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光: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学”?

——读黎鸣先生的《中国人为什么‘愚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969 次 更新时间:2008-07-21 10:20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李炜光 (进入专栏)  

最近“祭孔”的闹剧愈演愈烈,对此非议的声音也不小,产生争议的原因,本人以为是由于人们对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演变和人的思想意识的深刻影响在认识上存在着巨大分歧,这些问题也时常困扰着我,于是便拿起读了几个月仍未读完的黎鸣先生的《中国人为什么‘愚蠢’》,继续细细研读,发现里面阐述的观点竟精辟地回答了许多自己苦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究竟什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黎鸣先生给出的答案是:“无学”就是它的传统。

请看: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教材中,可称作“学”的知识究竟有多少是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发现、发明和创造的?除了中国语文、中医中药、中国戏剧、书、画等极少量难以称作“学”而只能称作“术”的之外,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西方的“舶来品”。在天(文)、地(质、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理)、心(理)、哲(学)、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伦理学、新闻学……)等等之中,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中国人,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传统且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比例的中国人,究竟创造了其中的哪一门、哪一科呢?

原来,我们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原来如此的微不足道,思之令人汗颜。其实,我也不想承认这是事实,但这个判断竟然如此难以被自己推翻,原因在于黎明先生用思维严密的分析告诉我,这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事实。

有人会马上反驳这个观点,谁说我们没有“学”?我们有四大发明!的确,四大发明是伟大的,它们是古代先人在直接与自然接触的生命体验中发现和发明的的技术,所以它们只能称之为“术”,而难称之为“学”,即没有变成抽象的理论思维,变成阐明事物规律的学说。例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其物质组成成分(元素)是什么?其化学性质是什么?其发生爆炸的原理是什么?又如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为什么它会永远指向南方(或北方),磁性究竟是什么?这一切,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去探求答案的,全都要等待后来的西方人去进行抽象的理论思维才最后获得认识。我们在“术”的水平上就此止步不前,各门类都是一样。

纵观古今,我们有天文观测,但无天文学;有地理勘察(如徐霞客游记等),但无地质学、地理学;有植物栽培、运用,但无植物学;有动物驯养、利用,但无动物学(今天的动、植物分类,我们沿用的方法仍是西方人发明的门、纲、目、属、种等系统分类方法);有具体的数字计算,但无抽象的数学;有四大发明,但无物理学、化学;有桥梁房屋建筑,但无建筑(材料、工程、结构)力学,甚至有语言、文字、绘画、音乐,却无成系统的语言学、语法学、修辞学(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字典,《马氏文通》是后来学习西方语法学之后的产物,六书法则并未形成严格的原理)、美术学(中国绘画无透视学、无色彩学等)、音乐学(虽然中国明代朱载堉最早发现了十二平均律,但并没有使之成为和声学、音律学等)。

还有很多理由可以作为反驳这一观点的“炮弹”:我们有二十五史,有“十通”,有四库全书!也很对,历代士大夫文人是留下了成千万,甚至成亿万字的文献,其中最著名的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史、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等,称得上是“浩如烟海”了。可惜的是,这大量的文献,若用现代人理性知识的天平来称量一下,在现代科学知识宝库中却值不了几分斤两。那里面知识含量很少,更多的是历史情景的记述。这些东西的不间断的克隆,形成了中国文明史上的副产品——巨量的文字垃圾,严重地堵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智慧之路。

学科意义上的“学”,关键在于具有高度抽象的理论,该理论既可以解释事物已有的现象,又可以抽象地描述现象发生的规律,从而不仅可以具体解释事物当下实际的运行,还可以进一步预言事物未来的状态和变化,并在进一步的实践中获得验证,或证实,或证伪。建立一个理论的前提,是必须掌握最基本的逻辑思维规律。两千多年来,中国人所接受的教育,只有四书五经的灌输,从来不知逻辑为何物,士大夫文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大字不识的老百姓。

在中国,普通劳动者与文人几乎是绝对割裂的。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人几乎全都不能识文断字,而能识文断字的文人却又基本不与自然物打交道。这等于说,中国人自古以来脑与手是完全割裂的,这就导致了“术”与“学”的割裂。一是不懂逻辑思维,二是思维与实践的分割,这就造成了中国人所谓的读书、“做学问”,基本上就是摇头晃脑的死记硬背,谈不上什么理解、推理、阐释,更不要说进一步的抽象思维的建构和理论创造创造了。即使不考虑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就已经非常严重地阻碍中国人智力的发展了。中国怎么可能“有学”?

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许多现代中国的文人、学者们仍旧感觉不到自己的无知,为什么无知以及应该怎么克服自己的无知。21世纪的今天,中国也只能跟在西方学术发展的后面亦步亦趋地爬行,而那个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一点都帮不上忙。西方有的,我们才能有,西方没有的,我们也不会有。在相当多的领域,中国的学者常感觉自己像是患了“失语症”,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对一些重大学术研究问题,我们经常连嘴也插不上。在向国际社会提交的论文,我们甚至还不如印度多。那个我们恨不得啖其肉饮其血的日本人竟然胆敢说什么“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却在日本”。所有学术语言(除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理论)几乎都是从西方引进的,与本国本土文化传统竟然丝毫无关。如黎鸣先生所说:“嘴是中国人自己的,但说话的内容却是经过西方人思考或咀嚼过的;纸张、书籍、媒体是本国的(但制造纸张、书籍、媒体的机器也可能是西方的),然而其中所宣讲的道理、规范、规则、规律等等却是西方人发现、发明和创造的。”

黑格尔说中国“无哲学”,不幸被他说中了,中国的确没有哲学,不但没有哲学,几乎什么学也没有,现在的“学科”,都是照搬人家的,不是我们自己的。中国人不知二元论对称逻辑为何物,不曾认真探讨过思维本身的规律,唯一的思维方法是“直觉的独断和独断的直觉”。除了产生形形色色的“意见”、“建议”、“对策”之外,不可能有扩张的、绵延的推理,更不可能有抽象的理论创造和建构,并且还继续把自己的“无学”一代一代地传习给后人。

公元前800年到公元200年这一千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称其为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几乎同时,在东西方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被称作先知、哲人、圣人的伟大的人类思想家,例如希伯来的以利亚、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印度的佛陀等。在中国的3000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只有春秋战国时代的短短五百年,才是中国唯一具有自由的私学和私议的时代。这个“礼崩乐坏”、“列国混战”的乱世,却给中国的先人带来了一个最具有文化创造性的时间和空间,由此,它才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有文化独创性的时代,导致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百家争鸣”的出现,并从此为中国的文化定了“基调”。一直到今天,中国人的思维意识仍然深深地镌刻着这个时代的烙印。

虽然中国曾经有“诸子百家”,但真正深刻地影响到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本身的,其实只有三家:儒、法、道。尽管在先秦时代,杨、墨亦曾为“显学”,但在后来的历史中,它们实际上退出了历史舞台,甚至永远地丧失了其存在的价值,而被中国后人所遗忘,谈不上继承的问题。东汉之后,又增加了释家(佛家)。所以,贯穿中国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真正构成了中国人可供选择的思想成分的主要只有儒、法、道、释四家。这“四家”,实际上是中国的专制统治者为中国人作出的选择。四家中,最突出的自然是儒家,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确立了它不可动摇的地位,而隋唐之后兴起的科举制度,更使得儒家获得了在中国历代文人中进行垄断性教育和传播的专利,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以儒、法、道三家为三位一体的意识形态,并贯穿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一直到清朝灭亡才从形式上终止的中国政统、学统的一以贯之的文化中轴。

在中国残酷的文化专制的历史环境中,为什么这四家能够生存下来?其实首先不是它们的“学问”有多深,而是能够得到历代统治者的首肯。在两千多年的中国专制社会中,众所周知的一句名言是:“君要臣死,不得不死”,其实更应该记住的还是下面一句话:“君要民愚,不能不愚”。历代专制统治者要求“愚民”所必然造成的。历代统治者选择了主张愚民方面异曲同工“高“愚民”的儒、法、道、释思想贯注历代中国人(当然首先是中国文人)的头脑,

我们中国人自称有五千年古老传统文明,却竟然被说成是一个无“学”的文明,这样说,是事实呢,还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呢?不同意此论者,尽可批判,我也希望这个观点被“批倒批臭”,还咱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个“清白”。实际上,我们的文化的确是有其长处和在新世纪可以与世界主流文明融合的文化。我们自己的东西,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谁也否定不了,也没有谁想全盘否定,就像我们的黄皮肤黑眼睛,我们只能以这个文化为基点找到我们自己和我们以后要走的路。但现在我们认真地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正是为了正视它,找到它的缺陷,这个缺陷不正是导致我们今天在文化和制度上的迷茫吗?只有这样做了,才谈得上后面的事:继承和发扬光大。这么一个有着严重问题的文化,对它不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有可能继承它吗?在没有对本民族文化进行认真清理和批判的情况下竟然就热火朝天地搞什么“祭孔”活动,竟然政府也花着纳税人的钱积极参与,竟然还要求我们的子孙后代继承这么一个未经今人鉴别筛选的文化,这样做往轻里说是稀里糊涂,往重里说是造孽,还会是什么?

现在人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听听别人在说什么,很容易就动怒,一动怒就骂人,这不能说是一种好的态度。还没开始讨论,连别人在说什么都还没弄清楚就暴跳如雷,怎么可能理性地展开学术讨论?连正常的争论都难以进行还谈什么在我们这一代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化的最佳境界应该是,百川奔流,各显风骚,不管你是文化自由派还是文化保守派,都能够自由言说,自主选择,所谓“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的言论自由”不就是这个意思吗?我们这一代承担着促进民族文化恢复生机的重任,就现在这个心胸,这个现状,可能吗?

“在一只螃蟹看来,一个朝前走的人,要多蠢有多蠢。”这是利希腾博格说的。引用这句话,不是在讽刺谁,而是自省。

我们都应该自省。

进入 李炜光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传统文化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2541.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转载请注明(http://www.tecn.cn)。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