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斌:估测中国潜在增长率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272 次 更新时间:2014-08-21 14:00

进入专题: 潜在增长率  

朱海斌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GDP增速从2007年的14.2%大幅放缓到2013年的7.7%。经济放缓一部分是由外部因素造成的:发达国家在危机后的经济调整导致全球最终需求放缓,迫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从出口推动转为内需主导。从国内因素来看,最近两三年的经济下滑有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继2008~2010年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近两三年宏观经济政策逐步回到中性。同时,中国经济增速也出现了结构性的放缓。

关于中国经济结构性下滑的讨论已有很多,列举的影响因素也有种种。其一,适龄劳动人口开始下滑,人口红利消失。其二,生产成本(劳动力、土地和环境成本)上升,导致出口竞争力下降。其三,高投资增长模式不可持续。笔者试图分析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经济增长的来源,并对未来5~10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的变化作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1991~2013年,投资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驱动力量,平均贡献约4个百分点(或40%贡献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居第二位,平均贡献2.5个百分点的增长率,但是在2008年后出现明显的下滑。相比之下,劳动力和人力资本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分别为2.2个和1.2个百分点。展望未来,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2016~2020年下一个五年规划期间降至6%~7%的中高速增长区间。

 

估测中国的潜在增长率的两种方法

 

首先,可以运用历史数据估算一下中国在过去二十多年潜在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在相关的文献中,普遍运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HP滤波法,另一种是生产函数分析法。

HP滤波法是由Hodrick和Prescott于1980年首先提出的。这种方法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宏观经济趋势的分析研究中。它将宏观变量的时间序列看做是不同频率的成分的叠加,通过统计方法分离出频率较低的成分,也就是长期的趋势项。

我们运用HP滤波法对1994年以来GDP增速的季度数据进行处理,从中分离出GDP增速的趋势值。图1显示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动。1994~2000年,中国经济增速从12%左右持续下滑到8%左右。而从2000~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前,经济增速重新上升到11%~12%。这中间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改革、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998年开始的住房市场化改革。而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经济再一次进入下行通道,到目前GDP的趋势值大约为7.5%左右。

但是,HP滤波法在分析中有两个重大不足。首先,它是完全基于统计处理的一种方法,其结果更多反映的是数据的时间序列特征,而缺乏经济的解释。其次,该方法无法被用于分析潜在增长率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以图1为例,我们无法判断在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会重复2000~2007年的底部反弹,还是稳定在目前的水平,抑或是经济持续下行。

生产函数分析法可以克服以上缺陷。它是分析一个经济体潜在增长率的常用框架。这一方法的出发点是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具体而言,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的因素包括资本投入、劳动力人数、人力资本和劳动生产率。通过估算一个国家的宏观生产函数,我们可以分析各个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而通过对生产要素未来变动的预测来估算潜在增长率的未来变化。

估计宏观生产函数的因变量为GDP增长率,自变量为资本总量、就业人数和人力资本的增速。在估算资本总量中,我们假设1980年的资本总量为当年GDP的136%,每年资本折旧率为5%,每年投资增量则直接来自于国民经济统计支出法下的资本形成总额。此外,就业人数采用全部非农就业人口,人力资本采用人口调查中的平均入学年数。表1和图2显示我们估算的结果,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1991~2013年),资本投入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约为4个百分点(或40%的贡献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GDP的平均贡献为2.5个百分点(25%贡献率)。相比之下,劳动力增加和人力资本提高对经济的平均贡献分别为2.2个和1.2个百分点。

第二,表1显示中国经济在2006~2010年的实际经济增长超出潜在增长率约1个百分点,而在2011~2013年则低于潜在增长率0.7个百分点。前者可能反映了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导致的经济增长反弹,而后者则反映了在2011年之后财政货币政策重新回归中性,以及政府出台措施整顿房地产、影子银行、地方政府债务等金融风险过程中带来的经济下滑。

第三,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在2010年后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滑。但是,我们发现,这并非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因素基本不变),也并非由于投资的调整导致(如果排除2009年这一特殊年份,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过去十年并无大的变化,在2012~2013年甚至略有上升)。相反,这主要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速的下滑。相比2006~2010年,过去三年全要素生产率对GDP的贡献平均下滑了1.5个百分点。

 

    进入专题: 潜在增长率  

本文责编:zhongshengyu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720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