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在部分网站上发表过《国家富强的最主要标准是什么》和《论中国现代化的最主要目标是什么》的文章,论述了中国在经济方面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不是GDP的多少,不是高楼林立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也不是原子弹和国防武器的先进,更不是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的多少;这些物质财富通过引进外资和民族资本积累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这些都不是经济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目标只能是“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富裕”;就是必须造就一个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群体。
本文的主题就是要论证,经济上“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富裕”仅仅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但不是全部目标。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人的现代化”, 不但经济上“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富裕”不大可能真正地实现,就是达到了初步富裕,也不可能长久保持和进一步持续发展。
那么,“人的现代化”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就是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主要地体现在这三方面:
一、“人的现代化”必须具有高素质的、创造性的劳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各个学科知识的兼容能力、一种丰富的创造
性的灵感和实际的动手能力;更需要一种对本职工作意义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性;当然还需要对劳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我们很难想象,不具备这些素质,或者这些素质较差的人能够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真正实现“自我富裕”。
二、“人的现代化”必须具有高品位的人文素质。
完备的国家现代化,不可能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富裕”。就算是实现了小康和富裕,就人的“幸福感”来说,还存在二个问题:
首先是,我们中国有近十四亿人口,真到了发达国家富裕的高消费水平时,可能会达到十五、甚至十六亿人口,如果按目前发达国家的标准,其他的不说,就人均一辆轿车、一间住房、一台空调,就必需十五亿辆轿车、十五亿间住房、十五亿台空调,国内和地球上的资源承担得起这种巨大的消耗吗?
其次是,单纯的物质方面高消费真的能够实现人的“幸福”吗?丰富的物质方面的高消费,仅仅是人的幸福感的一个主要方面,但不是全部。就我实际接触到的已经实现小康和初步富裕的部分农村中的情况来分析,这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第一个例子是,我们上海近郊农民,由于城市扩大化,土地和自己原住房的动迁,每户人家往往可以分到三至四套百来平米的住房,其中拿出一、二套出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上海房价高企的现实中,这些农民甚至比上海的普通市民还富裕。但结果是,好多人家的年轻人由于就业比较难,就整天养在家里打麻将,积极进取,刻苦学习劳动技能,争取再就业的并不多。基本上是有大批年轻人无所事事。这确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不得不说是农村富裕目标产生了“异化”。第二个例子是浙江农村,大多数都很富裕,而且有许多是单亲留守,男方在外打拼,一般都很富裕。种地的活要么外包,要么就根本不种地。所以他们的日常生活除了打麻将之外,又多了一项非正常的性生活。我希望有人真的能够实地调查一下富裕农村的生活现状,写出实事求是的、高质量的调查报告。
所以,物质丰富的富裕生活,也需要文化修养来消化,中国农村的文化基础实在太贫乏,包括人文习惯、文化风俗、从事文化普及和人文教育的民间的非赢利组织,文化方面的服务设施、民间的各种文化交流和文化活动等,实在是太贫乏了。而且,这种文化活动也必须有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去实践,这种文化方面的兴趣又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为基础才能产生。虽然现在农村都已经普及了电视机,但缺乏对高水平的文艺节目的欣赏的文化素质。现在长三角、珠三角的农村也应该有经济能力消费电脑和网络文化,但实在缺乏这种文化消费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这不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最后,人的幸福感,是不一定完全建立在物质和财富的消耗上面的。比如中国古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一种人文化、低碳化、自然式的幸福感。我本人也深有感触,我曾经说过,如果我读到一篇能够引起我遐思万千的文章的幸福感,并不亚于开着凯迪拉克在马路上飙车。所以,作为十四亿人口的中国,民众应该尽量追求一种文化上、精神上、低碳化、低物质和财富消耗的幸福感。
三、“人的现代化”必须具有民主和法治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责任性。
随着财富积累,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也必定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复杂。这种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对人又提出了必须正确地、恰当地、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民主和法治的知识、观念和有责任心。以民主的方式协商、处理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民主的权利和高水平的法律知识来争取、维护和捍卫自己应有的利益、以法制的方式来处理人际纠纷。
四、“人的现代化”还必须持久地保持自我学习、自我深造的能力和习惯。
在当前科学技术、生产力和产业结构快速发展和千百万化的时代,国家、社会和现实生活也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长期保持自学的能力和习惯,将很难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独领风骚”。就算你大学毕业,学习时间也才十几年,而相对七、八十年的全部人生来说,也是很短暂的。如果你不保持以后的几十年在自学中进行知识更新的话,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地位。也很难对国家、民族和家庭作出很大的贡献和成就。
上面“人的现代化”的四个主要方面,对我国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要求。中国目前的教育领域,特别是对人起启蒙作用的中、小学教育,重点放在了应付考试,大学的重点又放在了就业技能的培养。在人文素质、艺术欣赏、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国民责任、公民人品道德、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除了个别大学对口的专业学生,简直可以说是空白。
严格地说,国家的现代化,除了经济的繁荣和民众的富裕之外,实际上是一个系统工程,过分强调单一的“经济工作为中心”、 在经济方面单兵独进,是很难真正实现相对完善的现代化的,而且,如果在经济领域,又是GDP单兵独进,那结果往往会产生现代化的“异化”。
如果我们承认,人不但是改造自然和社会,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及人类自身解放、发展和进化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它的最终目的。生产力是人创造的,生产力带来的物质财富也是为人所用的。如果我们承认所有的意识形态,精神的范畴必须从人产生,只有人才能完成物质到精神的飞跃,也只有人才能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唯物主义不但确认物质是第一性的,而且还必须承认在物质范畴中,人是第一性的,是首要的。在当前世界各国激烈的竞争中,最终都会聚焦到“人”的竞争上来。也就是“全员综合素质”上的竞争,将是世界各国激烈竞争谁负谁的最终决定因素。所以,我们就必须认识到,要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就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
2008年4月2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