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中国官员需修“对外交流课”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302 次 更新时间:2008-11-20 16:11

进入专题: 对外交流  

吴建民  

核心观点

有时,我会很纳闷,我们中国人怎么搞的?好像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为什么我们的官员到了国外,几句话能把别人的兴趣调动起来的人这么少?这里面,不懂交流学是重要的原因。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而懂得与世界交流的人才还太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交流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需要。今天,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而懂得与世界交流的人才还太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比如说,我们一些官员不大懂得与外国人交流。我任驻法大使的时候,每年光副部级以上的代表团就要接待200多个。很多代表团在介绍他们那儿的投资环境时,都喜欢使用一个外国人感到莫名其妙的词:热土(hotland)。还有,不少国内去的官员喜欢大嗓门讲话,念稿子念得满面通红,长篇大论。

有的代表团,万里迢迢到国外招商,请了很多人,介绍自己的省份或者城市,结果一上台先说天气,“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好不容易讲到正题了,又是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话语,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充满套话、废话和空话的无效交流上。一些官员喜

欢一上台就是“尊敬的××、尊敬的××”,8个“尊敬的”下来,3分钟就没有了;还有的官员讲话喜欢“穿靴戴帽”,滥用“世界领先”、“国际水平”等形容词。有些话自己人听了也许很高兴,但外国人听了就不一定了。

有时,我会很纳闷,我们中国人怎么搞的?好像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为什么我们的官员到了国外,几句话能把别人的兴趣调动起来的人这么少?为什么中国官员的讲话里那么多大话套话和空话?这里面,不懂交流学是重要的原因。

一次,我和一位外国官员聊天,问对方,中国今后发展最大的障碍是什么。对方说:最大的障碍是中国在世界上被扭曲的形象。对此,我很认同。中国的形象为什么会被扭曲?这和外国媒体的报道有关,也和中国官员尤其是新闻官员交流能力的欠缺有关。

我在外交部当新闻司司长的时候,一些地方负责宣传的同志对我说,想请境外记者到他们那里去,好吃好喝好招待,再送些礼品,让他们多给报道报道。这样能行得通吗?我回答说,恐怕弄不好会适得其反。你不提供记者感兴趣的信息,他才不报道呢。

造成这种现象,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自古中国人的哲学是“敏于行,讷于言”,“能说会道”的人容易被批评为夸夸其谈,而不善表达的人倒是人们表扬的对象。有人评价说,一些中国官员至今仍习惯把自己“藏”起来,认为言多必失。但我想说的是,公共人物说话的确要权衡各种关系,但这种考虑应该从国家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另外,我们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都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忽略了交流能力这一基本素质的培养。

我多次陪同国家领导人出访,很多外国记者对我说,在亲眼看到中国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后,改变了固有看法,对中国产生了好感。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85%的杰出人士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良好的人际关系。事实证明,善于交流的人更容易展示自己的才华,也更有机会脱颖而出。

实际上,交流能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或者对生产力的解放。为此,几年前我在外交学院开设了交流学这门课。现在我仍然要利用各种场合呼吁人们重视交流学。我和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同志已经商量好,要联合写一本《交流改变人生》的书,提高人们对交流素养的认识。(吴建民,外交学院原院长。人民日报)

    进入专题: 对外交流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394.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