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群: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意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36 次 更新时间:2024-11-21 21:14

进入专题: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李群群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七个聚焦”之一,并从四个方面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新部署、新要求,为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谋划了路线图和任务书。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实践上必然指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和阻碍文化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地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

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体制机制障碍,释放文化生产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现代化生产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将“文明的果实”视为“已经获得的生产力”,赋予了文化以生产力的价值属性。而文化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在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炼与升华所得出的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指出,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含了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这里的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就是指生产关系即一定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则是文化生产关系变革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调整文化生产关系与文化生产力相适应的过程史。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文化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形态。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必须建构满足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让数智赋能文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文化领域全方位、高质量的深度融合,为文化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质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强调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托文化资源培育旅游产品、提升旅游品位,加大了优质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释放了文化新质生产力对旅游市场的赋能效力,激发了旅游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

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性是根本属性,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是其价值旨归。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不仅包括物质层面,还包括精神层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并将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作为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之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区别,进而为全球开辟了一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模式。

现代化的过程不仅展开为借助科学和技术力量对自然进行支配与征服的过程,其中也应当包含文化层面的力量。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提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这就摒弃了物质主义膨胀的西方现代化老路,内嵌了中华文明的精神基因与价值意蕴,厚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与根脉,标识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眼于宏观制度构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眼于微观处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更加鲜明,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更高水平的需求。

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促进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所谓文化主体性,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文化心态的呈现,是基于对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的自觉与自信,体现了文化主体理性觉醒以及自主进行文化创造的文化生命意识。“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文化主体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鲜明文化特质与独特价值体系。有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坚守党的文化领导权,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党执政合法性与权威性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强调,“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作为无产阶级可靠的领导者的无产阶级政党,不仅要不断强化“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力量”,也要坚持巩固“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居于首位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领导确立并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人才等方面的保证,确保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性质不改、底色不变。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完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筑牢思想保障的道德基石,以抵制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效防范化解了意识形态风险,坚定维护了意识形态安全。

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建构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国的发展不仅是硬实力的发展,也是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次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局势,但是西方概念与西方话语体系仍旧占据强势地位,面对中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国际上对于中国道路的恶意抹黑时有发生,因此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建构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着力解决国际上“失语”“挨骂”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与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倡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效能,将中华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最大优势,通过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提炼和深层价值的挖掘,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现实基础,充分阐释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世界意义与人类意义,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作者:李群群(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进入专题: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专题研究 > 文化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773.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