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永:读《易》见天心 : 治易述要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38 次 更新时间:2021-01-31 13:05

进入专题: 《周易》   易学  

赵建永  


近年,我担任中小学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编委,并主编高二年级《周易》分册,系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专项委托项目成果。编写中,多蒙刘大钧、林忠军、李中华、乔清举、张其成、马恒君、朱彦民、李守力、廖彬宇(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等易学家关怀、指教和帮助。欣见陆续出版,回顾前缘,谨纪感怀:


一、家学渊源


我对国学经典的研习,源于家学熏陶。祖籍青州郑母镇香山脚下,名儒辈出,如经学宗师郑玄、三元状元王曾丞相、状元赵秉忠等。家世以儒教垂训,诗礼传家。


曾祖赵祯元重视文教,祖父得以在廪生赵子仁、赵泉等当地最有名望学者的学塾读完四书五经。时方废科举,祖父失去科考机会,遂半耕半读,开办私塾,兼通中医,义诊城乡。素喜《周易》,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为训,门联常书“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


祖父在游艺中就对幼时的家父进行易学等传统文化的教育,亲手制作了一只八卦风筝,一起放飞,寓教于乐。家父《回忆录》写道:“那时父亲过早的讲授这些深奥的知识,虽然整个道理我不能深懂,但是它寄寓着父亲望子成龙的一种希望,而且那些卦名和象征符号却永记心头了,这对于我日后学习《易经》是有很大帮助作用的。”


家父幼承庭训,开蒙于祖父所教家塾(旧时代最后的私塾)。1946年考入益都师范(校址青州孔庙),接受新式教育,在这一辈学者身上鲜明体现了新旧结合的时代特点。建国初,考入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本科生和研究生,受业于李旭(陈寅恪弟子)、安作璋、陈旭麓、冯契诸先生。而冯契正是汤用彤先生的得意门生,也是汤一介师最为契赏的当代哲人。冯契继承汤用彤对源自易学的“言意之辨”的研究,发展到对“转识成智”的探索,从而创建起独树一帜的智慧学体系。汤师言其走上哲学研究道路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冯契智慧说的影响。


家父为史学教授,毕生从事文教事业,对我从事国学研究有深刻影响。故而幼秉家学,早诵诗书,尤嗜易老,学与时竞。契神于环中,以深究天人、穷理尽性,为安身立命之道,造次弗离,颠沛匪亏。治《易》理路,象数义理兼重,关注易理融贯三教、会通中西、指导人生之效用。


汤霖谥号“元贞先生”,其哲嗣汤用彤、汤一介先生父子相继,以贞下起元、返本开新为宗旨传承发展国学。家曾祖赵祯元与“元贞先生”生活年代相近,名号旨趣亦相类,可谓同声相应。如《康熙字典》释曰:“祯者,贞也。贞,正也。人有善,天以符端正告之。《礼·中庸》必有祯祥。”按族谱我属“继”字辈,蕴含继往开来、贞下起元之义,恰与自幼以“继往圣绝学”为己任,求索中华文化贞元之际的志向相契合。由是因缘,我早读前贤之书,20年前负笈北大,入室汤门,这在百年前似已注定。


二、进德修业


我的易学基础知识最早是在小学时从家父的讲解开始学起的。刚上初一的1986年寒假,家父又请来国学造诣精深、时年85岁的党延凯老先生,为我和在读山东大学历史系的三哥赵建国讲解《周易》。党老早年跟随同乡一位高姓晚清翰林(冯玉祥将军聘请他和翦伯赞为家庭教师)学习《周易》,后考入山东师范化学系,毕业留校任中文系教师。抗战时期任国民党部队团长,率部迎接八路军进驻山东合作抗日,解放后在临沂师范任教。党老阅历丰厚,讲《易》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尽是我们课堂上学不到的智慧。自此,我对易书爱不释手,返校上课仍欲罢不能,朝夕于斯,念兹在兹,即便挂科,亦在所不惜。当年的无量付出,终于换来今日的可喜成果。


1992年考入山东大学,师从刘大钧、林忠军、徐经泽、周立升、孙熙国、颜炳罡、马广海诸教授研习易学及国学。早年易学文章有:《〈周易〉中的早期农业社会》,《农村开发报》1994年12月9日。《〈易经〉究竟是什么》,《山东工人报》1995年6月3日。《〈周易〉的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齐鲁晚报》1995年11月4日。《弘扬易学与振兴京剧》,1996年12月《易学通讯》第10期。《试析中华文化的复兴之因》,《青年思想家》1996年第6期,为国内较早运用《复》卦原理,论证和倡导循环经济、复兴民族文化的论文。


1996年2月,在山东省民族文化学会周易研究委员会学术会议上作关于“易学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的报告,引起学界关注。《临沂日报》(1996.3.9)、《国际青年易经通讯》(第7期,林忠军教授主编)作了报道,《易学通讯》第10期全文刊登了发言稿,并附有详细评论。随后,被国际青年易经学会、中国周易学会吸收为会员,入选《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词典(人物卷)》(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


《〈周易〉与京剧艺术》(16000字)刊于《周易研究》1996年第1期,首次系统探讨作为人文之源的易学与国粹艺术的密切联系,颇受楼宇烈、欧阳中石、傅有德等业界专家好评。《中国哲学年鉴》等刊对此文多有引用和评介,全文转载于刘大钧主编《百年易学菁华集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8—1450页。


教育家李燕杰教授也十分欣赏拙文,1996年春经其力荐,我被张岱年先生任院长的羲黄文化研究院特聘为副研究员。李燕杰教授之父李慎言先生毕业于清华国学院,师承陈寅恪、吴宓诸先生。李燕杰教授秉承家学,热衷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张岱年先生创办中国大陆第一所民办人文科学研究机构“羲黄文化研究院”。李燕杰教授在学术委员会上力排异议,为年方24岁的我办理了北京自修大学和羲黄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的聘书和工作证,并支持我到北大进修。


1996年9月—1998年7月,我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作访问学者,在导师汤一介教授和李中华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易学与中国文化”的研究。入校后选修了朱伯崑教授在北大最后一次开设的“易学哲学史”课程,以及陈鼓应教授返回台湾大学前在北大的课程。1996年11月,我与田永胜博士到陈宅拜访时,陈教授以《庄子今注今译》《易传与道家思想》相赠并题字留念。经常与同届北大访学的黄高宪(黄寿祺先生之子,时任福州师专副校长)、张其成(时在北大读博士)、温海明(时在北大读硕士)、金学权(时访学北大)诸学兄,探讨易学源流问题。


三、复性明道


季羡林先生得知我研究“复的机制”以探究民族复兴之路,遂邀至其朗润园寓所畅谈,并以张载四句教题辞策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997年4月8日)。家父随陈旭麓先生读研究生时,陈先生曾以此语相勉励,我亦铭之座右。


1997年7月,蒙刘大钧教授关照,参与由中国周易学会主办、台湾易经学会协办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的“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研讨会”组办工作。1998年春,刘大钧先生作为北大兼职教授,应陈来教授之邀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设研究生课程“两汉象数易学”,命我担任助教。此课盛况,拙文《刘大钧教授北大授学记》有详细记述。


《关于中国文化贞元之际的求索》等易学论文分别在北大哲学系“爱智杯”征文中获奖,刊于《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2年第1-2期,2003年第2-3期)等刊物。2003年,《“复”的思想观念及其现代意义》上下篇十万多字刊于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学刊《学园》总第14、16期。


2003年,《普遍和谐观念系统的内容结构和现实意义》获北京大学第十一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本文通过一以贯之的诠释“复”的理论,力图使“普遍和谐观念”系统化,探求社会和谐的哲学基础,成为呼吁构建“和谐社会”的先声。


《〈周易·复卦〉初爻的诠释进路》(18000字),刊于《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立论以为:儒道释对《周易·复卦》的特殊关注,集中在用复卦初爻“一阳来复”表征的“天地之心”上。复见天地之心即复人之本心的认知模式,鲜明体现了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调。从对复卦不断翻新的诠解中,可以看出儒道释三教由差异到会通的过程。儒道释异中之同在于都用复的方法论,但各自所推崇的本体内容却有层次上的差异:儒家是复性;道家是复命;佛家是复其真如本源心,此为同中之异。


上述文章整合古今中外“复归”学说,系统阐明“复的机制”对中华文化返本开新的积极作用。学界常有引评,如:武汉大学哲学院长吴根友教授发表《〈周易〉〈老子〉中“复”的概念与观念及其美学意义》(《周易研究》2013年第3期),开篇对拙作评论道:


将“复”作为一种哲学思考的对象当以《周易》与《老子》两书为最早,而且比较集中!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一方面要继续从西方哲学吸取思想的营养,另一方面要从传统的观念中找到思想的源泉!而传统思想中“复”的观念可能就是我们借以从事哲学创造的源泉之一!非常有意思的是,当我开始做这一工作时,发现已经有人先我而行了!


赵建永初步揭示了“复”观念的多重意义,以及“复”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中的诠释历史脉络!而且,赵氏还颇有以“复”观念为核心,来统摄性的解释中外哲学史有关“复”的思想观念的思想倾向!其所做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值得肯定!


本文的思考进路在观念史的梳理方面与他有相同之处,主要是以《周易》与《老子》两书中“复”观念为核心,兼论“复”观念在中国美学方面所具有的意蕴!至于其他更为广阔的哲学思考,祈待来日!也愿意与赵氏一道,继续探索“复”的思想及其多重意义!


四、易道广大


自1996年起,我做汤一介先生的学生和助手18载,协助整理校订《汤用彤全集》《汤一介集》等文稿。参与汤先生主持的国家重大项目“儒藏”工程的编纂与研究,并常就其中易学部分建言献策。治学以汤霖、汤用彤、汤一介一门三代易学传承入手,梳理易学和中华文化关系。此间,常听饶宗颐、张岱年、余敦康、张立文、陈来、成中英(国际易经学会会长)、朱高正、郑万耕、董光璧等易学名家课程和讲座,以开阔视野。


我博士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及主持的国家项目,以三教关系为主,常以易学来观其会通。易学文章有:《言意之辨与三教会通》《汤用彤对汉易至玄学易变迁之迹的梳理》《早期道教与黄老道家易学关系研究的肇基——以汤用彤与陈寅恪对历数学的研讨为中心》《〈周易〉与戏曲的起源》《一阳来复与养生学》《从未刊信札看饶宗颐、汤一介、刘大钧诸先生的学术交往》《三藏添新典,时中协太和》等。


其中,刊于《光明日报》2016年9月5日的《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一文就G20杭州峰会引用《周易》的典故与改革开放和杭州峰会中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关系,做出时代意义阐释,认为:回望过去30多年的改革,我们不断突破思想和体制束缚,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速度”,使中华民族的命运被深刻改写。而“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语揭示了中华文化能够历久弥新、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可以说是中华文明带给世界的重要精神财富。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3月18 日第2版。该文阐释重要讲话中引用的王勃《八卦大演论》典故,通过梳理相关易学文化理念,阐明这番发言是对中国古代文化最高原理的吸纳与运用,体现出中国和平的外交思路与大国气度。这对学人更好地把握用典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推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2015年起,我忝列中小学教科书《中华传统文化》(24册)编委,主编其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的《周易》分册。这是自科举制后,首次把四书五经及诸子,经过现代诠释的国家纲要教材,由教育家徐梓教授任总主编。该书凝铸了我自幼40余年来的学易心愿和心得精华,尽量把国学智慧,融入教材,以开智发蒙,提升国民素质。这套教材在国学界、经学界和文化教育界,或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现正总结编撰经验,写成评述文章。


饶宗颐公曾特意为汤一介先生撰写了一幅对联:“三藏添新典,时中协太和”,以示他对汤先生编《儒藏》的倾力支持。“太和”“时中”是易学的核心理念,而汤先生正是以“太和”为体、以“时中”为用来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以此为纲领,我写成一篇总结汤先生思想的长文,经汤先生审定后收入十卷本《汤一介集》。我主编的高中教材《周易》分册,即以人生时位开篇,以太和理念贯穿全书,以中行之道收尾。现在看来,恰与饶公赠汤先生之联“时中协太和”相契合,由此可见我所受二老潜移默化的影响。


2018年春,天津社科院新成立了由我主持的“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在成立大会上,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终身教授刘大钧寄来巨幅书法贺辞“崇德广业”,委派李尚信教授代表他出席会议并作发言。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中心负责人李中华教授发来贺信,派代表李畅然教授(汤一介先生原学术秘书)出席。中央党校督学组督学、中国哲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乔清举教授发来贺信,派代表出席发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天津国学会会长、易学家朱彦民教授赠送书法贺词“传承国学、赓续文明”,出席并发言。


我院历史上曾涌现出杨柳桥、卢育三等一大批在易学等国学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立足于天津社科院深厚的学术积累,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重点之一就是易学与中外文化的关系。它的成立必将为我们开展相关学术研究、推动科研创新,带来新的活力,为新时代的文化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进入专题: 《周易》   易学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人风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1719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 国学与跨文化 公众号,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