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较政治学”考试的解释和评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760 次 更新时间:2002-01-31 09:06

进入专题: 观点发布  

潘维 (进入专栏)  

这次借“八股文”的形式考试,并把基础概念揉在里面,乃不得以而为之。我一方面希望大家知道概念的重要,记住一些清楚的概念,另一方面又害怕误导大家只知背诵概念,却不知其应用。必须知晓“先王之道”,但不能使其成“后世之师”也是无用。无奈之下,才请大家以写文章的方法讨论一个重要的问题,并考察听课的效果。这种办法的弊端也是显然的,会导致如准备大学高考命题作文一般的“猜题”,押中题目者得利,故不能常用。

一些同学认为必须按老师讲授的思路答题。这是个误解。正因为如此,我才提出答“五大支柱扣5分”。概念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路随意定义的。概念虽然可以任意定义,但必须清晰,否则文章逻辑就无法顺畅,自圆其说。若你定义现代化是精神的现代化,就必须说清是哪个精神,是基督教精神或勤俭节约的精神之类,然后一以贯之,比较两个国家或地区,说明有了这个精神就有了现代化;无此,就没有现代化。同时,我要求学生必须体现出理解课堂讲授的内容。你可以不同意,但必须知道并且讨论。否则,上课作什么?不上课,上大学作什么?凭着自己的想象随便说,不讨论别人的思想成就,极少是创见,多半是无知。我在美国曾为此付出过沉重代价。凭聪明的想象是做不成学问的,不学不问,就谈不上“创见”。

一些同学认为复习的辛苦“白费了”。然而,“学而时习之”恰是我希望大家做的。本次考试企图获得的效果是,必须复习理论和概念,而且要在意活学活用这些理论和概念。换言之,不记不背不能得分,死记硬背不能得高分,活学活用得高分,有新鲜见解者得超高分。

“应试”常被视为“高分低能”的原因,这是浅薄的看法。其实,考试是教育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美国亦然。美国的中小学欠缺考试文化,那里的中小学质量也普遍低于中国。在美国,学位企图越高,考试就越难,越严格,美国的博士考试为世界上最严格的,美国的博士教育也是世界上质量最高的,其成为世界科学文化的中心也就不奇怪。考试本身不是问题,问题仅在考什么,怎么考。考试竞争是学习的动力和压力,并指导学习的方向,故为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考试不仅于教育质量极为关键,在我国的情况而言,比“举荐”更要公平得多。我国的考试文化并使得我国学子有能力跨出国门去竞争教育资源,弥补了我国教育资源的稀缺。

本次考试的结论有三。第一,本科生答卷普遍好于研究生,在应用部分思路相对宽阔,较少被成见所束缚。第二,在时间压力下写作的本领普遍较低,难以作成逻辑和层次清楚的短文,概念和应用部分经常是“两张皮”。第三,学期论文中极少大胆有见地的文章。不仅如此,还出现普遍的抄袭拼凑网络文章现象。

欺骗是竞争的“捷径”。竞争是大环境,制度是小环境。大环境导致修习经济学“次学位”,我们的制度导致修习经济的“次学位”不必延长学习时间,甚至可以在冲突的时间里选课。再加上“靠托”和“烤鸡”负担,学文的人居然就没有读书习文的气力和时间。政治没学好,经济也没学会;不读书,不习作,加上拼命去“吃透”考试方法,自然“高分低能”。

抄袭是卑劣的,是小偷加骗子。社会普遍接受这种“道德”,我无能为力。制度上我也无能为力。但在我授课的这个年轻人的“小小环境”,我有能力不接受抄袭。因为对情况严重性的无知,我未能提前警告大家,此次就不施以严重的分数惩罚。从今以后,凡修习我的课程,一旦被发现抄袭,必处不及格的惩罚。请大家广为告之。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我更是一介凡夫俗子,难免受社会各因素的严重影响。但我非常在意公平和公正,我还在意学生们真正学到本领。请勿以欺骗来参与或赢得对其他同学的竞争。对我们这个“世界一流”大学而言,培养不出高知识素质的人不是大问题,培养出一堆“坏人”才是大问题。

附:

2001年秋季本科比较政治考卷

2002年1月17日,理教205 & 207, 上午8:00-10:00

学号 年级 院系 考卷成绩 论文成绩

本卷仅有一道题(70分): 论“现代化”

注:

(1)答卷若能写成一篇活泼可读,概念清晰,逻辑连贯的文章,加5分。

(2)本考卷没有固定答案,但应表现出熟悉课堂讲授的定义和观点。

(3)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可用3小时。

提示: 一个伟大的文明必然以一个出色的政府体制为核心,因为政府掌握了所有的暴力手段。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表面上是财富量的差距,深一层的差距是政府制度的差距。欠发达国家的政府政策变化多端,随心所欲,官员办事看人下菜;而发达国家的政府相对透明、规范、公正。

一.什么是“传统社会”,什么是“现代社会”(10分)?“落后”国家为什么被迫走上“现代化”之途(5分)?解释“现代化”的阶段性内容,即政治、经济、文化变迁过程。(15分)

二.比较至少两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历史和国际背景,讨论怎样在那里实现“现代化”,建立透明、规范、和公正的政府,从而解决政策变化多端,办事看人下菜的问题(40分)?

若在此部分照抄“五大支柱的政体”,扣5分。请以实例的比较来讨论“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

附:答卷参考资料 —— 关于“现代化”的争议

对许多人而言,“现代化”(或如日文所称之“近代化”)是个糊里糊涂,无所不包的“综合”概念。最通俗的理解指的是“欠发达”国家的“全面进步”,进步到与近代的西方一样有富裕的社会和强大的国家。学者们意识到,欲达西方之社会富有和国家强大,仅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不行,政治体制是个关键。所以,中国有“体用”之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戊戌变法”,北洋政府的“议会”试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蒋介石的法西斯主义运动,以及效法苏联建立的共产党体制。“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体现了对政治体制之决定性意义的普遍认识。较弱的一个论点是“全盘西化”,连文字都要改用26个西文字母。汉语的拼音化曾是我国“文字改革”的官方目标。毛泽东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实用主义结束了关于中国现代化的“体用之争”。

在改革开放的前后,中国有“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意思是说我国的政体已经是世界最先进的,只要拥有先进的科技就“现代”了。这与后来强调“知识经济”作为“发展支柱”乃异曲同工。1979年就有人对“四化”提出异议,认为还需要“第五个现代化”,即“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民主化是最根本的现代化,建成了民主政体,中国的现代化方算完成。这个论点一方面回归了现代化等于政体现代化的立场,另一方面赞同了当今世上最流行的观点,即政体民主化为现代化之关键。多数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知识界的主流均信奉这个观点,近年中国政府文件也时常表达此种认同。然而,实施民主化以后,许多欠发达国家落入了西方“世界体系”的陷阱,民主化反而成为欠发达的原因。于是,产生了何为“民主化”,及“现代化”政体与本国社会结构,历史条件,及国际环境相适应的问题。

潘维:

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学系1996年博士。

现居北京,执教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授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美国社会发展史等课程。

代表论著有《社会主义与中国农村市场》(Roman & Littlefield, U.S.A., 1998)等。

进入 潘维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观点发布  

本文责编: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8.html
文章来源:本站首发:http://www.yypl.net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3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