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农村发展“两难”困局如何破解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79 次 更新时间:2011-08-14 09:52

进入专题: 农村发展  

陈锡文 (进入专栏)  

中国“三农”发展在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日渐凸显的“两难”问题:既要提高农产品价格以保障农民生产积极性,又要保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消除通胀压力;既要加速推进城镇化,又要保证18亿亩的耕地红线;既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又要降低环境污染,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站在“十二五”新的起点上,中国能否利用新的发展机遇,成功破解这些“两难”问题,是关乎中国“三农”乃至整个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

2011年3月2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寻求破解“十二五”时期的“三农”发展“两难”问题的答案。

破题一:

如何既提升农产品价格,确保农民增收,又不给抑制通胀带来压力?

“应根据生产和需求状况,把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

记者:在粮食生产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会提升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上涨会带来农民收入增长,但又会给抑制通胀带来一定压力,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矛盾?

陈锡文: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一动整个物价都会跟着上去。物资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价格的上涨都会带来农产品价格上升。粮食价格上涨有其自然因素,如果不能补偿这些成本的上涨,就会损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粮价上涨,消费者也要理解,也要宽容。这几年,中国政府所规定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每年都在提高,根据生产需求情况,把粮价稳定在合理水平。从目前看,中国粮价有上涨,但跟国际市场相比低得多。

记者:“十二五”时期如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价格稳定?

陈锡文:现在,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比以前完备了很多,坚持多渠道收购粮食、多层次储备,形成了从国家粮食储备总公司、各省国有地方粮食储备公司、部分商业贸易企业多层储备的格局。总体上看,我国粮食总库存量应该在4000亿斤以上,除此之外农民自己也有库存。因此,中国不存在闹粮荒的问题,但价格的波动会存在,所以政府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基本生产量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这种形势下,不管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如何,中国都能够基本满足自己的需求,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破题二:

如何既满足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又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

“让建设尽量不占用耕地,关键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数据显示,1996年底,我们的耕地总面积是19.51亿亩,2008年底为18.26亿亩。也就是在过去的12年中,我们的耕地面积减少了1.25亿亩。这是否与快速推进城镇化有必然联系?

陈锡文: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占耕地是不可能的。中国政府一直强调要实行两个最严格的制度,一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二是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你讲到的耕地减少1.25亿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退耕,占了9000万亩左右,建设占用的耕地当然也不少,因此中国政府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是144亿亩,耕地只占到18.26亿亩,比重不到13%,这就凸显了中国耕地的珍贵性。我常开玩笑说,能种粮食的土地一定可以种房子,但是可以种房子的土地不见得都可以种粮食。

记者:那么,怎么保证既快速推进城镇化,又能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不被打破?

陈锡文:要使城市建设尽量不占用耕地,关键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水电路气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很多非农建设项目都没有必要占用耕地。但中国目前的城市发展是一种“铺大饼”的发展模式,城区不断向周围扩展。这种发展模式往往把最好的耕地都给占用了,因为城市周围的耕地,一般是人类培育经营时间最长、基础设施最好、最肥沃的土地。所以,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发展的理念需要有一个大的变化,一味“铺大饼”的发展方式,耕地很快就占没了。

进入 陈锡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农村发展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091.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