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宁:微博:情绪化的公共领域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444 次 更新时间:2011-09-03 23:35

进入专题: 微博  

书宁  

连日来,被誉为“微博第一案”的金山公司诉360董事长周鸿祎微博侵权案颇受人瞩目。笔者对于商业上的纷争并无兴趣,而是对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有关微博特性的判决词关注有加。判决词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微博为实现宪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提供了一个平台……个人微博的特点是分享自我的感性平台而非追求理性公正的官方媒体,因此相比正式场合的言论,微博上的言论随意性更强,主观色彩更加浓厚,相应地对其言论自由的把握尺度也更宽。

笔者认为,这一判决词对于微博的描绘应该是中肯的。此前,有关微博的属性界定一直存有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微博是一个逐渐兴起的公共领域,人们在上面可以更为自由地表达,在理性、公正的指引下,微博将成为中国未来实现转型的重要力量。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微博是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私人领域,仅是大家平时在网上唠唠嗑、晒晒情绪的一个地方。

两种观点的源头,可能恰恰来源于当下微博上两大主流人群,具有政治参与意识的人群和热衷社交娱乐的人群。不过,且不论他们观点各异,仅仅从两大人群各自提出的微博属性而言,我觉得可以引入一个众所周知的词汇——— 自媒体。顾名思义,自媒体肯定具有媒体效应,但同时又颇具个人色彩,情绪化在所难免。

身处公共领域,无论是旁听者还是发言人,都必然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准则。比如理性、包容、心平气和等。与之对应的私人领域则毋庸讳言,不用遵从太多礼仪规范,这是一个可以“不讲理”的地方。

微博的属性恰恰糅合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各自法则,一方面,它作为媒体,提供了一个讨论公共事务的空间。在当下中国,现实政治的参与空间较小,导致不少热衷政治事务的人被挤到了微博上。这部分人自然希望照搬公共领域的基本法则,希冀建立一个理性包容的对话平台。但另一方面,其私人属性的特质让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一个随意大侃的地方,更可况,微博上对于不文明的现象、胡言乱语行为的惩罚机制远未建立,这也助长了谩骂之风的兴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微博在体现公私领域相糅合这一点上并不是一种物理上的拼接,大家各说各话,各走一边,而是一种化学融合。具体而言,微博上那些试图理性,也声称自己理性的人,在把微博当做公共领域进行对话、辩论之时,却往往伴随着严重的情绪化。这里可能涉及到一个互联网媒体的固有特征,由于网上的一个个人都是“看不见的”,大家在现实里相距甚远,完全通过文字来了解对方的观点。而不像面对面谈话时,除了根据内容,还会依照对方的表情、眼神、手势等等来进行彼此的呼应。要知道,公共领域之所以能够确立一套规范,就在于大家在这个场域中,理性、包容、心平气和已经成为一种介入对话的必然仪式,谁不遵循这一仪式,谁就会被旁人鄙夷的眼神逼退。但在微博中,那些大声疾呼的政治公民不是在隐匿的家里,就是在喧嚣的地铁,抑或其他场所。他们之中,必然有一些人会不可避免地带着情绪介入公共事务的讨论,而与此同时,这些以碎片化方式介入微博的人群也将微博导向了一个情绪化的公共领域。

    进入专题: 微博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84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