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介词短语补语是现代汉语补语系统中的一个次类。它所涵盖的具体内容学界仍未有定论。不同的语法著作对介词短语补语的定义也不完全相同。本文从语法、语音、语义三个层面分析了现代汉语介词短语作补语的主要依据,尝试给介词短语补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
关键词: 介词短语 补语 动态助词 语音停顿 语义
一、引言
1924年,黎锦熙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首先提出了汉语补足语的概念,学界对于现代汉语补语的研究和讨论在横向和纵深两个平面上展开。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补语作为现代汉语补语系统中的一个次类,已经得到学界的基本认可。与其他现代汉语补语的次类相比,介词短语补语的相关研究,其研究成果与所受关注相对较少。介词短语补语受到关注主要开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早围绕介词短语补语展开的讨论就是关于介词短语补语的划界问题的研究:介词短语能否作补语及哪些介词组成的介词短语能够作补语。许多学者以相关学术期刊为阵地对介词短语补语的划界问题展开了多次讨论。
二、现代汉语介词短语补语的划界问题研究概述
按照张纯鉴的概括:“一般语法书上把某些介词放在名词或别的词语前边组成的一种结构,叫作介词结构。而这种介词结构如果接连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就叫介词结构作补语。”①(张纯鉴,1980:80)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介词短语补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介词短语是否作补语及哪些介词能够和介引成分构成介词短语作补语提出了疑问。
学界的专家学者主要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以赵元任、孙玄常、黄伯荣、张旺熹、刘月华等为代表的学者肯定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语法功能。孙玄常在《宾语和补语》中提出:“介词词组紧接在动词后头一律是补语。介词后头的词以表示处所或时间的名词为多。”②(孙玄常,1987:43)张旺熹(1999)在重构补语系统时,以具有内在逻辑顺序的语义系统作为建立新的补语系统的基础,认为“动词+介词短语”是这一系统的基础形式——VC结构补语的一种。刘月华等学者虽然肯定了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语法功能,但是在分类上,却将“在”“到”“给”组成的介词短语充当的这一类补语划分到结果补语中。
另一种观点否定介词短语补语,认为介词直接附在动词后面形成一个整体,相当于动词,后面必须带宾语。这种观点以朱德熙、吕叔湘、胡裕树、吕文华等学者為代表。胡裕树主编的《现代汉语》中的观点是:“介词‘在‘向‘于‘到‘给‘自等,可以附着在动词或其他词语后边,构成一个整体,相当于一个动词,如落在无产阶级肩上、好在大家知道、走向胜利、习惯于这样做……”③(胡裕树,1979:306)吕叔湘(1980)认为“动词加介词”可以作为整体被看作一个复合动词。吕文华(2001)把动词和介词黏合在一起形成的这种句法结构称为动介式短语词。与胡裕树和吕文华不同的是,朱德熙先生(1982)认为,跟在动词之后的某些所谓的介词其实是动词,比如“走到教室”中的“到”。“到”与前面的谓词成分“走”组成动补结构,“教室”是“走到”的处所宾语。
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已基本认可介词短语补语作为现代汉语补语的一个次类的存在,认为能够构成介词短语作补语的介词主要是“到、在、给、向、自、于、往”等。多数学者对于介词短语是否作补语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到、在、给、向”等几个介词上。
三、介词结构作补语的理据分析
尽管很多学者都提倡将“动词+介词”看作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但是,目前多数的语法著作,如《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201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刘月华,潘文娱,故华,2001)等,还是认可“介词短语补语”的。对于反对介词“到”“在”“给”“往”等组成的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语法层面的依据,我们尚存有许多疑惑,同时,我们尝试提出一些支持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补充依据。
(一)语法层面
1.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了”
一般情况下,介词后面不能加动态助词“着”“了”“过”。冯雪冬(2009)、张纯鉴(1980)等学者认为,既然很多情况下,介词短语中间都可以插入动态助词“了”,说明介词短语结合得并不紧密,因此主张将“动词+介词”看作一个整体。
但是,我们注意到,在现代汉语中,动态助词“了”也可以出现在整个介词短语的后面,如上文提到的例子:
走到教室——走到了教室——走到教室了
停在地下车库——停在了地下车库——停在地下车库了
送给他的朋友——送给了他的朋友——送给他的朋友了
我们认为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了”的语法现象或许是由于部分介词语法化不彻底造成的。汉语中的介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语法化而来的。有些介词的语法化程度高,比如“于”“自”等。但是能够介引宾语作补语的介词中,大部分语法化得并不彻底,比如“到”“在”“给”等,它们兼类动词和介词。这部分介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动词的语法特征,这是造成介词后面能加动态助词“了”的原因。我们发现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语法化程度高的介词后面一般不能加“了”。比如:
生于1991年——生于了1991年*
来自济南——来自了济南*
能够在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的一般是语法化程度不彻底的介词,如:
爬到山顶——爬到了山顶
堵在山大路上——堵在了山大路上
寄给李友——寄给了李友
出于韵律的原因,语流中人们的语音停顿在介词后面,使“动词+介词”形成一个节奏块。为了不打破这个节奏块,不把动态助词“了”放入节奏块之间,反而插入这个节奏块的后面。这或许是造成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了”这一语法现象的另一原因。
“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中间状态”④。(吕叔湘,1979:11)我们是否可以先支持“介词短语作补语”,而将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了”这一语法现象看作这样一个处于“中间状态”的特例?事实上,这并非是唯一的特例。词的语法结构的紧密程度要高于短语,但是,离合词的中间也可以插入动态助词“了”。比如,“结婚”可以说“结了婚”,“见面”也可以说“见了面”。endprint
2.扩展为可能式补语
反对“介词短语补语”的学者认为,某些“动词+介词短语”结构可以扩展为可能式补语,如“V+到+NP”,说明“到”与NP的结合比较松散。我们认为,恰恰相反,它从另一个方面支持了“介词短语作补语”的主张。以上文提到的语料为例:
走到教室——走得到教室/走不到教室
等到半夜——等得到半夜/等不到半夜
爬到山顶——爬得到山顶/爬不到山顶
“走不到教室”“等不到半夜”“爬不到山顶”中的否定词“不”,否定的不只是动词后面的“到”,而是作为整体的整个介词短语“到教室”“到半夜”“到山顶”。这说明介词短语的紧密程度要高于“动词+介词”结构。
郑飞、张纯鉴、吕文华等学者主张将“动词+介词”看作一个复合词,而把介词看作一个作为构词成分的词素。通过上文的例子,“走到”“等到”“爬到”可以扩展为“走得/不到”“等得/不到”“爬得/不到”,这种可扩展性恰恰说明“动词+介词”的凝合程度还没有达到一个词的程度。因此,我们主张不把“动词+介词”看作一个高度凝合的复合词或动介结构,仍把动词后面的介词短语看作是动词的补语。至于一些学者所说如“忠”“善”等加上介词“于”改变了原词的词性成为动词,由于“忠于”“善于”作为词已经取得了广泛认可,应该另当别论。
3.在补语位置的介词短语只有少数可以移到动词前边作状语
很多学者认为,在补语位置的介词短语多数不可以在保持句法合法、句義不变的前提下移到动词前边作状语。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变换句式”这一手段作为“介词短语作补语”的佐证,其说服性就大打折扣了。比如:
躺在沙发上——在沙发上躺*
租给一个新房客——给一个新房客租*
掉到地上——到地上掉*
跳到桌子上——到桌子上跳*
唱到凌晨四点——到凌晨四点唱*
我们认为,“变换句式”的方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具有局限性,是由于制约介词短语句法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句法因素外,还包括语义、韵律甚至认知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要素的制约作用并不是相同的,其中句法、语义、处所的空间类型是强制的,语用中的语篇因素是半强制的,而表达者的个人风格对句式的选择是非强制的”⑤。(孟万春,2006:66)比如在上例中:
躺在沙发上——在沙发上躺*
“在沙发上”不能前移到动词之前作状语,是由于介词短语补语对动词的语义制约造成的:动词必须具有语义特征【+附着】,在满足其他句法、语义等条件的基础下,“在”介引的介宾结构才能前移作状语。如:
画在纸上——在纸上画
“画”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画在纸上”,也可以说“在纸上画”。同样,“租给一个新房客”“掉到地上”中的介词短语不能前移,是因为“给”“到”等介词短语补语在语义上对“租”“掉”进行了补充,说明了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致使事物的位置、所有权等发生了转移。因此,“给”“到”所介引的介词短语也不能前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上文中我们提到的例子“跳到桌子上”不能转换为“到桌子上跳*”、“唱到凌晨四点”不能转换为“到凌晨四点唱”则是受到认知心理因素的制约。根据戴浩一(1988)的“时间顺序原则”,“跳到桌子上”先有动作行为“跳”,后有动作的终止位置“到桌子上”;“唱到凌晨四点”先有动作行为“唱”,后有动作的终止时间“到凌晨四点”。“介词+处所”作状语表达的是处所范畴与动词的先时性、同时性的时序因素,“介词+处所”作补语表达的是处所范畴与动词的续时性的时序因素,这是“时间顺序原则”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改变动词与介词短语的位置,势必会对句义造成影响。
也就是说介词短语不能移到动词前边作状语的原因包括许多其他限制因素,诸如语义因素、认知心理因素等。这些限制介词短语在句子中句法分布的因素,造成了“多数介词短语不能前移”这一汉语语言现象,这并不能否定介词短语作为一个整体具有更高的紧密程度。
4.在“动词+介词+NP”中插入宾语
在“动词+介词+NP”中插入宾语时,宾语的位置在动词和介词之间,而不能在介词短语中间,比如:
等到天亮——等你到天亮——等到你天亮*
送给她的朋友——送两本书给她的朋友——送给两本书她的朋友*
坐到火车站——坐出租车到火车站——坐到出租车火车站*
除此之外,现代汉语中还有“成书于2014年”“给敌人以致命一击”等说法。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相比“动词+介词”,“到天亮”“给她的朋友”“到火车站”等介词短语作为一个整体结合更紧密,充当动词“等”“送”“到”的补语。
5.介词短语出现在形容词后面时的语法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不仅可以出现在动词后,还可以出现在形容词后面,比如:
精彩在丰富的功能,时尚的设计(出自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
我国输出的不足10%,根子也是弱在原创上。(出自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
美在气质上
漂亮到极致
认真到一定境界
补语和宾语的区别之一即体现在形容词后面只能带补语,不能加宾语。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无法将“形容词+介词”看作一个语法结构,也难以认可“在”和“到”作为介词独立地承担了对“精彩”“弱”“美”“漂亮”“认真”的补充说明作用。“在”和“到”语义虚化,介引宾语后构成的整体对形容词的语义程度、原因进行补充说明。
(二)语音层面
语音停顿的位置作为语音层面的因素,只能作为分析和判断句法结构的辅助性手段,而非决定性手段。如:成语“一衣带水”从语音停顿上来划分,应为“一衣/带水”,但是作为一个固定的数量短语,在句法结构上的划分却是“一/衣带水”。endprint
在“动词+介词+NP”的结构中,语音停顿的位置受节奏和韵律因素的影响较大。仍以上文提到的语料为例:
走到/教室 出生于/1991年
开往/济南 漂浮在/水面上
送给/朋友 陶醉在/歌声里
来自/北京 飞奔到/终点
上述例子大都符合22、33的节奏。汉语的发展在语音层面上走向双音化,因此单音节动词与介词连读形成一个节奏块。由于语音的系统性,“双音节动词+介词”在类化作用的影响下逐渐结合在一起,形成节奏块。介词后面加动态助词“了”这一语法现象或许就是在这种韵律因素的影响下产生的。但是这种韵律因素对出现在动词后面的介词的词性的影响目前还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应当把介词与介引成分看作一个整体,赞成“介词短语作补语”。
(三)语义层面
冯雪冬认为,“到”“在”等介词出现在动词后,若其距离义与动词的距离义相吻合,“到”“在”词性应当为动词,应将“V+到”“V+在”看作动结式的中补结构。
我们认为,这个观点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到”“在”作为语法化仍处于过渡状态的介词,也兼类动词。兼类词读音相同,词义有联系。“到”“在”等作为兼类词,与动词“到”“在”具有相似的语义特征【+距离】。比如:
记在心里 跑到终点
搁在外头 吹在脸上
掉到地上
上例中,介词短语或是说明动作位移的重点,或是说明事物因为动作发生的位置变化。但是,现代汉语中也有很多情况“到”和“在”的【+距离】义不明显,如上文中我们提到的例子“美在气质上”“漂亮到极致”“认真到一定境界”,“在”“到”要说明的不是【+位移】【+距离】,而是原因、程度。
可以看出,在语义上,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介词所介引的语法成分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来源、方向、对象、原因,或形容词的程度、原因等,对谓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因此,我们支持“‘到‘在‘给‘往等介词组成的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观点。
四、介词短语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介词短语补语还是结果补语
刘月华(2001)在《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中认为,介词“在”“到”“给”组成的介词短语出现在动词后作结果补语,如“把字写在黑板上”“回到宿舍”“交给我一把钥匙”。这种划分主要是出于语义层面上的考虑。对介词短语补语的定义“由介词‘于‘向‘自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叫介词短语补语”⑥(刘月华、潘文娱、故华,2001:626)则出于句法结构层面上的考虑。
我们认为,这种分类方法的划分维度不统一,势必造成划界的混淆。对补语次类的划界应以句法结构作为主要标准,同时兼顾语义。因此,在句法上,我们主张将介词短语充当的补语划分到同一类补语中;在语义上,出现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介词所组成的介词短语除了表示动作的结果外,还说明了动作的处所、时间、来源、方向、对象、原因,或形容词的程度、原因等。这些我们已在上文提及,此处不再赘述。综合考虑,将出现在动词后的介词“在”“到”“给”组成的介词短语划分为结果补语既不能概括句法特点,又不能涵盖其语义内容。因此,我们不主张对介词短语作补语的这种划界方式。
五、结语
通过对上述观点的概括,我们对“介词短语补语”进行定义。介词“于”“自”“到”“在”“往”“给”“向”组成的介词短语跟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处所、时间、来源、方向、对象、原因等,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我们把它叫作介词短语补语。符合这个定义的,我们一般把它归为介词短语补语。
注释:
①张纯鉴.关于“介词结构作补语”的几个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3):80.
②孙玄常.宾语和补语[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87:43.
③胡裕树.现代汉语(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306.
④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
⑤孟万春.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J].重庆社会科学,2006(10):66.
⑥刘月华,潘文娱,故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05:626.
参考文献:
[1]郑飞.从词要连写谈介词结构是否还要作补语的问题[J].语文学习,1980(01):56-57.
[2]张敦礼.处所宾语与处所补语的区别[J].语文教学与研究,1996(01):45.
[3]张纯鉴.关于“介词结构作补语”的几个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3):80-82.
[4]吕文华.关于述补结构系統的思考——兼谈对外汉语教学的补语系统[J].世界汉语教学,2001(03):78-83.
[5]冯雪冬.现代汉语时间处所补语刍议[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11):32-34.
[6]余东涛.说现代汉语“介词+时间词”组合[J].汉语学报,2013(02):72-77+96.
[7]吴艳豪.“到”的词性探究——从黄廖本《现代汉语》谈起[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2):111-112.
[8]金钟赞,徐辅月.“动+在”结构的句法性质及其拼写方式[J].语言研究,2013(04):62-70.
[9]孟万春.介词结构“在+处所”句中分布的制约因素[J].重庆社会科学,2006(10):66-69.
[10]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11]刘月华,潘文娱,故韦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孙玄常.宾语和补语[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8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