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锡:论道德资本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67 次 更新时间:2010-11-17 23:32

进入专题: 道德资本  

王小锡  

资本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实物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等。在经济运作过程中,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与人力资本直接关联的道德资本,又影响或制约着人力资本的效益的获得。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加强等等,有赖于人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科学道德精神与道德实践。因此,就经济运行过程来看,道德是而且必然会是投入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本。

一、资本与道德资本

资本是经济学范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其经济制度决定了资本是能带来利润的体现为实物和思想观念的价值。由此可见,在现时代资本是一种力,是一种能够投入生产并增进社会财富的能力。科学的伦理道德就其功能来说,它不仅要求人们不断地完善自身,而且要求人们珍惜和完善相互之间的生存关系,以理性生存样式不断创造和完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功能应用到生产领域,必然会因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水平的提高,而形成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和人际间和谐协作的合力,并因此促使有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和产生效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道德也是资本。当然要指出的是,道德在生产过程中成为资本,它一定是科学的道德。

道德资本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道德资本是无形的, 它是人力资本的精神层面和实物资本的精神内涵

首先生产过程的主体是人,人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并获得利润的核心资本。假如人仅仅作为实物资本投入生产过程,那么,整个生产过程就无法运作,效益和利润也就无从谈起。事实上,任何东西只要不与人结合起来投入生产,那就无所谓“资本”,至多是作为资产或资源而存在。而以劳动者身份投入生产的人,并不只是一个“经济人”,“传统经济学理论将经济活动的主体抽象为‘经济人’,并以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前提。由自利动机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是‘经济人’概念的基本内涵。然而,实际活动中的经济活动主体是负有经济、社会和环境责任的‘道德人’,有着远比‘经济人’丰富的内涵”。因此,人在生产过程中一定是受到一定的意识支配和价值导向的,人的道德觉悟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劳动积极性和人的劳动能量的释放。

其次,实物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多大效益,获得多少利润,往往取决于劳动者的价值取向和对自身和社会的负责精神。海尔集团的洗衣机近年来能在欧洲市场打开销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正如外国经销商所说,海尔集团生产的洗衣机符合欧洲人的生活要求和生活习惯。同样是洗衣机,许多外国经销商一改往日只销售日本洗衣机为现在只销售我国海尔集团产的洗衣机。这里有集团对自身利益、国家利益和对欧洲人生活需求负责的精神。没有这一优势,海尔集团生产的洗衣机也就没有对欧洲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也就没有更多的效益和利润。由此可见,道德资本比起实物资本来说意义更加重大。

2、道德资本是渗透型、导向型和制约型资本

首先,道德资本不是独立存在资本,它渗透在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多种层面。以它独特的独立的价值功能发挥着作用。生产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们的思想或精神的物化过程。假如生产的出发点和生产目的有着崇高的价值取向,生产过程又渗透着劳动者的责任意识,以及在分配、交换、消费中贯穿着对任何正当利益负责的理性精神,其效益不只是利润的增加,更在于扩大再生产在更新阶段的实现和扩大再生产过程理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就使得道德成了生产本身的重要内涵,道德也成了生产的需要,成了生产获取利润的重要条件。

其次,道德资本是“精神资本”或“知识资本”的一种,其特殊性就在于道德具有超前性(理想性)或导向性,它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必然会形成一种其它资本无法替代的“力”。它作为一种看不见的理性之手或理性力量,能促使所有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实现理性化运作,牵引着人们实现利润的最大化。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并带动后富的人和地区,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这既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作为经济层面的道德理想,它推动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实现着各个个人的正当利益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这是社会主义道德资本作用力尤其是导向力的集中体现。

再次,道德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起着独特的协调和制约作用。生产过程需要有和谐的人际协作关系,需要有合乎理性的制度与规范。这是道德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的又一特殊的内容和作用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法制经济、是规范经济,但这绝不是自然生成的。“应该”是一回事,实际的可能又是一回事。只有发挥道德作为资本的特殊功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否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会成为无序经济。因此,通过道德协调,促使社会生产关系的理性存在和人际合力的形成,促使道德制度化,这不仅能使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产生效益,而且能实现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实现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有的企业家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资本,合理的制度能出效益这是不无道理的。

3、道德资本形成是缓慢的艰巨的

道德资本形成有一个独特的过程,其独特性就在于,首先,道德资本形成与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觉悟的提高是相一致的。道德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要发挥作用,其基本前提是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人必须充分认识道德为何“物”,明白科学道德是什么。同时,真正将道德责任作为自己的行为出发点和行动“座标”。然而,道德自觉并不是一促而蹴的,它有一个由道德认识不断深化,经过道德意志的培养,逐步强化道德信念的过程。由此可见,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觉悟的提高是缓慢而长久的过程。

其次,道德资本形成是一项系统工作。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精心培育,尤其需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同时,道德资本形成还有赖于经济和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或科技文化教育水平低,势必影响人们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觉悟的提高。就一个生产企业来说,需要不断地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促使道德资本的形成。就硬件建设来说,应该完美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就软件来说,应该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和生产运作机制,创造良好的道德和文化氛围等等,尤其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力度,以各种有效措施,促进全体员工道德觉悟和企业道德水准的提高。

再次,道德资本形成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有可能形成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同时,不同的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这就给道德资本形成增加了复杂性。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道德资本的形成过程中,分清良莠、扬善抑恶,真正使科学道德成为生产过程的重要的作用力。

二、道德资本价值的实现

如前面所说,道德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其作用力无处不在,它在促进产品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能缩短单位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理性无形资本,道德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后不断地在实现着有形效益,同时还在更完善意义上实现着自身。笔者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分析。

1、人的道德素质与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否,其主要标志是物质性的,但人的素质是决定性因素。我曾经指出,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中的人都已作为“主人”的身份而存在着,人真正成了社会和自然的主宰。因此,人尽管是首先作为活动着的物质而存在着,但人的素质将直接决定着人的创造性劳动的自觉性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假如人不能作为真正的或完美意义上的人而存在,甚至成为一个消极被动甚至反动的“存在物”,那么不管技术设备有多好、物质资源有多丰富,其生产力水平注定是提不高的。然而,人的素质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它包括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等等。在这些素质中,人的道德素质是基础性素质和核心素质。只有在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存在及其存在的意义,明确并确定崇高生存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人才能树立一种不断进取精神,创造生产力发展的核心的和基础的条件。具体地说,只有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提高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才能自觉地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操作技能和劳动效率;才能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具,革新工艺,采用新技术,改进劳动组织,改善经营管理,直至在生产过程中作出重大发明创造。这样,就能够大幅度地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水平除了决定于人的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外,还受制于社会主义生产力内部各要素结合的方式及其理性程度。生产力内部各结构要素的协调,并不是简单的人与物的关系的协调。物是归人所有并被人掌握的,因此,人与物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权利关系、地位关系的协调。假如劳动者能在自由、自主状态下把握劳动资料,实现与劳动对象合理的结合,也就意味着人际关系、人际利益关系处在了理性协调状态,这无疑将充分实现人对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认识、改造、发展等。

2、管理道德与企业活力

管理在本质上是管人,而“泰罗制”式的把人当作机器的管理方法绝对不适应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一个不尊重人性的企业,是人的个性和活力被疏远被低估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一个由提供劳动力来交换金钱的场所,无法实现和展开人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企业将会逐步失去它生存的时间和空间。

现代化的管理应该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它充分体现管理中的道德性,唯此才能促使企业员工同心协力,实现生产的正常运转。

首先,实现人格平等,激发全体员工的活力。企业管理工作者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统一员工的思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圆满实现企业发展指标。然而,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需要员工树立主人翁精神。这样一来,一方是管理工作者,一方要树立主人翁精神,当如何处置。笔者认为,企业管理工作者应展示既是领导又不象领导的形象。说是领导,他应该统揽全局,有效指挥。说不象领导,他应该努力倡导和实现与员工的人格平等,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说明,企业的所有成员,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因此,企业管理工作者应该从尊重员工入手,在努力为员工服务的同时,广泛征求员工意见,变“管理全员”为“全员管理”,即企业管理工作者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和手段是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企业实际是在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引导下运作。一些企业经营不好,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管理工作者以“领导”自居,员工成了被动的只受支配的劳动者,管理工作者与员工之间形成了“鸿沟”,员工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一旦前后两者情绪对立,管理失效,那企业失去的不仅是活力和利润,最终完全有可能走向死胡同。

其次,坚持利益公平,获取更大效益。员工的切身利益是员工工作中关注的焦点,员工的劳动积极性来自于自身利益的最大限度的获得和全体员工利益的公平合理的兑现。因此,可以说,不懂得他人的利益,就不懂得管理。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工作者,他首先考虑的是员工利益和利益的协调。员工利益的实现程度(已得利益占企业效益和自身应得利益的比重)和员工利益协调的公平程度,往往与企业未来利润的实现成正比。一个正当利益不能正常获得的员工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为此,对员工的切身利益处置随便,甚至严重不公,那么能力最强的管理者终究是管理的失败者。

再次,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企业管理工作者的形象直接联系着企业的命运。一个尽心尽责的管理工作者能让员工在他身上看到希望,即使企业暂时遇到困难或挫折,员工们也会发扬团队精神,同心协力,努力工作。假如企业管理工作者让员工感觉到整天忙于无为的应酬,忙于捞取一己私利等等,那必将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企业管理工作者实际上在起着增加企业负担、提高产品成本、降低企业利润的负面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管是什么性质的企业,管理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管理者的自身行为是无声的命令、无形的杠杆。企业的效益和利润直接受制于管理者本身。

3、道德涵量与产品质量

产品是物,但任何产品都是精神化了的物。首先,任何产品都是按照人的一定的科技文化认识水平和技术路径设计的。可以说,有多少类产品就有多少不同的文化和技术物化体。其次,任何产品也都是人的道德觉悟或道德素质的物化体,而且产品中的道德涵量最终决定着产品的质量。同时产品的特性,除了科技文化因素外,更重要的还取决于产品道德性。产品的道德涵量和道德性主要地是由产品的“人性设计”和制作产品的责任心、以及产品生产的基本理念等要素构成。

首先,产品的“人性设计”主要地应体现在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等需求,注重人的自然属性,使新产品在物质技术上符合使用要求,同时按照人的精神需求,使新产品获得艺术设计,在其外观的审美质量上满足人的求美享受。具有完全、可靠、方便、舒适、美观和经济等功能。产品设计越是接近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等需求,越有销路,也越能赚钱。

其次,产品设计是一回事,制作又是一回事。即是说,产品设计好了不等于就能造出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不等于高质量的设计就有高质量的产品。为用户着想、对用户的负责精神应该渗透在制造产品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严格地说,一个欲创名牌、求发展的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应该出现不合格产品,一旦出现,也应该不出厂门,不销售给顾客。我国许多知名企业都有一个销毁不合格产品的经历,一来告示社会,本企业生产的产品均是合格品,二来教育企业员工,合格产品是企业员工责任心、良心的结晶。

为什么国内的和国外的一些知名企业很受用户欢迎,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从该企业产品质量就能够理解到企业的理性精神和员工的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因此,这些企业不用借助广告也能推销产品,这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再次,企业的利润并不仅仅在于产品质量好坏,更在于企业的优质低价的经营理念。日本松下公司的“自来水哲学”的经营理念,是松下公司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法宝。该公司的经营目标是要象生产自来水一样,产品越造越好,价格越来越低。这是对用户负责精神在产品中的集中体现。产品的价值虽然不是随产品质量提高而提高,但产品质量却因价格没涨而相对地又提高了。事实上职工的进取精神和认真态度,客观上在提高了工效的同时也相对降低了产品成本。

4、信誉与市场占有率

信誉能赚钱,这是勿容置疑的命题。德国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在概括资本主义精神时,引用了以下观点,“切记,信用就是金钱。如果有人把钱借给我,到期之后又不取回,那么,他就是把利息给了我,或者说是把我在这段时间里可用这笔钱获得的利息给了我。假如一个人信用好,借贷得多并善于利用这些钱,那么他就会由此得来相当数目的钱”。“善待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谁若被公认是一贯准时付钱的人,他便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聚集起他的朋友们所用不着的所有的钱”。这一观点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来说是同样的道理,人们相信某种企业的产品并乐于购买就等于向该企业“送钱”。正因为这一点,在德国,无论是大型企业奔驰公司,还是中小企业,都认为企业卖的不仅仅是产品,而且是在卖信誉。并认为卖信誉比卖产品更重要。

我国许多知名企业深知信誉与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与利润的关系,把信誉视作企业的生命。一方面将信誉的建立落实到生产产品的全过程,确保产品质量的万无一失。另一方面将信誉建立在销售服务的全过程。他们将企业信誉作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利润的根本。同时,他们也深知,失去信誉,也就丧失了企业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理由。因此,企业信誉虽无价,但它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进入专题: 道德资本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729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3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