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礼庭:从鲁梁之争析文学之人本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52 次 更新时间:2011-10-27 21:37

进入专题: 鲁迅   梁实秋  

丁礼庭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上出现过两位文学巨匠鲁迅和梁实秋之间以“文学的阶级性”为主题的论战,在七十年后的今天,回头再看这场论战,确实回味无穷。

在这场论战中,代表“新月”思潮的梁实秋先生论定“文学无阶级性”,或者说“无产阶级文学还未出现。”主张文学必须表现和张扬“人性”,因为资本家和无产者虽有不同的地方,但更有相同的“人性”,都有喜怒哀乐,都要谈恋爱,等等,而文学就是表现这种全人类的,超阶级的,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并且不承认“宣传式,口号式的文学”也是文学。

而作为“左联”作家的代表,鲁迅认为文学具有阶级性,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文学,而如果“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以表现人性为限,那么无产者就因为是无产阶级,所以要作无产文学”,并认定“主张全人类超阶级的文学理论为帮助有产阶级的东西。”是资产阶级文学,并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有不同的喜怒哀乐,有不同的人性,即阶级性。”“穷人决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那里会知道北京捡煤渣的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会种兰花,象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中的焦大,也不会爱上林妹妹。”“譬如出汗罢,我想,似乎于古有之,于今也有,将来一定暂时也还会有,该可以算得较为‘永久不变的人性’了。然而‘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常留世上的文学家,是描写香汗好呢,还是描写臭汗好?这问题倘不先解决,則在将来文学史上的位置,委实‘岌岌乎殆哉’。”

以上鲁梁的论点,代表了三十年代中国文坮上“左联”和“新月”两大文学流派的不同观点,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来分析,文学必须表现和张扬“人性”,文学即“人学”,这是文学的人本论之基础。在人性中首先是体现所有人的或全人类所共有的“人性”,同时也可以表现各阶级所特有的,不同的“阶级性”。那么,到底有没有超阶级的,全人类所共有的“人性”呢?我认为应该是肯定有的。

就拿鲁迅先生的话来说,虽然“汗”有香臭之分,但“汗”的超阶级共性在于:任何人,包括无产阶级在内都不想一辈子只出臭汗,永远臭汗满身,“香汗淋淋”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向往。虽然北京捡煤渣的老婆子没有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但问题是,所有人包括无产阶级,都想到交易所大把地赚钱。同样,贾府中林妹妹永远都比刘姥姥更能引起所有男人的性爱。灾区虽然不会种兰花,但吃饱穿暖后,肯定会有人种兰花,因为兰花更值钱。这就是超阶级,全人类之“共性”,即共同的“人性”。

但问题的关键是,不管是“垂死的,腐朽的”资产阶级文学,还是“作为战斗工具”的,“口号式”的无产阶级文学,不管它们之间有多么不同,多么对立,都注定要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一定的位置。但是时代对文学的要求并不仅仅如此,文学的人本论不但要求文学必须张扬表现人性,而且还必须体现历史的,时代的要求,必须表现和张扬附符合历史和时代发展方向的“人性”。而什么样的文学才具有时代的,历史的进步性?只有唯一的标准,就是任何文学作品必须,也必然要经受“时间的考验”。因而在七十年后的今天,走进全世界任何一家书店,在所有待售的中文书籍中,或者是在所有待售的书籍中,恐怕很难再找到当时“左联”思潮所代表的文学书籍,甚至在今天的文坛上或许还有抗日救国文学的位置,但确实很难再找到代表“左联”思潮的文学作品。或者正如梁实秋先生所责问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学”,看来到今天为止还没定论,难道真是“八个样板戏”才是无产阶级文学吗?倒是与“新月”思潮相似的文学书籍到处都可以看到。甚至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沈从文,梁实秋等“新月”成员的作品仍旧经久不衰。

结论也就是:文学必须表现符合时代历史发展方向的人类之“人性”,而不管这种人性是无产阶级的,还是资产阶级的,或者是“超阶级”的。

在此,我还必须澄清三大误解:

一 、 我并不是要比低鲁迅,鲁迅的思想精神不管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鲁迅永远是中国文坛上的伟人。但鲁迅的伟大,并不体现在他的“左联”思潮中。正象王朔先生在分析鲁迅思想时所说的:“仅有唤醒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是不够的,那都是表面文章,真正需要勇气和胆识的不是反抗强者,而是直面那可怜的,被侮辱,被损害的人,对他们进行解剖。”(《王朔文集》第150页)而鲁迅思想的真谛也真在于此。鲁迅思想和精神的主要价值,并不在于对压迫者的反抗,更重要的是他无情地,冷酷地解剖了弱者人生,批判了他们头脑中“中庸”、“自虐”、“认命”、“知足常乐”的“糊涂人格”,批判了他们的“愚昧无知”、“任人宰割”、“惟命是从”、“与世无争”的“奴性人格”。而坚定不移地在一片昏暗中重塑中国国民之自立、自强、自卫、自信、自爱、自觉、自由之独立人格。而鲁迅本人所独有的那种不畏强暴、百折不挠、永往直前、冲锋陷阵的硬骨头精神,为我们广大国民的人格重塑提供了最佳榜样。在这方面,直至今日,仍然有着时代的、历史的先进性。因为可以肯定地说,中华之未来,取决于全体国民的独立人格之重塑。当全体国民独立自由人格确立之时,也必定是中华民族自强复兴之日。这也就是经受时间考验,具有历史先进性的“人性”。

二、虽然能够经受住时间拷问的文学作品永远只属于少数优秀作家,但是并不是说其它文学作品、文学思潮都一无价值。因为历史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时代不同了,时代的呼声肯定也不同。在鲁迅的年代,体现中华民族救国自强复兴的呼声,体现现实主义的战斗的文学作品,也应该在中国文坮上占有一席之地。文学舞台应该包罗万象,就象人性中既有超阶级的共性,也有各不相同的阶级性一样。而且中华民族自强复兴的道路、思想、理念也是包罗万象、各不相同的。和在当年就有的“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文学救国”、“武装革命”等等理念一样,表现当时时代呼声的各种文学作品都应该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他们的足迹。但是在七十年后的今天,随着中国走上改革开放、在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的历史事实中,中华民族应该走什么样的自强复兴之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而表现救国自强复兴的文学作品,和各种政治、经济理论一样,也要经受历史的检验,历史的审判是无情的。

三、在市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今天,在全世界大多数媒体、出版社的所有者永远都是资本家的现实中,无产阶级文学地位消降的原因会不会是因为受资本运作的影响?我可以肯定地说,这只能是一种误解,这是因为媒体的老板虽然是资产阶级,但媒体到底发什么声音,出什么书籍,并不是真正由媒体老板说了算,而最终是由市场说了算。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科学性,媒体必须迎合广大读者的喜好,否则肯定赔本倒闭。因而在无产者,或者说在工薪阶层占大多数的社会中,对文学作品的时间拷问和历史审判永远是最科学、最合理、也是最无情的。

2004.1.23.

    进入专题: 鲁迅   梁实秋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读史札记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5648.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