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第:甲申政变——朝鲜近代化过程中的挫折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903 次 更新时间:2009-09-24 03:36

进入专题: 甲申政变  

吴庆第  

[摘要]朝鲜的近代化运动在1884年甲申政变前后面临着新的转折点。金玉均、朴泳孝等开化派人士未能正确把握方向,使全国朝野体会近代化的真谛,从思想上奠定近代化的根基,而企图依靠外力夺权终遭失败。甲申政变失败以后,虽有甲午更张出现,但当时的王朝已被日本控制,许多措施不过是日本为吞并朝鲜作准备而已。朝鲜的近代化运动不久就中断并转变了方向,使朝鲜的近代化过程大大延迟。

[关键词]朝鲜;甲申政变;近代化

朝鲜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与中国非常类似,在各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两国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印度航路被达迦马发现以后,西洋势力并没有直接到达朝鲜,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遥远,尤其是朝鲜半岛处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之间,极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朝鲜与西洋文化的接触就比中国和日本迟了许多,西洋文化器物也不得不靠往来于大陆和半岛的使臣与留学生,以间接的方式传入朝鲜。朝鲜的近代化历程也因此无法启动。

传统封建君主制度下的中朝两国,由于边境互相连接,使臣来往与经济贸易都非常方便。同时,两国自古就同属于一个儒家文化圈,人民的思想与社会制度的架构都很类似。在这种大环境下,两国的进代化历程也极为相似,且密不可分。

19世纪以前,东方的朝、中、日三国固守锁国政策,不与外夷往来。但是,进入19世纪中期,这三个东方国家却被外来势力强行开放了门户,开始与西洋各国交往,进行商业往来。换言之,1840年中国的鸦片战争,1845年日本的黑船事件,1876年朝鲜的云扬号事件,使这三个国家的闭关自守政策先后崩溃,三国被迫步入国际舞台。

事实上,朝、中、日三国在闭关锁国政策崩溃以前,各国国内的进步人士都曾经与西洋文明接触,并试图吸收西洋文明的长处,将自己的国家推上近代化之路。在外力的影响下,国家开放以后,这些有识之士更是连接当时权力中心的大臣,在国家极度危险的时候,推动了惊天动地的改革开放运动。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1884年朝鲜的甲申政变和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分别是这三个国家在推展国家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性转折点。

本文即对朝鲜近代化运动的时代背景、展开过程及其失败原因等予以考察。

一、甲申政变前的时代背景

李朝宣祖末年(1603年),朝鲜使臣李光庭从北京带回坤舆万国地图,使朝鲜的朝廷和知识分子首次认识了世界各国的概观,不久之后,利马窦的天主实义传入朝鲜,奠定了天主教在朝鲜发展的基础。接着,在仁祖年间,郑斗源奉旨前往明朝,在回国的时候,带回了西洋火炮、望远镜、自鸣钟、天文书籍和许多其他近代西洋物,在朝鲜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1]

仁祖之后,朝鲜王朝和知识分子对西洋科学文明更为关心。孝宗四年(1653年),金胥赴中国考察,回国的时候,带回更多的历法和算术书籍,于是,朝鲜有了新式历法,称为时宪历。韩国与西洋的直接交流来往—直到纯祖三十一年(1831年),天主教神父莫邦(Mavbant)、查士坦(Chastar)、安培特(Im2bert)来到韩国传教以后才正式开始。仁祖年间,虽有数次在海上遇难的西洋人飘流到济州岛等地,被朝鲜官民捕捉滞流数年的记录,但都不是正常的交流活动。

朝鲜中期(1550—1700年)以后,由于西洋文化的传入,知识分子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学风,他们对传统两班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积极提出批判,主张改革不合理的政治现象和经济构造。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实学学风。朝鲜实学派人士中,大部分同政治权力中心隔离,专心治学。这些人士对政治、经济、军事之学有独特之见,也热心吸取西洋文明,试图创造一个新的社会。

实学派学者不但对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一家之见,他们对自然科学也非常关心。例如朴世堂曾深入探讨农业技术改革,并著有《穑经》一书。此外,洪万选也著有《山林经济》,徐有渠著有《林园经济志》等。

实学派的初期代表人物中,李碎光等人的影响最为深远。李碎光撰述的《芝烽类说》,相当于近代的百科全书,包含了天文、地理、官职、兵政、儒道、经书、人物、文学、官室、草木等各种新学问,不但介绍了西洋科学、文明利器,同时也说明了天主实义,扩展了传统社会的学问范围,使局限于训诂考据的保守学风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把新知识广泛地介绍给社会各阶层。李碎光之后,柳馨远也著有《磁溪随钋录》,详细讨论了田制、任官、兵制、钋录制等问题。李汴翼的《星湖塞说》也论及人事、经史、诗文及其他的新事物,更扩展了新学问的天地。

另一位对后期实学影响巨大的学者是丁若镛(号茶山)。他著述很多,直接批评两班官僚社会的不合理性。诸如在《经世遗表》中,提出了中央政治机构的全面改革方案《,牧民心书》更深入论及地方官制和行政革新政策《,钦钦新书》中,阐述了对刑改的意见。此外,他还强力主张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废止奴婢制度,加强技术教育等。丁若镛可谓传统朝鲜社会的政治改革家。

实学之风在上述学者的推动下,不久就扩展到医学、金石学、图学和其他学科。

19世纪中叶以后,清朝的自强洋务活动传入朝鲜,清朝的西洋器物也被介绍给朝鲜有志之士。《海国图志》《中西见闻》《万田公法》《地球略说》《博物新编》《格物入门》《易言》等新学书籍也相继被介绍给朝鲜各界人士。[2]

如上所述,朝鲜与西洋文明的接触,虽非全无,然而大部分是以中国为中介的,直接的接触是在1876年朝日《丙子修好条约》缔结后,才正式展开。

高宗十二年(1875年),日本派遣云扬号军舰来到仁川江华岛草芝镇同朝鲜守军展开交战,以武力威胁朝鲜王朝修交通商。翌年,日本再派全权大使黑日清隆率领军舰6艘、士兵400余人来到江华岛外,威胁朝鲜王朝允诺建交往来。在日本的军事逼迫下,朝鲜王朝终于与日本缔结《丙子修好条约》,即《江华条约》,正式对外开放门户。

《丙子修好条约》中,除标明朝鲜为自主独立国家,又规定开放釜山港,允许日本使节常驻汉城,允许日本商人于两国之间经商贸易。

二、朝鲜王朝的开放政策

朝鲜王朝在《丙子修好条约》签订后,首先派遣金绮秀赴日考察日本民情风俗。高宗十七年(1880年)又派修信使金弘集赴日。金弘集访日期间,曾和清国驻日参事黄遵宪接触,回国时,又带回了黄遵宪著述的《朝鲜策略》一书。《朝鲜策略》中,黄遵宪主张朝鲜在外交上应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远苏联,且建议学习西洋文明,树立积极的富国强兵之策。

《朝鲜策略》中的各种建议,虽然曾遭到一部分保守大臣的反对,但是在高宗和开化派大臣的推动下,朝鲜王朝仍然积极推行了许多自强措施,其内容大致如下:

1.开放仁川港

仁川港于1880年正式对外开放。仁川的开放使汉城各界人士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增多,直接促进了朝鲜的对外贸易,加速了朝鲜的近代化进程。

2.设置总理机务衙门,改变统治体制

为适应近代化需要,朝鲜王朝于1880年全面改革政治体制,设立总理机务衙门。总理衙门下设事大、交邻、军务、边政、通商、机械、船舰、典先、讥绌、语学、理用等部处。

3.改革军制,设立倭别技军

在旧的武卫营下创设倭别技军,聘请日本花房义质公使推荐的日军少尉掘本礼造为教官,教导各种新式武器的操作。此后不久,又进一步废止五营军门旧制,改凤武卫、壮御二营,全面实施新式军事训练。

4.派遣绅士游览团赴日考察

为学习新式军器的制造方法,熟悉西洋军事操练,考察日本的军事制度和设施,朝鲜王朝在1881年选拔了十余名优秀之士赴日考察。这个绅士团在日本东京、大阪各地访游考察,遍及内务、文务、农商、外务、大藏、军部省等各机关单位。他们实地到税关、造币、制丝、蚕业等经济生产单位见习,亲嗜近代化气息。绅士游览团的考察结果,不但对朝鲜王朝的近代化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游览团中的尹致昊、柳定秀、洪英植、李弼永等人归国以后,更坚定了推进近代化的决心,成为韩国近代化过程的领军人物。

此外,朝鲜王朝还派遣留学生赴中、日两国学习新的文物制度,发行报纸,整理道路交通,开放邮政,加强外交活动等。朝鲜王朝广开门户不仅有效地导入了西洋产业文明,使更多的有志之士了解了西洋文明,且使朝鲜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了国际舞台,奠定了独立国家的基础。

三、甲申政变及其影响

朝鲜王朝步入国际政治舞台以后,国内的各种自强开化事业仍在起步阶段,且流入的西洋文化思潮尚未完全消化,反而在国内形成了新旧两种思想的对立。这就使得主导近代化政策的金玉均、朴泳孝、徐光范等开化派人士,逐渐走向以武力夺权之路。

1882年6月,旧式军制所属的兵士爆发了壬午军乱,反对新旧军队编制的不平等现象。壬午军乱引起清政府及日本的直接干涉。平乱之后,日本兵力长期驻扎汉城,清政府对朝鲜也一改过去的消极态度,开始积极干涉。清政府的干预,使保守派大臣地位强化,开化派人士渐渐被斥于权力中心之外,不但被削去了主要的实权,甚至丧失了最重要的宣传机会。

在开化派人士的危机意识日感严重之际,日本也不愿见到亲日开化派势力的急速消退,因此也积极支持开化派人士的对抗,其公使更表明愿意以武力支援。以金玉均为首的开化派人士,在日本公使的鼓舞下,终于在1884年10月10日,利用安国洞邮政局的落成庆宴,发动武力政变夺取政权。这就是甲申政变。

开化派在举事成功之后,立即宣布改组内阁,革新政策纲领,其内容大致如下:废止对清国的朝贡之礼;去除门阀,树立全民平等权,登用人才;改革地租法,杜绝弊政,充裕国库,保护穷民;废止内侍府,选用府中人才为官;严惩贪官污吏;归还各道的欠纳粮款;设置巡检,确立警察制度;废除惠商公局;受流配禁锢刑者,酌量减刑;合并四营,设置禁卫队;命户部统辖国内财政,废止多余的财政衙门;各大臣、参赞每日在议政所集合,议定宣布政令;罢除六曹以外的一切冗官。

这个政纲中,公开排除过去的外交路线,重整朝鲜王朝的对外关系,革除从前的各种财政弊端,彻底掌握了国家的财政经济。

此外,政纲又试图重树政府纪纲,淘汰冗官,根除宦官弊害,节度国库开支,同时标明扩大内阁权限,牵制国王的权力,充分体现了近代化国家的基本精神。

然而,甲申政变在举事3日以后,就在袁世凯所率领的清军干涉下失败溃散。开化派人士也受到了巨大打击,使自强开化运动一蹶不振,也使朝鲜的近代化发展遭到了重大挫折。

四、结语

经由中国大陆传入朝鲜的西洋科学文明和近代化思潮,在甲申政变前后面临新的转折点,如何适应时代的需要,引导国家步入近代化之路,全赖金玉均、朴泳孝等开化派人士。不幸的是金、朴等人未能正确把握方向,企图依靠外力夺权终遭失败,而没有认识到,必须厚植势力,使全国朝野体会近代化的真谛,从思想上奠定近代化的根基,近代化目标方能成功达成。

甲申政变失败之后,虽有甲午更张出现,但是当时的王朝已被日本控制,许多措施只不过是日本为吞并朝鲜所做的准备而已。例如,银本位货币制度把朝鲜货币和日币同值化就是一种明显的经济侵略行为。

1910年,朝鲜王朝被吞并为殖民地以后,近代化运动转变为寻求国家独立自主的民族主义独立运动,开化派主导势力及追从者事实上领导了抗日独立运动,朴泳孝、徐载弼等人就是其代表人物。

甲申政变失败以后,朝鲜的近代化运动不久就中断并转变了方向,使朝鲜的近代化历程延迟达数十年之久。相比之下,戊戌变法虽然也以失败告终,但是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却未中断,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运动,在本质上就是近代化运动的延续。

朝、中两国在19世纪末发生的两大历史性事件,即甲申政变和戊戌变法,在两国的近代化历程中,都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不可忽略的是,甲申政变比戊戌变法早发生了14年。其因可分两种:第一,朝鲜地处中国和日本之间,受到这两个强大邻国互争势力的刺激,国内的开化派人士不得不积极行动以达成近代化的目标;第二,半岛的民族性比较开放,活泼进取,比受拘于传统的中国容易适应现实的变化,因此在周围环境改变以后,能很快地发生影响,并以行动实践之。

参考文献:

[1]国史教材编委会.新稿韩国史[M].汉城:莹雪出版社,1977.238—247.

[2]李光麟.开化思想研究[M].汉城:一潮阁出版社,1974.40—46.

(作者系韩国庆星大学教授)

    进入专题: 甲申政变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世界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055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0月,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