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十年前。出版后不久台湾志一出版社就出了本书的繁体字版,后又获国家教委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由于本书问世于学术著作出版最艰难的时期,印数不多,很快就脱销了。多年来本书都被列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招收德国近现代哲学方向研究生的必读参考书目,但早就是只有书目而找不到书了。许多研究生和外地素不相识的人都来打听哪儿能买到此书,有的人为了得到此书,甚至从别人那里将它复印下来,可见希望此书再版之心切。现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决定再版此书,以满足各方需要,这是令人感到欣慰和庆幸的。对于出版社的这一远见卓识的决定,我要表示特别的谢意。
下面我想就本书的研究对象、课题和方法说几句话。
本书研究的对象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古典哲学,即在这一时期德国哲学革命中相继产生和形成的各种哲学学说或哲学体系。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在我国曾经是一个热点,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它就逐渐地受到漠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历史原因,但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不理解或不甚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现代价值,即其理论的和现实的意义。我在《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现代价值》一文中曾经指出:虽然我国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德国古典哲学的无比丰富的内容和极其深刻的意蕴,从它作为一个整体的无数构成环节,从它作为人类哲学史上一场持续时间最长、展示出一幕幕宏伟场景的哲学革命所隐含的支配哲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等等来看,我们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和对整个西方哲学的研究一样,不能不说都还处在起始的或初级的阶段”[①]。然而,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需要大力引进、研究、借鉴和吸收西方哲学来看,时代要求于我们的却是必须把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在学术化的道路上推向更高的阶段和更高的层次。这是因为不深刻理解作为以往西方哲学发展最高阶段的德国古典哲学,就缺少一把理解它以前的西方哲学发展诸阶段的钥匙;不深入理解作为现代西方哲学产生和发展的源头、土壤和背景的德国古典哲学,就难以深入理解现代西方哲学及其发展;不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前提和理论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就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本质和特征。
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不仅具有这样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培育和铸造我们国家新的、社会主义的、现代的民族精神具有值得注意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现代价值集中地表现在它把西方哲学传统所特有的两种精神发展到了典型的高度,这两种精神恰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缺乏,而又为中国现实所必需的。这就是“为真理而真理”的理论精神和“为自由而自由”的实践精神。前一种精神理应是西方的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得以生成和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的精神前提,后一种精神则可以说是西方发达社会从封建的自然经济进到市场经济再进到全球经济从而客观上为通向更高社会形态开辟道路的精神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这两种精神。针对“为真理而真理”的精神,恩格斯宣称“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②]。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德国古典哲学那里同样继承、改造、发展和提高了“为自由而自由”的实践精神,这集中地表现在他们把建立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③]宣告为共产党为之奋斗不已的最后目标。显然,马克思主义哲学继德国古典哲学之后所进一步向前推进了的这样两种精神应当成为正在形成中的现代中国的民族精神的核心。
本书的课题是探索和阐明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逻辑进程,这无疑是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个问题。
所谓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按照我的理解,就是要把这个历史时期中相继出现的各种哲学学说或体系作为人类哲学思维自身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矛盾进程来研究,并使它们作为人类哲学思维由于内在矛盾而向前推进的、必然的、活生生的自己运动的过程呈现出来。因此,正如我在别的地方指出来的那样,“所谓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实际上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现实的历史进程,只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外在性和偶然性,它是现实的历史进程按照其自身的规律修正过的和在纯粹的、典型的、逻辑上前后一贯形式上的反映,简言之,它是现实的历史进程之辩证逻辑的再现”[④]。
关于解决这样一个课题的方法,我在本书的“结束语”中作了一个简明而颇为全面的总结性的说明。现在需要指出的是,就这方法的核心而言,它其实已经包含在对这课题的理解中了。这就是要把作为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逻辑学之统一的唯物辩证逻辑应用于德国古典哲学的现实历史进程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充分占有的、经过批判审查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材料出发,寻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首先是内在的矛盾的联系,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把历史中不同的哲学学说或体系理解为由其内在矛盾的展开所构成的哲学发展的不同形态或阶段,并循着内在矛盾运动的轨迹而寻找出这些发展形态或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根据这样的内在联系而把所有这些按一定顺序联结起来的形态和体系理解为人类哲学思维的有内在必然规律的进程。正是依据于这样的方法的运用,本书把从康德到费尔巴哈的德国古典哲学理解和展示为围绕“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这对矛盾所展开的从一种哲学形态到另一种哲学形态的螺旋式上升运动,阐明了人类哲学思维在这个思维时期内从一个思维层次到另一个思维层次的提高,并由此必然发展到它的逻辑结论——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
在这里还必须说明的是,所谓应用唯物辩证逻辑,就是以它作为研究的指南,去发现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固有的内在规律和逻辑进程,实质上也就是要在这个“单独的历史事例”上发展出与之相应的唯物辩证逻辑的观点。这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是一项要求多年冷静钻研的科学工作,因为很明显,在这里只说空话是无济于事的,只有靠大量的、批判地审查过的、充分地掌握了的历史资料,才能解决这样的任务”[⑤]。本书只是以唯物辩证逻辑为指南来探索和阐述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的一个初步的尝试,缺点、不足和错误都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对于这样的尝试来说,只要能引起不同的意见和讨论,就是它的成功或意义所在。因为只有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规律和逻辑进程的认识才能一次一次地更加接近真实,但决不会达到什么“绝对完善”、“不容再议”的最后解决。所以本书对于一切指正和批评都是敞开或开放的。
本书这次再版,我作了以下几点修订工作:
1.对正文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和补充,对有的表述方式进行了调整。
2.第一章有关康德三大批判著作的引文尽可能都根据最新出版的康德译著引用,如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康德三大批判精粹》,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判断力批判》,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一书的引文则尽可能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苗力田译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引用。这样便于读者查阅。
3.删去了初版的附录(从法国唯物主义到德国唯心主义》,而代之以作者的另一论文《德国近代理性哲学和意志哲学的关系问题》[⑥],作为再版的附录。这是考虑到前文与本书本质上只是一种历史的联系,后文则是本书在内容上的一种进展,讨论了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中应当注意的一个新的视角和方面,对于读者和研究者来说也许会更有意义。
4.为了满足读者和研究者的需要,新版还附有作者特意编制的:(1)汉德人名对照表;(2)汉德书名对照表;(3)汉德术语对照表。
本书再版虽然作了这些修订,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杨祖陶
2002年12月
于珞珈山麓
注释:
[①] 杨祖陶:(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现代价值),见(哲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27页。
[②]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页。
[③]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 杨祖陶:论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见《哲学研究》1992年第10期,第42页。
[⑤] 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页。
[⑥] 杨祖陶:(德国近代理性哲学和意志哲学的关系问题),见(哲学研究)1998年第3期。
原载 杨祖陶著:《德国古典哲学逻辑进程》(武汉大学学术丛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修订版;(名家学术)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修订本第2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