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中国学术世界化的先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665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6:14

进入专题: 当代学人  

中华英才  

王宁,江苏扬州人,1955年7月22日生于南京市。

他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没有硕士文凭,却成为“文革”后全国英语语言文学界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他还是获得荷兰皇家科学院博士后基金的第一位中国文科学者。迄今为止,被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论文索引)收录的论文数量他在中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界排名第一。

王宁的八个“第一”

1978年,以年级第一的成绩留校做了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师。

1986年,参加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入学考试,以本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

1986年,成为南京市第一个没有硕士文凭直接考上北大博士生的工农兵大学生,同时成为著名教授杨周翰先生所带的第一个,也是唯一按时获得学位的博士研究生。

1989年,王宁成为“文革”后全国英语语言文学界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1991年,成为获得荷兰皇家科学院博士后基金的第一位中国文科学者。

1992年,成为北大第一位当了副教授仅一年就破格提升为教授的人。

1993年,率先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新文学史》(New Literary History)上发表论文,成为第一个在该刊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

迄今为止,在国际学术权威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并收录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论文索引)数量在中国的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界排名第一。

此外,他还曾担任耶鲁大学、杜克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的访问教授或客座研究员。

清华大学外语系所在的“文南楼”是一幢老房子,狭窄的走廊和高高的楼层给人一种严谨而大气的感觉。赫赫有名的外语系,曾闪烁着一个个耀眼的名字:曹禺、钱钟书、季羡林、王佐良、许国璋、李赋宁、英若诚等都曾先后在这里求学或工作过。曾几何时,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使这些大师都离开了这里……进入新世纪以来,清华大学领导把恢复并再现人文辉煌当作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外语系担当的使命之重要可想而知。在这里,我们要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的王宁教授。据说他的性格非常固执高傲,常在世界许多著名大学之间飞来飞去地讲学或从事研究。然而,我们眼前的王宁那清瘦的脸庞上,挂着南方人特有的那种谦逊的微笑,显得和蔼可亲。鼻梁上,架着一副似乎只有做学问的人才戴的那种塑胶边框的眼镜。

当教师纯属偶然

去年王宁48岁时迎来了自己从事教育工作30周年和从事高等教育工作25周年纪念日。当年18岁的他就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想必是早已坚定了献身教育事业的信念。可他却出人意料地说,“其实我当教师纯属偶然”。

1973年,高中毕业的王宁和当时绝大部分同龄人一样,投入到了农村的广阔天地中去接受锻炼。繁重的“修补地球”让这些初出校门的瘦弱的知识青年们吃了不少苦头。艰苦的环境中刚劳动了3个月,本村的一个民办教师因为体罚学生被解雇了。生产大队正在着急上火时,想到了来这里插队的知青们,就把他们找来问:“你们愿不愿意去教书?”

当时很多知青怕在这里教书后就不能回城了,也有的担心自己的业务水平不能胜任初中的物理、化学和外语这三门“过硬”的课程,一个个都不敢答应。瘦弱的王宁认为自己并不是干繁重的体力活的料,如果去教书倒有可能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说不上什么时候还能派上用场呢。于是他就勉强接下了这份工作。

当时他一个人负责教物理、化学和英语这三门风马牛不相及的课程,同时还担任团支部书记,忙得不可开交。他回忆说,正是这一段当民办教师的经历,使他一直有时问复习着英语等各门功课,为以后上大学打下了一个不错的基础。

不久,就传来了招收工农兵大学生的消息。王宁当时的愿望是报考医学院。可是他眼睁睁看着医学院的报考名额一个个被有权势的人的孩子占了,无奈之下报考了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当时,这样的学校和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做中学英语教师,这是个受气的职业,充满理想的王宁当然不愿意就这样认命。后来,南京师范学院的朋友带话给他,说学校对他很有兴趣,如果有可能,可以将他留校做老师。这一番话给了王宁新的希望和目标。于是他来到了南京师范学院,并且为着自己的新目标而努力。

王宁一天天对着镜子练口型、校发音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系里语音室的工作人员忙不过来,老师就问王宁愿不愿意帮忙放录音。在当时英语学习资料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个机会对于求知若渴的王宁极为珍贵,他的任务除了播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每天的英语新闻广播外,还要为同学们讲解要点。每放一遍就等于自己学习许多遍。“当时的这种强化训练至今仍使我在国际交流中受益。”从此,王宁的英语成绩大学三年一直名列前茅,毕业成绩年级第一。

其实当时的他心中还藏着另一个理想——当一名外交官。为此他在读书期间看了不少中外外交方面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培养和造就了自己的外交才能。在毕业前夕,学校领导找他谈话,说现在国家的教育事业需要人才,你虽然还不是共产党党员,但你是学校的业务尖子,希望你留校以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此。他在高校一干就是26年。

一本书带来机缘

1978年,乍暖还寒。刚刚毕业的王宁只能去教公共英语,于是他就有了很多读书的时间。80年代中期一本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谈创作》的书,非常畅销,据说中国作协还大批购买用来赠送给会员作家。那本书的编译者正是王宁。

正是那本书改变了王宁的命运。王宁回忆,他在一个美学会议上认识了一位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在这位编辑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主持编译了这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该书编完以后,那位编辑带着王宁去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语系的北大英语系教授李赋宁家,请李为他的书作序。在闲谈的时候,王宁小心翼翼地问李赋宁:

“我已经在南京师范学院英语系教了7年书,也发表了一些论文和译文,能不能来考北大的研究生?”

“我想,根据你现在的情况.你可以直接考博士生。”

“可以吗?”王宁眼睛一亮。

“可以啊!当年张隆溪就是没有考本科直接考的硕士生。记得当时是晚上,我都准备睡觉了,听说了他的情况并读了他写的一篇论文后,我立即感觉到这是一个人才,于是马上去找杨周翰教授,建议破格录取他。”李赋宁建议王宁也考杨周翰的博士生。李赋宁的话让王宁兴奋不已。

求学的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将于1985年10月在深圳成立,届时将有一个讲习班,学费每人600元。王宁决定争取去参加这个班,然而他当时所在的系主任却说:“你一个教公共英语的教师参加比较文学的讲习班做什么?”

王宁说:“我总不能一辈子都教公共英语吧,我想在比较文学方面有所发展”。

后来在校长的支持下,王宁终于成行。就在那次会议上,王宁认识了对他的人生至关重要的佛克马、杨周翰和詹姆逊。

在1986年5月的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王宁第一次向杨周翰询问自己准备考博士生的事情。

“你有没有硕士学位”?“没有。”

“你有没有到国外读过书”?“没有。”

“你有没有用英文发表过文章”?“没有。”

“你有没有用中文发表过文章”?“发表过。”

“那你拿三篇代表作来找我。”

王宁回忆说,当时说到第三个“没有”的时候,他心里想肯定没戏了。好在当时王宁已经在国内中文刊物上发表了20多篇论文,他从中挑选了三篇,果然使爱才的杨周翰教授对他刮目相看。

当时,王宁耐心地在家里等着北大的准考证,可是考试的时间一天天临近,他的准考证却一点音讯也没有。原来,王宁的准考证被北大研究生院的办事人员耽搁下来了,理由是没有硕士学位的同等学历者要经过审查资格。离考试只有几天了,王宁贸然给杨周翰打了电话,请他出面解决问题。当王宁拿到准考证时,离考试只有一天,来不及了,怎么办?

求学路连创奇迹

月工资只有41元的王宁,咬咬牙买了57元一张的机票直飞北京。结果一公布,他竟考了第一名。

王宁考上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南京人民广播电台,《南京日报》、《新华日报》、《南京广播电视报》都争相报道了南京这个第一个没有硕士学位直接考取博士生的工农兵大学生。电台还专门发了一个很长的录音访谈。各个媒体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想要证明在工农兵大学生里也有像王宁这样优秀的人才。

王宁是杨周翰所带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按时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生。1989年,毕业留校后王宁又开始准备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1990年秋,王宁去了荷兰,成为了获得荷兰皇家科学院博士后基金的唯一一名中国文科学者。

1991年底,学成归来的王宁36岁。他向系里提出从讲师破例直接提升为教授的申请,这在学校引起了强烈的争论。学校领导出于平衡两方意见的考虑,决定先评王宁为副教授,第二年再提升为教授。这也使得王宁成为北大唯一一个当了副教授不到一年就提为教授的人。

1997年春,王宁到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该校专门为他成立了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所,让他主持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并殷切地希望他能在5年之内把这里的硕士点和博士点申请下来。结果,王宁在1998年把硕士点建立起来,在2000年把博士点建立了起来。王宁告诉记者,他两次用来申报硕博点的比较文学研究所里只有他一个正式成员!

清华园展翅高飞

不久,王宁应清华大学外语系邀请来到清华园任教,又是一个人组成了一个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

“清华的人文社会学科现在还不算强,因此我们不能跟着国内其他老学校的后面慢慢走,我们要走出清华自己的路。”王宁到清华就办了5件事:在国内高校中首次与美国文科排名第一的耶鲁大学合作举办了第三届中美比较文学双边讨论会;举办了全球化与文化高级论坛;举办了清华一哈佛后殖民理论高级论坛;举办了清华—牛津世界英语高级论坛;此外还和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中心合作在上海举办了“易卜生与中国国际研讨会”。这5个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反响的活动大大地提升了清华人文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王宁说,他的目标是使清华的乃至中国的人文学者在国际学术界发出强有力的声音,让中国的学术世界化。他到外语系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一年后,就使该系教师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翻了一番,在国外权威刊物发表的文章数量大大增加,令国内其他高校的同行望尘莫及。王宁本人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英文论文数量在国内乃至全世界的华人人文学者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王宁的刻苦精神是出了名的。在王宁担任耶鲁大学福特杰出学者讲座访问教授期间,当时的耶鲁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霍奎斯特教授曾惊讶地问他:“你每天到底能睡几个小时的觉”?这位教授明白,王宁比他小20岁,可发表在国际英文刊物并收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论文索引)的英文论文数量仅仅比他少5篇。

王宁说:“我要让国际社会知道中国文化和文学的价值”。他现在正在参与编辑的一个重大的国际合作项目五卷本《全球化百科全书》。其最终成果将由在国际学术界有着极高声誉的英国路特利支出版社(Routledge)出版。作为全书的5个编委之一,他负责人文学科的25个条目的编写工作。其中翻译,比较文学和东方主义等3个条目他要亲自写。当记者问及原因时,他解释说,“因为这三个条目都涉及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西方学者在写这些条目时很可能不提或极少提及中国的研究现状,这将给英语世界的读者以误导。”

《当代中国:新的观念和视角》丛书是王宁正在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它是致力于在国际英语世界弘扬中华文化学术精神的新加坡时信出版集团委托王宁主编的一套由中国人自己撰写的大型英文版学术丛书,计划在五年内推出30种,全面向海外反映中国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诸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王宁说,“我经常在想,有很多工作我现在不做的话,或许很长时间不会有第二个人去做,有的人即使想做也不一定能做成。因此这无形当中就增添了一种人文学者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

    进入专题: 当代学人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语言学和文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525.html
文章来源:(刊载自《中华英才》2004年第9期)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