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医学作为中华传统医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明清之际已经汇入传统医学发展的大潮之中,其精华乃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我们以平实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分析的眼光,认真加以整理和挖掘,重新认识其潜在的价值,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为当代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
道教医学模式可为当代医学养生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般认为,医学模式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观点,是诊断、治疗的基本指导原则,也是对人的生理、病理过程的基本性质,特别是对医学观念和医学的基本性质的最综合、最集中的概括。人们把完全或主要从生物因素来阐述健康和疾病的医学观,称为生物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是西方医学从18世纪以后,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学和解剖学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生物医学模式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它所颁布的宪章中,给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美无缺的状态,而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也就是说,现代社会生存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许多疾病的产生与心理因素关系极大,不是单纯药物就能解决的。
在道教生命哲学观的指导下,道门在治病防病时,能广泛而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措施进行医治。其治病养生,既采用常规药物疗法,也采用心理疗法、信仰疗法,将生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社会治疗结合起来,将治疗与养生预防相结合,从而形成综合性、多元化的道教医学模式。这种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不谋而合,对当代医学发展不无借鉴和启迪作用。同时,这种医学模式对于当今人们的养生实践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道教医学养生为当代社会民众的养生实践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道教养生思想贯穿着发人深省的整体把握精神,能够为现代社会提供一种养生医学方法论的指导。
什么才是正确的养生?这取决于人们对生命存在的正确认识。人之为“人”,不仅意味着一种个体的存在,而且是在宇宙联系中的生命存在。省思道教医学的基本理论,我们不难发现其富于启迪性的理念。道教医家深明宇宙性的法则,把人的健康与疾病放在宇宙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加以考察,从而引申出顺应天地自然的养生医疗原则。
道教医家在分析疾病成因时,也充分注意到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干扰因素的作用,认为社会要是病了,作为个体的“人”也难于真正获得健康。比如,由于过度排放导致空气污染物形成的雾霾,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因此,道教医学认为,“治人”与“治世”两者必须兼顾。务实求存,注重现世人生与自然社会的“治理”,出世而不离世,是道教教义思想的特色之一。从早期汉代的《太平经》到清代闵一得所辑《古书隐楼藏书》,道教治世思想从“救世说”演进为“即身以治世”的医世说,认为社会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将治国与治身结合起来,主张身国同治。它也包含着广义的环境治理意蕴。所谓“环境”,既是自然的,又是社会的。
事实上,如果在一个精神文明程度高、良好的道德情操成为社会公民共同追求的社会中生活,人体内在的气血也就可以避免许多不良因素的干扰。
道教医学强调理身与治心、养生与治国相统一,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我们应取其精华,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