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颖一:国际视角下的中国银行改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00 次 更新时间:2011-08-15 09:13

进入专题: 银行改革   中国金融  

钱颖一 (进入专栏)  

由经济观察报社、香港英文虎报和投资有道主办的2006观察家年会于2007年1月20日在北京金融街丽思卡尔顿酒店召开,本次年会主题为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新浪财经独家网络支持。以下为清华经管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主题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我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又一次的来参加经济观察报举办的观察家年会,我上一次参加是2004年的观察年会,很有收获。今天我们讨论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就是全面开放的中国金融,刚才我们听到了三位政府监管部门的官员和一位商业银行的行长,从他们的角度来谈中国在全国开放的金融市场的分析。我想从另一个角度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同时也以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参与中国银行改革的实践者,我是中国工商银行的荣誉理事。并且着重从国际视角来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对中国银行改革的一些看法。

五年前,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我和当时在国际货币基金工作的黄海波先生一起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的稳定和发展》,那么这篇文章主要是依据国际上各个国家在获取50多年中的经验教训,来考察中国当时面临的金融风险问题,我们把金融风险问题上升到非常高的层次,并且特别提出要关注银行的情况,因为这个是根据国际上的很多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应该说经济学家在五年前,对中国当时的金融或者说更具体地讲,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判断是出奇的一致,就是大家一致认为,银行的坏帐数量如此之大,中国当时的银行的经营状况问题相当的严重,用海外经济学家的话来讲,就是从基数上讲,中国的主要商业银行已经是破产了,就是光看帐面的资产的话,是空的资产。那么当时最有影响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拉迪在90年代末写了一本书《中国未完成的革命》这本书当时非常有影响,它主要就是讲中国的银行业的问题,应该说,他的分析大致上是没有错的,当然,他过分悲观的想法,非常深刻的影响了海外的经济学家和银行界,这在以后的若干年中,都反映的非常清楚。可以这么说,在当时的情况下,亚洲金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使国外的大多数人对在2001年末中国进入WTO,并且做出一系列的金融帐开放的承诺,多数人是相当悲观的,我想这也是很有道理的。中国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入世,并且承诺五年后要全面开放中国的金融。五年过去了,那么中国加入WTO的过渡期也已经结束,我们正在全面开放,尽管现在还不能说已经全面开放了,但是我们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那么我们再来问这个问题,我们跟五年前相比,我们银行的风险是大了还是小了?我想也是有非常一致的回答,回答是肯定的,我们现在的风险的确比五年前小,甚至可以说小了不少,在去年的9月份,我在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上碰到了这位拉迪教授,他是评论人之一,他自己都说,过去对中国的银行业是悲观的,现在他是谨慎的乐观的,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是有相当说服力的,就是说明这五年中国的银行改革取得的进展是有目共睹的。

非常有意思的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这段刚刚发生的五年历史的时候,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走过的这一段改革的路程,并不是一条显然的路径,至少就我所知,没有任何一位海外的经济学家当时提出了这样的一条改革银行的方式,即动用外汇储备入资,引进国外战略投资者,整体在海内外上市,也没有人能够想到,一些在金融上破产的这些银行,五年后市值在全世界处于前面的几位,股票受到追捧。实际上我们仔细想一想,在走这条路的时候,中国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也可能犯很多错误,但是我们今天走过来了,我们完全有可能走另外一条路,因为我在这个过程中也参加了很多不同方案的讨论,在一个庞大臃肿的一些国有银行面前,完全有可能我们走另一条路,比如把它们分拆,再比如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部分拿来上市,也可能把另外的很多公司留在集团公司或者银行,至少我们现在许多非金融企业一样,我们在转制过程中,也可以选择不卖给外国人,也可以选择不去找代表少数股东利益的,代表独立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我们完全可以走另一条路,就是派国外监事,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方式,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走到了今天,海外的经济学家没有人预测到这样一条路,也没有人预测到这条路能走得通,甚至五年前没有预测到,两年前可能都没有预测到。不仅海外的人是这样,国内的人也有不少对现在这条路不同的意见。而且走这条路,也不是没有风险的,事实上,我们在过去几年中,就一直处于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在最开始的时候,在他们找海外投资战略投资者之前,他们首先询问了国内有资金实力的大企业,但是没有人愿意,足说明大家对这个形势的看法。再比如,2005年3月,当建行的董事长出事的时候,当时正在谈的一家外国大银行立即停止了谈判,也足以说明大家对这件事情的风险看的有多重。再比如当皇家苏格兰银行入股中行的时候,消息一传出以后,皇家苏格兰银行股价大跌,也说明市场对它的重视,仅仅半年多,当工商准备上市的时候,由于担心A股股市的反应,也是在最后的时候减少了上市值。之所以说这些,就说明我们确实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走到今天确实是不容易。

会过来讲这个历史,我能悟出一些道理,我觉得在看待中国下一步的金融改革,理解我们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功的原因,正确的把握他们背后的因素,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个人认为有三个基本原因决定了我们在银行改革中能够取得今天这样阶段性的成就,第一个原因我觉得最根本的是,改革者坚信市场的力量和开放给中国带来的空间和机会,所以一开始就确定了以开放的姿态来设计改革方案,寄希望于开放、上市按市场化操作,给投资者带来一些机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没有这样一个坚定的改革的新年,对开放的乐观的态度,没有这种理念,不可能有后面刚才我所描述的这样的操作性的方案,任何的操作性的方案都以根本的理念为基础。所以我觉得这是第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时机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经济的基本层面非常的坚固,我们在过去连续四年经济增长超过10%,这个背景非常重要,因为对于银行来讲,特别是大型商业银行,是与整体宏观经济的起伏相关系数非常大的,所以大家对银行有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有信心,那么在这种对中国经济增长有信心的条件下做改革,就会比另外情况下要有利得多,所以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家买银行的股票也好,大家对银行的改革有信心也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中国的经济有信心,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层面非常的牢固。

第三个原因,大家可能没有想到,但是我想特别提出,就是在过去的五年中,国际的金融环境运气特别好,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出去考察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中的金融危机屡屡出现,特别是十年前,今年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十周年,发生在我们的家门口,由此又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包括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的金融危机等等,这样惊心动魄的事情,在过去的五年终没有发生,过去的五年世界范围内没有发生有影响的金融危机,最后一次是2002年10月的阿根廷金融危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特别是在现在的国际金融市场中,流动性非常之大,而且全球的所谓不平衡非常严重,所以这个决好的时机,为我们的银行上市筹集资金,银行的开放提供了一个决好的机会,当然这个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有准备做出前面一系列改革的话,也不可能抓住这个机会,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这个机会未必会永远存在。

我之所以讲这三个原因,就是第一改革者的意志和技巧。第二中国的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第三国际金融的稳定局面是我们得以完成改革到今天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我们思考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时候应该时刻记住的,有些因素,比如第一条,我们仍然对改革者的意志和技巧充满信心,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在过去的两三年中,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声音,很多时刻也是完全有可能把速度降慢,或者走一条不同的方式,所以我们不应该总是认为改革一定会这样进行。第二连续四年的10%以上的增长,更多的可能是增长速度下降,而不会再往更高的层次,任何经济都是有周期的。尽管有的外国的分析家把2007年2008年中国增长的速度认为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会下降到5%,这也许是过于悲观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认为将来的五年仍然会总是在10%以上。第三国际金融的稳定,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五年内,还会像过去的五年那样这么样的平安。

所以当我们记住这几条的时候,我们看到将来中国经济的变化的时候,我觉得是很有意义。首先我想说,我认为中国的银行业进入的一个转折点,就是经过前面五年的这样的努力,进入了一个转折点,这是历史性的。但是转折点并不以为着改革已经完成,事实上,竞争才真正开始。从现在起,中国的银行才真正开始可以以国际最佳实践来作为标杆来衡量,因为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是要建设世界一流,一旦我们用这个标杆来衡量的时候,我们立即就会发现我们的长处,这完全没有否定我们的意思,但是我们的标杆变了,我们现在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是跟世界上最好的银行,最佳实践的银行来竞争,所以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距离,这绝不是只看市值能反应的,不要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按市使计算的大银行当中,日本占一大块,但并不能掩盖日本的问题。

现在大部分银行都已经上市了,上市后银行确实面临很多的挑战,像经营战略和经营能力,经营创新等等,我在这里想讲两个根本性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银行的风险管理,也许大家会说,我们现在的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下降,而且我刚才也说了,我们银行业抵制风险的能力确实提高了,但是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抵御风险能力并不完全意味着风险管理水平,这不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直到今天为止,海外的很多经济学家和专家们仍然不信任中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第一不良资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剥离,但是剥离本身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第二现在我们的各种指标,我想是真实的,经过国际会计事务所的审计,但是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我们的经济增长非常快,所以增长的比较快,所以坏帐整个的比例就变得比较高,同样这点本身也不能证明我们的风险管理水平已经高了。事实上所有人都在说,当经济如果出现疲软,就会发现问题,比如说我们现在贷款的分类,第一类是正常,后三类是坏帐,但是第二类叫关注帐,比例都在10%以上,这一类在经济不好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变成坏帐,虽然现在它们不是。像这样的问题是应该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大意的。有句俗话说只有当退潮的时候,人们才能看到游泳中的人有谁没有穿衣服,当帐好的时候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在经济好的时候,我们看到银行都不错,就是当经济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看到哪些银行他们的管理水平不高。但是我们对这样的事情有多少分析呢?整体来说,我觉得很多的银行都做出了同样的做法。国外的银行做压力测试,在不同的情况下经济减速百分之多少,会出现坏帐增加多少是经常的事情,但是在我们还没有达到这样的水平。

所以第一个就是风险的管理,我觉得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非常值得我们关注。我讲这个,当然也是基于我过去一年做在工行做荣誉理事,我觉得我说这个话是有一定的证据,就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上市,我们原来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来了公司治理的形式和框架,各个委员会也都成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做到这些,我觉得是非常的了不起,而且现在的董事会专门有一个委员会,根据我的了解,都是开的非常的实际,绝对不是走形式。但是中国的公司治理如果同实践相比的话,举一个例子,建立激励机制,我们总是讲WTO入世以后,外国银行进来就是狼来了,大家用这个词,讲到与狼共舞,有什么办法与狼共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自己变成狼,不然的话是没有办法,自己要变成狼就是说我们的银行要按照市场的规律,按照竞争的规律提供激励,没有这样的激励好的人,已经激励过来的人会走,特别是高官人员,没有足够的基于市场的激励,非经济激励的因素,就会起不到重要的作用,这就与建设世界一流银行的目标相违背。有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董事会能不能决定高官激励的机制,是根据市场竞争和效率来做还是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受到政府的非经济目标的制约,这是中资银行中的常见的问题,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是政府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这个目的,国际经验表明,通过税收等方式往往比通过对直接企业或者银行的工资的基础的制定直接干预更有效,而且更规范。但是我们现在一下子还做不到。那么公司治理后面的问题确实是非常复杂,尽管现在海外对中国的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已经做出非常积极的评价,但是根据我的观察和我的了解,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或者说评论家仍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持怀疑的态度,也不是没有什么道理,事实上他们讲的问题也都是我们国内经常讨论的,主要就是我们在制度上面的一些制约的因素,简单地说,套用国内的话说,就是有两条高压线,一条叫做国家绝对控制,也就是说国家保持三分之二,另一个叫做党管干部,我们的银行高官是干部,所以要接受这样的管理,显然这两条至少在海外的经济学家来看,也包括国内的经济学家来看,确实都对公司治理有制约,因此至少我们在国际上找不到这样的先例,所以这方面更加有待于我们需要创新。

最后我想说,竞争已经开始,我们银行有很多的机遇,这些机遇是过去没有的,比如很高的市值,就使得我们海外兼并或者扩容变得有可能,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信心,我们应该意识到,任何经济的发展增长都是有高有低的,有高涨的时候也有消退的时候,国际的金融环境有稳定的时候也有动荡的时候,所以在这个时候,当我们为我们过去五年的成就感到惊喜的时候,更应该知道哪些是我们的努力,哪些是我们的环境,这样的话,我们才可能在今后的改革中能够继续的努力。实际上我们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有更好的机遇,我们也没有退路,我们也不必畏惧,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希望是五年后,我们在这里,经济观察报再一次的观察家年会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中国的金融在开放中变得更加的成熟、稳定和更快发展,谢谢大家!

进入 钱颖一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银行改革   中国金融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314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新浪财经,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