评审分别代表专业意见、媒体的意见、和大众的意见,体现了三者的权力的结合,并且权力之间能够形成很好的制衡。
在快男快女的赛场上的晋级者往往是实力加人气加运气的结果。虽然有些人实力很强,唱功很棒,但是没有观众缘,没有超强的人气,往往也是不行,会被专业评审和大众评审选下台;而那些有人气的选手往往会得到观众的青睐,得到专业评审(专业评审常常要代表媒体的观众、网友的意见投票)和大众评审的投票。但是光有人气也不够,没实力的选手常常会在第一轮被专家评审淘汰,不得不掉到下一轮等待专业评审和大众评审的裁决。
因此,单从评审制度来看,快男快女选秀节目的评审制度相当合理、完善和严密。尽管常常听到有网友批评某些专家评审不公正、有偏向;批评大众评审投票不合理、无知,甚至批评湖南电视台背后搞黑幕,但是我很少听到有网友对评审制度本身的质疑。从这点来看,尽管有黑幕的空间,有不公正的可能性,有幸运的成分,但是至少对于评审制度本身还是得到多数人的认可。
这点反映到选举民主上不也是一样吗?选举也有黑幕、也有贿选、腐败、不公正、也有也有超人气(诸如克林顿、奥巴马的超级魅力)、运气的成分……在选举中同样什么问题都可能出现,但重要的依旧是选举制度本身,是否认可和尊重选举,是否承认程序的正义,是否尊重选举民主制度下的结果,尽管它可能不公正,可能存在种种问题。就像2000年小布什和戈尔的对决中,最后结果有争议,但是经过司法裁决之后,戈尔照样尊重结果,恭贺小布什的当选。
因此,制度明晰,相对公正,又有激情,属于年青人,又能够帮助年青人实现草根梦想成为“超级女生”、“超级男生”的活动得到如此之多的观众的认可和青睐就不难理解了。这背后不也是现实中国阶层固化,众多的年青人无处安放青春和梦想的真实写照吗?
年青人单靠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自己的音乐梦想,通过快男快女却能够以自己的实力、人气、表现获得成功和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在赛场上,选手的艰辛的梦想历程让“小男生”、“小女生”感动而哭泣,战胜家庭的穷困而去追逐梦想不但不会遭遇别人的“白眼”,还会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这些不就是 “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语)的政治问题嘛?
而通过三方评审制度决定谁最终遭到淘汰、谁晋级、谁最终问鼎冠军不就是决定“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的制度问题,这何尝不是体现政治问题中的民主问题?
而这是否也正是代表年青人的声音,年青人的处事方式?
这是否也预示着未来年青人主宰天下的时候,年青人会更加重视规则的作用,更加重视民主、合理、公平的制度建设呢?
如果说以一个国家的未来来谈太大,那至少在这个“低俗”、“无聊”、“盲目”的年青人的活动上,我看到了希望。
而至于有关部门到底为何把选秀节目干掉的确切原因,至今还不得而知。以上的探讨或许纯属娱乐,望不要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