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形态变化和虚词运用,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对汉语而言,虚词在运用的广度、深度、精度、频度方面是任何其他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中的定位和作用。在典型实词与典型虚词之间,存在着一个过渡地带,为此,我们提出“广义虚词”这一新的理念。汉语虚词研究将形成六个新趋势:(1)国际汉语教学的紧迫需求促使我们重新认识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2)虚词语法意义的确认,关键在于形式上的验证,要为每个虚词义项建立“定位框架”;(3)虚词研究必须在一定的“语境”背景下才能有效地进行;(4)虚词研究的深化,必须在时间的纵轴和空间的横轴结合上下功夫;(5)重要虚词的个案深入研究和范畴虚词的比较研究将有机地结合起来;(6)虚词研究必须在研究方法和工具的现代化与网络化方面与时俱进。
关 键 词:主导地位 广义虚词 定位框架 形式验证 范畴虚词 dominance generalized functional words positioning framework formal verification category functional words
1.重新审视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定位和作用
虚词在汉语整个语法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中国语言学界应该是个主流观点,然而其重要性到底是什么,似乎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到了1985年,朱德熙先生在《语法答问》一书中,就对“汉语的虚词特别重要”这一论断提出了质疑和挑战。他认为这不能算作汉语语法的特点,接着他推出了自己发现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结构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
我们不能不佩服朱先生独到而敏锐的眼光,他提出的这两个特点确实让我们耳目一新,发人深省。我们由衷地赞同,并且已经写入我们编写的教材《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07、2016)。但是,随着我们对虚词研究的逐步深入,慢慢发现朱先生否认虚词是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这一结论可能是个误解,必须表示质疑并且进行争辩。当然这也说明,学界对虚词在汉语中的定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深刻的认识,以至于至今也没有看到理直气壮的反批评意见。
(1)朱先生否认虚词在汉语里的重要性,理由是“印欧语里该用虚词的地方不能不用”,而汉语的“虚词倒是常常可以省略,特别是在口语里”。他举的例子实际上仅限于复句中流水句的连词,这实际上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口语里连词的省略确实常见,但是因此而否定绝大多数汉语虚词的不可或缺性以及不可替代性,这显然是不妥的。而且事实上,汉语虚词还有其他语言虚词没有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虚词数量特别多。在典型实词与典型虚词之间,存在一个中间过渡地带,特点是封闭可数,而且往往定位,有些偏实,有些偏虚,在词汇意义之外,还表示种种语法意义。例如:
站起来;坐起来(真的起来了)
爬起来;跳起来(可能起来了,也可能表示动作开始)
开始说起来;开始写起来(只表示动作开始)
热起来了;胖起来了(不仅表示开始,还表示度量增加)
说起来还是老乡;写起来不太顺手(不仅表示开始,还表示尝试义)
第二,虚词使用频率非常高,尤其是一些重点虚词,是句法结构组成的不可或缺的成分。如:
修理机器/修理的机器(不能缺省“的”)
外面下着雨/外面下过雨(“着”和“过”分别表示进行时与过去时)
第三,虚词所蕴含的语法意义极为精细、丰富、有趣。试比较以下例句里的语气词:
你明天去哦!(提醒、催促,口气温和)
你明天去呗!(建议,无所谓,有点随意)
你明天去吧!(应允,提醒)
第四,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形态变化在汉语里不仅少,而且并不起主导作用,多数语法意义主要依赖于虚词来承担。换言之,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词语附加型的,而不是词语变化型的。
这几个特点,特别是最后一点,显然是印欧语的虚词所不具备的。
(2)汉语的虚词研究,在中国语言研究历史上是享有盛名的。我们中国学者首先提出实词(实字)与虚词(虚字/助字/助)的区别,正是因为前人早就深刻认识到汉语虚词的重要性。显然,仅仅只有实词,往往无法组合成合法的适宜的句子。
汉语虚词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南北朝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把“语助”分为三类:“一发端之首唱,即发语词;二劄句之旧体,即句中的常用介词、连词;三送末之常科,即句尾的语气助词。”这种结合句法给虚字分类的方法是相当高明的。唐朝柳宗元的《复杜温夫书》(《柳河东集》)把“助字”分为“疑辞”和“决辞”两类,也颇有创见;南宋陈骙的《文则》列举了“或法”“者法”“之谓法”“谓之法”“之法”“可法”“可以法”“为法”等四十五种虚字的用法,这是第一本对虚字作比较具体分类描写的专著。元代的卢以纬《语助》对虚字也进行了集中的比较、归纳、整理,开创了虚字专论的新风。
清代对虚字的研究更是硕果累累,形成传统小学的鼎盛时期。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虚字专著是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以及王引之《经传释词》三种。尤其是袁氏更是有独到见解,他认为:“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换言之,实词主要承载句子的主体结构及词汇意义,虚字则主要显示其内在的语法意义。
(3)有些人一直顽固地认为汉语只有修辞,没有语法。这从本质上讲,是以印欧语作为模板来看待汉语。他们认为,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所以推导出一个极为荒谬的结论——汉语没有语法。当然,我们确实没有那种以形态变化为标记的语法,但是问题在于,语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形态变化。汉语当然有语法,但是它并不依赖于形态变化,而主要使用虚词、语序、构式、重叠等其他语法手段,尤其是虚词特别重要。我们认为:形态和虚词,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在不同语言里分别是语法意义的主要承担者。
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由虚词及句子结构两者来承担的。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虚词意义”和“结构意义”。因此,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里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和评估,任何低估汉语虚词作用的看法都是致命的。
(4)汉语语法学,主流观点认为是从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开始的。那么,为什么汉语既然有语法,但语法学却诞生如此之晚?难道汉语真的不需要语法?或者像某些人所说的汉语根本就没有语法?这一难题困惑了我们很久很久,一直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现在,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原来汉语的语法意义主要是由虚词来承载的,虚词的作用在汉语中极为重要,其作用相当于印欧语里的形态变化。古人的研究往往拘泥于汉字,认为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长期以来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如此兴旺发达的原因,换言之,我们的老祖宗把虚词纳入了训诂学的范畴,同时也一定程度忽略了句法结构的特点和意义,这不能不说是严重的失误,但是从另一角度恰恰也证明了虚词对汉语的重要性。
一个句子的表述,几乎都由客观事实和主观认识两方面的因素构成。客观事实是第一位的,主观认识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面的,而语法意义,主要就是表现说话人的主观认识,特别是情态(内在的感情和对外的态度)。因此众多虚词的存在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语法意义的表达,这也是高度发达语言的一种必然具有的属性。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虚词的定位和作用。由于印欧语的形态变化相对比较简明,客观性比较突出;而汉语的虚词丰富多彩,主观性更加鲜明、细腻、多彩。从而形成了两类语言不同的趋势:一个是客观性强势语言(主观性弱势),一个是主观性强势语言(客观性弱势)。汉语的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属于后者的类型。
2.“广义虚词”说及其理论意义
如何区分实词和虚词,历来争议颇大,判定的标准也是众说纷纭。目前主流看法是采用结构主义的观点:凡是能够充当六大句子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是实词,反之,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则为虚词。这一标准的好处是比较严格而且容易执行,但是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作为语法意义重要载体的副词被开除出虚词了,而副词主要承载的就是语法意义,如果不看作虚词,那所谓的虚词仅只剩下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不仅数量太少,也无视汉语的特点,不符合汉语研究的历史传统,实际上也放弃了对语法意义的深入探讨。
第二,虚化的趋向动词、虚化的方位词,乃至起特殊作用的助动词、代词、量词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封闭类词,似乎既非实词也非虚词,或者说既有实词的要素,也有虚词的特点,让人左右为难。还有一些新兴的跨层结构、话语标记等,例如“的话”“非……不可”“看样子”等,不仅虚实难辨,甚至连是词还是非词都难以定论。
第三,这种只按照单一形式标准区分出来的虚词实词,在语法研究和句法分析时,几乎没有太大作用,似乎是为分而分,仅仅贴上一个标签,并无实质性的作用。
有关虚词的界定大体上有三类:
一以胡裕树(1995)为代表,坚决执行形式标准,即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是虚词。标准比较严格。(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
二是黄伯荣、廖序东(2002),除了“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之外,还指出“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重叠”。标准相对宽松。
三以钱乃荣(2001)为代表,凡是封闭类的词叫做虚词。除了“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之外,“一般是粘着的,是定位的,语义信息量小,发音往往比较含混,或读轻声。”虚词范围最宽。(包括能愿词、趋向词、唯补词、量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近年来,汉语词类“三分”的新主张开始抬头了。具体处理意见大致有三种:
1)实词、准虚词、虚词;
2)实词、半实半虚词、虚词;
3)主体词、辅助词、功能词。
目前看来,虚实二分尽管一时还难以完全破局,但是已经开始松动,发展趋势很可能是三分,或者二二切分(实词/虚词[典型虚词/准虚词]),甚至于四分(虚词/准虚词/准实词/实词)。这一思路就催生了“广义虚词”新概念的问世。
我们觉得在典型实词(主体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包括区别词)与典型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个中间过渡地带,这是一个连续统,即从最实到最虚。
以实在性相比较,典型实词依次排列可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
以虚灵性相比较,典型虚词依次排列可能是: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至于中间状态的词语,其共同特点是:
第一,可充当句法成分,尤其是主谓宾以外的次要句法成分;
第二,内部成员是可数的、封闭的;
第三,句法位置相对固定。而且更为关键的是它们既有一定的词汇意义,往往还表现出一定的语法意义。当然其中有些偏向于实词一些,有些偏向于虚词一些,因此也许可以分为两类:1)准实词;2)准虚词。
至于具体这些封闭类词如何归类,则还需要深入探讨。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广义虚词”,这就为虚词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围,也为国际汉语教学打开了一个新思路,因为这些正是国际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亮点和难点。如果说印欧语的形态变化是其语法表现的主要手段,虚词只是其辅助手段,那么广义虚词就是显示汉语语法意义的最重要的载体,形态变化只是其语法表现的辅助手段。
3.虚词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创新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直走在汉语研究各个分支领域的最前头,关键是它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在更新,在变化。一方面注意吸取海外最新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也特别注重从汉语事实出发,挖掘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显示出中国学者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进入21世纪,汉语虚词研究的步伐像高铁一样,显然提速了。无论研究的广度、深度,还是力度、锐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北京主要是以语言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两个团队的虚词研究为主,代表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最高研究水平。特别是陆俭明与马真两位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专心于虚词的研究,带动了整个虚词的研究向纵深发展。此外,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因其释义的准确到位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新旧世纪的交接点上,上海形成了以张斌与范开泰、齐沪扬牵头的上海师范大学虚词研究团队,出版了《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丛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其中尤以张谊生的副词研究独步天下。
21世纪以来,广州则开始形成以暨南大学为主的研究团队,围绕着编写《汉语虚词框架词典》,发表数十篇论文,致力于为虚词释义建立不同角度的“框架”(语言条件),在广义虚词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理论与方法上作了大胆的探讨。
显然,目前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汉语虚词研究中心,他们的经验是:既要有自己的带头人,也要有自己的研究团队;既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也要有理论方法的突破;既要有深入的个案研究,也要有各种类别的深入研究与比较研究、词典编撰等多方面的突破,这样才能花开满园,硕果累累。
我们认为,在汉语虚词研究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工作需要做。在理论和方法上也有许多可以总结和进一步发掘的地方:
3.1 虚词的多角度的比较研究
“比较”是语法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在虚词研究方面,比较的应用可以说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地步。马真最新的研究成果《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6),提出了“多角度的比较”,包括以下十个方面:句类,词类,音节,轻重音,肯定与否定,简单与复杂,位置,跟其他词语的配搭,语义指向,社会心理。其中不少是经验之谈,很有哲理。比如:语义和用法并重;不要把格式义误认为是虚词义;注意虚词对句类的选择;关注单双音节、轻音重音、肯定否定等要素对虚词义的影响和制约;等等。显然,比较是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并且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余地。
3.2 虚词的语法化与词汇化研究
虚词研究不仅仅是当时当地的单维研究,还涉及历时和地域的立体三维研究。尤其是历史的演变,包括语法化和词汇化,以及方言的虚词研究及其比较。这是把现代汉语语法跟汉语史,尤其是跟近代汉语,以及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结合起来了,体现了历史纵轴与地域横轴的互动,显然,这是一个新的亮点。这样,一头是由当代或现代向上追溯,一头则由古代特别是近代向下延伸。两方面的合流,形成了虚词语法化研究的热潮,从而引起了包括汉语史学者和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学者广泛的兴趣和关注。在这方面,江蓝生、吴福祥、李宗江等做出了出色成绩。这方面的突破就是要跟方言虚词研究的多角度结合。
3.3 虚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
所谓“主观性”就是指当说话者用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或对外界的看法时,在客观性基础上凸显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情感。包括:主体特定的视角、客体特别的背景、主体对客体特殊的情感。共时平面的主观化,通常是通过语音、词语、句法这三条常规途径。当然,对汉语来说,词语途径大概是最主要的。显然,虚词是彰显主观性的极为重要手段。从主观性和主观化的新角度切入,这就为虚词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人们将更多关注语义,尤其是情态对虚词选择的制约。
3.4 虚词应用性研究的强化
虚词,尤其是常用虚词,义项细腻隐蔽,用法复杂多变,无论对本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是学习和运用的重点和难点。因此,编撰虚词词典成为一个艰巨而重要的任务。近年来主要出版了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朱景松《现代汉语虚词词典》(语文出版社,2007)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几个特点:
第一,关注新型虚词,最有影响的当推李宗江的有关研究,他和王慧兰合著的《汉语新虚词》(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颇有影响,当然其中涉及的词语是否都是虚词,还是可以讨论的,但是他敏锐的视角,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
第二,采用新的角度或工具,例如刘云《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王欣《蒙太古语法与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以“的”为例》(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任海波《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近义,虚词对比研究》(学林出版社,2013)、张旺熹《现代汉语虚词的认知与功能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等。
第三,国际汉语教学与虚词研究
虚词的应用性研究,密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学以及华文教学的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举办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及教学研讨会。在有关的语法研讨会上,有许多结合汉语教学的虚词研究,特别是历年举办的世界汉语教学研讨会上,有关各类虚词研究的论文层出不穷,多有新见。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自2003年起连续每两年举办“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文学院从2011年起还连续举办了四次“汉语副词研讨会”,这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是出版了一批有关专著或教材,其中,周小兵、彭小川、李晓琪的有关研究,由于来自于教学实践,作者对虚词本身又有独到的研究,所以颇受欢迎,影响广泛。这些研究密切结合汉语教学中的问题,针对外国人或汉语非母语的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实用性突出,因此深受国际汉语学界欢迎。
4.汉语虚词研究前景的展望
汉语虚词研究势头很猛,研究的主战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京,发展到20世纪与21世纪交叉时期的上海,近年又蔓延到了南粤广州,逐步形成了全国开花、北上广为核心的格局。由于人们对汉语虚词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出现了更新,因此,21世纪汉语虚词研究必将日新月异,更上一层楼。我们预测,在以下六个方面,将会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1)重新认识虚词在汉语语法体系中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这将使得汉语虚词的研究踏上一个全新的台阶。尤其是“广义虚词”说的提出,在原有小范围的虚词基础上,包容了那些兼有虚词功能和实词作用的词语,不仅扩大了虚词研究的范围,而且将为虚词研究注入了新鲜的动力。因为虚词研究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学术上分类的需求,更是汉语教学和汉语应用的需求,说到底,是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求,这才是学术发展的真正动力。
(2)虚词研究的重点不只是语法意义分析,关键在于形式上给予验证。因为语义往往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必须扩大对语法形式内涵的理解,对验证手段需要进一步的开拓。最重要的就在于要为每个虚词义项建立“定位框架”,即尽可能的给出每个义项具体的语言制约条件,包括语音、词汇、句法、语境、认知、情态六大框架。并且在义项之间尽可能地建立联系,从而建立虚词分析系统,包括立体三维:横的义项比较、竖的语义演变,纵的运用模式。并根据语义聚合的类型(包括近义、反义、类义、同族等,结合句法分布、语义范畴、次范畴小类等)进行集中扫描。要根据词语的同现或不能同现,跟实词组合的可能性及其频率,语气语调乃至韵律,还包括句类、句式、句型,甚至于构式(框式结构)等的制约条件,在结构组合中进行分析。
(3)虚词研究必须引进“语境”(上下文)的概念,不要把它仅仅看作是一种语法概念。其实语法的规则本身就是在语言使用中才得以实现和发展变化的。语境的制约是虚词词义变化的极为重要的条件,这不仅仅涉及句子前半截和后半截,也不仅涉及前后分句,更可能涉及前后语段,甚至于句群、语篇之外的知识背景。语境将开拓我们新的视野,引进新的制约要素,激发我们新的联想。
(4)虚词研究的深化,必须在时间(历史)的纵轴和空间(地域)的横轴结合上下功夫。可以说,虚词的前身基本上都是实词,语言交际的需求,经过历史的发展,才逐步产生了种种虚词。而虚词在发展道路上,由于不同地区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的进程,这就不仅需要引进方言虚词的交叉研究,还需要进行方言虚词之间的比较研究,乃至于跟普通话虚词的比较研究。其中,特别需要重视虚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考察虚词发展进程中,主观性是如何起作用的,主观化的进程有哪些变化和规律。因此,横向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的语法化词汇化研究将使得虚词研究更为丰满和充实。
(5)重要虚词的个案深入研究和语义类别的范畴虚词的比较研究,将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要的高频的而且意义复杂而精细的虚词,当然需要借助于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精准的分析,同时,同一语义范畴(比如:程度、预测、疑惑、否定、虚拟、递进等)的虚词群体的类聚扫描也是极为重要的。两者相辅相成的结合将促使虚词研究的深化,也有助于语义范畴的研究。
(6)虚词研究,必须在方法和工具方面现代化,网络化。我们必须借助于大型语料库,只有在大量真实的生动的语言事实的检测下,我们的虚词研究才能够揭示汉语真正的规律。语料库,不仅是我们虚词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虚词研究结论的监测站。此外,我们还进行大数据的云计算,运用可靠的数据来进行必要的解释,必须进一步跟人工智能结合,还包括跟逻辑研究、心理研究、神经研究相结合。
我们坚信,对虚词在汉语语法系统中的定位和重大作用有了新认识的基础上,有关研究必将获得新的动力和方向,必将出现新的突破,取得灿烂的硕果。虚词研究不仅是汉语语法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可以断言,这正是汉语语法的精华所在,是汉语语法特色的载体之一。无论怎么估计虚词在汉语中的特色和作用都是不会过分的。汉语虚词研究的春天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