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半辈子教育退休了,写了篇有关教育的回顾,想不再理会教育上的繁琐事情,看来是不可能的,教育实在是一个人生活的一部分。当今不少有钱人送子女到国外上学,一些人所提出移居国外的理由也常常谈到是为了下一代的教育,这条路显然不是大多数人有条件考虑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小孩子应当如何走自己的受教育之路呢?家长应当如何帮助孩子呢?于是有了这篇文章,希望家长们看看,是否有道理。
首先要认识清楚我们面临的教育问题有哪些?哪些是“症结”,哪些是“伪问题”(无中生有的问题)。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学主导思想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改革三十多年,各方面发生很大变化,而教育上基本上保持“原样”。但改革的大潮正在促使它改变,某些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苗头,但惯性的力量是很大的,面对“变化”,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清醒认识,我们生活在“过去和今天”,而孩子们要生活在“明天”。
人为什么要读书受教育,原因是随时间变化的,古代可以讲主要是为了“科举”,一旦“中举”,打官司可以先得“头筹”,也有可能从此可以“不劳而获”。今天读书受教育的原因有两层,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毕竟科学技术有了大发展,没有知识很难生存;二是这个社会是分层次的,为了“挤进高层次”人群中,这一点和古代“科举”的目标是一致的。知道了我们读书受教育的目的,就要以此来考虑在读书受教育上应该去做什么,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好的效果,避免我们的盲目行为。我们一定要注意在读书受教育的原因中,有很多是相互矛盾的,例如是学“真知识”呢?还是迎合“科举”的需要呢?和孩子们读书受教育有关的人员中,有“官员”(这在我们国家是十分突出的,学校几乎全都是行政化的)和“准官员”(公办教师),除此之外在改革开放之后有大量的市场化行为的教育服务人员参与了进来。教育管理者、行政化的教师队伍、市场化教师人员三部分人共同支撑了中国今天的教育。这三部分人在实施教育中各有各的利益点,他们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要求有一致的,也有相近的,也有南辕北辙的,这是我们家长不得不思考的一个大问题。我在看电视台新闻报道中,讲一个落后贫困县的领导如何用教育来“扶贫”,最终取得的成绩是考上一个北大的,被宣传为这个贫困县结束了没有考上北大学生的历史。这里可以看出“高考”已经成了教育管理者重要的“政绩”。通过教育来摆脱贫困,毫无问题是在成人中减少文盲和半文盲,在学校是减少辍学率,教给学子们更多实用知识,和谁考上什么北大、清华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如果家里经济状况比较紧张,希望子女通过上学来摆脱贫困,一定要对“应试教育”的宣传提高认识水平,学习文化获得高学历和获得高经济收入是两回事,请切记。
今天国家的经济水准大大提高,家长们督促孩子上学学文化的目的首先看重的不再是为了经济上的“翻身”,而是为了孩子多才多艺,能在社会较高层次生活更好,择校、上辅导班、课外班都是为了这个目的。现在由于家长们热衷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也希望投身到教育行业中来,但我们的教育体制基本还是由国家行政“垄断”,给加入教师队伍设置了“高门槛”。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加入教育事业的广大自由职业者从垄断比较薄弱环节开始,也就是从学龄前教育、课外教学、特长教育入手,现在可以讲在这些方面已经很有成绩,但他们的工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自由职业者和公办教师在就业方式和社会认知方面大不一样,前者有些收入较高,但总体收入都不稳定,没有职称光环;后者收入稳定但缺少激励机制,属于“类比公务员”。但真正严重的问题是在教育上出现“多龙治水”的局面,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我们首先需要认清的是自由教育者的工作是对公办教育的拾遗补缺,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全面禁止是不可能的,是会造成改革开放的倒退。理清楚教育乱局从长远讲是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但从现实来看,无论公办教师,还是自由职业教师和教育管理者都各自有各自的利益,我们谁也不可能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利益,而从真正教育原则出发去想问题。我写文章谈这问题毫无“名利”可求,不过是对教育的思考,希望和家长们一起来想想孩子们受教育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危害。“考试”是各级各类学校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没有它,或是过多使用它,对教育都是一个伤害。如今“应试教育”已经成了中国教育的痼疾,其原因是把“考试”太当回事,结果是严重扭曲了教育的本质,使受教育者很多应该知道的不知道,学习了一些没用甚至谬误的“知识”。“应试教育”局面的形成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从经济规律来谈是市场规律在教育中的体现。真教育是散布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潜移默化的,很难把它形成“商品”,但有了考试,就有了分数,连带出所谓“名誉”,就把“无形”的教育变成了实在的“商品”, “分数”成了炒作教育的“标准”,连街边摆摊的小贩也“懂教育”;家长有了追逐、炫耀的目标;教育工作者有了向上级汇报的“业绩”;教育管理者有了实在的“把手”;教师有了评职称的条件,同时又在“补课”、“辅导”、“复读”等等环节上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那样多的人从“应试教育”中得到利益,自然“应试教育”会如日中天,乐此不疲。但这样多的人关心“教育”不过是关心和每个人有关的“商品”价格的跌涨,也就是“分数”关联的个人利益。作为家长在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上就应当多点“心眼”,不要受社会一时风气的支配,不要盲目“跟风”。如果感到对孩子教育上不好“决策”,就从基本的“常识”出发去看问题。首先让孩子要身体好,心理状态好,能“合群”,懂得如何正确交友。在培养做事能力上,思维上要有逻辑性,要注意专注和毅力的培养,提高动手能力。记忆力似乎是天生的,重要是记忆有用的东西。在待人处事上现在人们似乎不太重视做一个老实人,我这里告诫大家,充分市场化的情况下,“信用就是金钱”,老实人是不会吃亏的。“聪明”和“老实”是今后找到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总之在教育孩子上万不可做“分数”的奴隶。
我们绝大部分的孩子要去上学,似乎肯定要落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我们只能力争在有限的范围里使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同时必须清楚认识到这种主观努力只有靠家长来做到。每个学生家长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是微不足道的,要能有影响,必须是家长们组织起来。现在不少学校都有“家长委员会”,但多是流于形式,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平台”组织起来,定期召开家长们的“闭门会议”,在教育上拿出自己的意见。现今网络十分发达,相信很多家长是“网络高手”,平时家长们可以相互多联系,组成“家长群”,增加我们说话的力量。今天对子女教育有较高期望的家长应该是有文化的,虽然专业可能不是教育,但凭个人的阅历可以对教育提出看法,首先应该看到,教育正在起变化,而且很多要改变的地方需要家长的配合,至于如何改变个人“势单力薄”局面,就是多利用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
如何减少“应试教育”在教学上造成的伤害呢?我们具体可以做些什么呢?当然首要是和学校教师多沟通,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我们每位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因学习成绩差而被奚落,我们这个“家长群”就应该有良好习惯,体谅“差孩子”家长的心情,养成不打听其他孩子成绩的习惯,也不炫耀自己孩子,把考试只是看做教学环节,尽可能减少对分数的“炒作”。我们大家要让孩子“成才”,必须知道只能是“某方面”,用“分数”激励也是看重某学科,可以和学校商量不进行“总分”统计,或者统计而不公布,只是作为“上报数据”。对每个学子在某方面取得成绩都要鼓励和奖励,但同时要告诫他,你只是在这方面成功了,没有骄傲的理由。我们家长也可以帮助孩子确定自己努力方向,有些要做的更好,有些只要求“过关”,有些可以考虑“放弃”。电视报道俄国总统普京在和中学生对话就讲自己曾放弃数理化学习,对普通人来讲面面俱到更是不可能的。每年“高考”不能选出人才的原因就是把没有科学道理的“总分”作为了标准。不统计总分,不重视总分,应该是我们能够努力的方向。
现在大家经济条件比较好,而且愿意在教育上多投资,但“钱”从来都是双刃剑,或者说是种“能量”,能做好事,也能做坏事。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繁荣多样的教育,都是“钱”促成的。最明显是文革前也有高考,但没有形成所谓的“应试教育”,就是因为家长们没有“钱”来投资教育,来炒作“分数”。现在一些很成功的靠“应试教育”出名的私立学校背后最主要的推手就是有钱而没有真文化的“土豪”们。最可悲是有些经济并不富裕的家长也热衷“应试教育”,让孩子去学没用的东西,个别甚至使孩子有了心理障碍,严重的走上不归之路。这些家长不都是现代版的“祥林嫂”吗?把“钱”投资在教育是明智的选择,问题是不要做画虎不成反类犬的蠢事。除去上面提到的不要用钱去助长“应试教育”外,还要注意不要养成不爱惜金钱,糟蹋浪费的坏习惯,不要养成见异思迁,没有恒心没有毅力的习性。这些坏习惯可以说都是“有钱”惹的祸,看报道讲德国人在教育孩子上提倡:“再富也要‘穷’孩子”,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同样道理。家长们“投资教育”可能也不在乎孩子成才与否,但养成骄横的脾气,没有承受艰苦和受挫折的能力,孩子肯定得不到什么幸福,切记!
今后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而最主要是某方面突出,也就是“专长”,所以家长们要认清这个形势,对上大学不要过分去追求,尤其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没有理由为上大学付出太多的精力和资金。一个社会对大学生数量的需求是和社会发展情况有关联的,就中国的情况,大学生是“过剩”的。大家容易看到房产商的泡沫,能感受到货币的贬值。而教育上的“泡沫”,如学历的“贬值”,同样是严重的。大学的扩招,如同经济上的“GDP”,也是停不下来的,很有可能大学会出现“招生难”的现象。大家一定要注意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这就是“物以稀为贵”,大学生多了自然就不值钱了;大家不屑于做体力活,劳动力价格就会上涨。现在孩子还处在小学和幼儿园的阶段,距离上大学还有一段时间,家长们应该如何考虑给孩子好的教育呢?
重视合群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社会本质就是“分工”和“协作”,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又如何能“组合”起来,也就是如何做好一个“成员”,又如何做好“班长”,这些都需要语言的表达,可以通过学校各种活动去反复体验学习,要创造无穷多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去体验。例如组织各种各样的“团队”(小组)去做各种事情,事事都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有始终、有总结。同时要知道这项能力非在学校是得不到体验的,是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一项教育。墙报小组、运动队(球队)、音乐小组应该是必不可少的,不在乎有什么成绩,而是有条不紊办下去,学校老师照顾不过来,希望家长们主动配合参与,也可以考虑花钱顾请一个“教练”。
重视外语学习。大家都知道今后是世界大交流的时代,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学外语,但学好外语最主要的是自身努力,是有否“恒心”,这恒心不仅来自个人,和家长是否有恒心督促也很重要。学外语,一个恒心,一个兴趣,两者哪一个也不能少。我不主张牺牲孩子玩的时间,去“加班”学外语,这样很容易破坏孩子学外语的“兴趣”,也不主张把它作为消磨假期时光的方法。学外语要一气呵成,不可学学停停,这是很重要的。今天外语教学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青年学子要在外语上取得成绩,单靠学校正常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小学并没有规定一定要开设外语,中学外语也是以“应试”为主。这种“多龙治水”的局面使我们家长无所适从,这最需要家长和学校多沟通,使学校的常态化教学和专业化的个性教学相融合。这种局面不仅在外语教学上,其他方面也有。家长、学校、自由职业教育者在教育上各有各自的要求,现在孩子是否能受到好的教育,完全看三方能否协调好,而且这协调工作主要在家长,协调不好,孩子无论是否在“名校”都很难受到好的教育。现在有的教育管理者看到其中问题,也开始研究整合自由教育者的工作,如果是在尊重自由教育者的基础上进行协调,这是教改的一部分,会有好结果。如果是将自由教育者视为“二等教师”,有意无意打压他们的工作,则不会有好的结果,最终是孩子教育受损。
重视音体美学习。俗话讲“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就是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学习,这是大家在教学上共识程度最高的部分。但这方面学习也有缺点,就是比较枯燥,而且基础要求高,层次分明,专业性强,不容易用来怡养性情,主要是到中学才开始系统学习。我这里特别提出在中小学一定要重视音、体、美的学习,这几门功课与“应试教育”较远,最容易被忽视,而这几门功课对人一生都有影响,每个家长都可以想一想是否这样。这方面教学搞好离不开自由教育者的参与,甚至不少这方面的公办教师也把主要精力用于市场教学,所以各方协调好才能事半功倍,否则很可能事倍功半,荒废学习时光。
总之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撇开上学受教育,保证孩子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最重要的。上学学知识、学文化不少是精神层面上的事情,而只有身体、心理健康才可能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这是不能颠倒的。所谓的心理健康指快乐、随和,不偏执。要坚信,一个学子只要身体好、心理好,一定会有工作,会愉快的度过自己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