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頲:孔陈作记——元平阳州《选真寺记》碑补释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4187 次 更新时间:2008-11-28 07:19

王頲  

【提要】与“摩尼教”或“明教”相关的有元温州路平阳州《选真寺记》之碑,已为学术界所广泛熟悉。本文以碑中的人物、作者和所在宋、元二代的“金舟乡”移民、风尚等为对象进行考察,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背景视角的补释。记载显示,乃为本州岛、路最为南偏的单位,其居民中的相当部分皆由福建迁来。由于儒家文化的渗透,迄于南宋,当地的缙绅大都抛弃了昔日的宗教,甚至包括佛教。入元以后,此种趋势有增无减;这就是“选真寺”和“潜光院”亦儒、亦佛、亦明的来源。又因相关文字的作者原本就是典型的儒士,以“孝思”与“趋淡泊而习高尚”为忠旨的作者,自然不会很多地涉及显然与孔、孟之学相去甚远的内容。

与“摩尼教”或“明教”相关的有元温州路平阳州《选真寺记》之碑,数年之前,已缘林顺道先生《苍南元、明时代摩尼教及其遗迹》一文的发表,而为学术界所知悉,文云:“选真寺遗址,在现在苍南县括山乡下汤村彭家山山麓,四周都是农田。清代重修的庙宇,已在公社化时拆毁,现在这里的选真禅寺,是前几年才修建的,坐北朝南。现在东、西、南三面部分旧址和后边小河已改为水田。确认其为明教寺选真寺遗址的依据是现选真禅寺前仍竖立着孔克表《选真寺记》元碑,碑高一百五十五厘米,宽七十六厘米,厚十厘米。碑额半圆型,选真寺记四字分两行篆刻。碑文共十四行,满行约三十字。碑文约有一半为苔垢所覆盖,另一半文字清晰可辨,与民国平阳县志所录的吻合”。[1]该碑文,又由林悟殊先生校核,转载于其《宋元温州选真寺摩尼教属性再辨析》一文中,并曰:“林顺道先生的文本显然较为符合文献整理的规范,其据宗谱校补的文字均以括号标明,而参与制作该文本的日本学者,并无受到县志或宗谱文本先入为主的影响,直接模读原碑,故认读的结果当较为客观。是以笔者拟以上揭林顺道先生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油印本为底本,参照金柏东先生先后发表的录文,对照宗谱照片,斟酌词义文意,重新理校,以碑记所用繁体字整理一个新的文本,以便讨论”。[2]

《选真寺记》全文,分二部分。前半部分,直接关于“选真寺”。“平阳郭南行七十里,有山曰鹏山,层峦演迤,隆然回抱,河流萦带,林壑茂美,彭氏世居之。从彭氏之居西北行三百余步,有宫一区,其榜曰选真寺,为苏邻国之教者宅焉。盖彭氏之先所建也,故制陋朴,人或隘之。彭君如山,奋谓其侄曰德玉曰:寺,吾祖创也,第厥度弗宏,不足以示严揭诚。吾幸不堕先人遗绪,愿辍堂构之余力以事兹役,汝其相吾成。吾祖有知,将不悼其志之弗获承于地下矣。德玉应曰:诺,敢不惟命是共?乃斥故址,致木与石,聚群艺攻之。崇佛殿,立三门,列左右庑。诸所缔构,咸既底法。无何,德玉即世。君衋焉,其曰:吾侄已矣,吾事其可已乎?则又饬材经工,用济此美。演法有堂,会学徒有舍,启处食寝有室,以至厨、井、库、廪、湢、圊之属,靡不具修。都为屋若干楹,轮奂赫敞,视于初有加矣。既而又曰:嘻!斯役之造,吾惟先志之弗可承是惧,非惠徼福田利益也。今兹幸遂僝功,惟祖、考之灵,其尚于兹乎妥哉!于是,即寺之东庑,作祠宇以奉神主。又割田若干亩,赋其金,用恭祀飨,而委其藏,充寺之他费焉。继德玉而相于成者,君之孙文复、文明、文定、文崇、文振也。今年春,文明来道建寺颠末,且征文记之”。[3]

彭如山,其墓志铭,得见于陈高《不系舟渔集》卷一三,其主要部分:“至正{乙}[己]亥冬,予自四明归,与友人何君岳过处士彭公所。公时年七十六矣,筋力坚强,衣巾楚楚,见客至,大欢。遇夜,留客饮,命诸孙行酒馈食,而公坐对客,欵接殷勤甚”。“公讳仁翁,字如山。其先,自闽迁温之平阳金舟乡。曾大父弘,大父旦,父直道。公昆仲三人,而公为季,聪敏通豁,遇事勇、重然诺,负干济才,不出求用于世,而能以善治其家。兄浚翁早卒,其子珙甫始生孩六月,公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字育训诲之,俾成人,与己子均养齐爱。珙甫死,抚其诸子与子之子如一。及诸孙长分财,珙甫子四人,子之子一人,公析赀产为五,略无纎毫偏私厚薄,人以为难。乡党宗婣,称其义,故家人化服。公训长穉敦睦,毋敢有间言。尝遇岁饥,设粥食饿者,邻里之不能自给者,赈之粟,人多德之。或解衣以济贫人,甃路以便行路,蓄药以惠病者,其好施予,不吝啬财多类此。至正二十年三月丙辰,以疾卒,年七十有七。配郑氏。庶生子一人:曰莹甫,早卒。孙男一人:曰文震。从孙四人,珙甫之子也:长文从;文明,庆元路{秦}[奉]化州判官;次文定;次文崇。卜以二十二年二月壬辰,葬于其乡梅奥之原。予闻天之报施善人,必大其后,公之后,其将大乎”?[4]

将《选真寺记》与《彭仁翁墓志铭》进行比较:“德玉”即“珙甫”;“文复”即“文从”,“文振”即“文震”。“彭如山”所居及“选真寺”所在之“鹏山”,“彭仁翁”所葬之“梅奥之原”亦“梅原”,皆见于同时人李士瞻的作品。《经济集》卷六《题平阳彭氏云松亭》:“彭孝子,情何悲!中心一念人谁知?白日思亲中夜随,梦中犹欲笞其儿。儿啼不胜亲抱之,遽尔一见寻别离。觉后但觉心歔欷,心歔欷,亦何有?朝见鹏山之云自往来,暮见梅原之松欝巍巍。从问尔,山中云,恐亲心所怡,又复尔,云中松,恐是吾亲手自移。今虽不见吾亲颜色,幸得覩此为我永慕之容媒。松常青青云楚楚,云不能言兮,松不能语。彭孝子,有衣弗君着,有杯弗君举。见君之容,闻君之音,心已苦。相游亭上暮即归,归来惟有睡与痴。彭孝子,忠心一念人谁知”?[5]这个“彭孝子”,应该就是“彭仁翁”的“孙子”或“侄孙”。而“彭氏云松亭”,陈高也有诗涉及。《不系舟渔集》卷五《题彭氏云松亭》:“亭屋依先垄,云松寄永思。昔年翁所好,此日志宁亏?触石濡春雨,干霄长旧枝。九泉呼不作,感物泪如丝”。“云在亲曾翫,松长手自栽。夜台人去远,华表鹤归来。细影生青石,寒阴护碧苔。歳时陈酒食,瞻望思徘徊”。[6]

无论是孔克表,还是陈高,甚至是李士瞻,都与“彭仁翁”所居“金舟乡”亦“金洲乡”、“金州乡”,有着非同一般的“瓜葛”。乃为温州路平阳州人的孔克表,[7]曾于所居授徒。苏伯衡《苏平仲文集》卷一四《张明善墓志铭》:“君讳明善,字思诚,今以字行,姓张氏,温之平阳人。其先,自闽来迁,始家金舟乡原奥。宋端平间,迪功郎、殿尉副又迁居县西登瀛里。曾祖泗,咸淳乡贡进士。祖文奎,博学善断,州推为三老。父邦荣,以孝行闻。母林氏,宋太常寺簿镗之曾孙女也”。“君生三岁,病疹,医者以为不可治,去之。是夕,医者梦老人曰:张氏儿,令器也,何不饮以解毒饮?明日,持以饮之,果愈。稍长,自知力学。年十五,父没,执丧哀甚,善事其母,从进士孔克表授《尚书》,遭世大乱,隐居养母,以信谊重于乡闾。其文辞,犹有声搢绅间”。“洪武元年,按察佥事熊鼎以贤良荐于朝,擢将仕郎、真定府赵州判官”。[8]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巻八《修撰孔克表》:“孔克表,字正夫,浙江平阳人,孔子五十五代孙也。至正戊子(八年)进士。洪武六年正月,征为修撰。克表长身美髯,学笃而不窳,尤精于诸史。所著有《通鉴纲目附释》,宋濂称其书世不可无视,穿凿性命、簸弄词章者不侔,故一时士林称为巨擘云”。[9]

也为温州路平阳州人的陈高,曾经缘躲避“割据者”的征召而背井离乡。《苏平仲文集》卷一○《跋陈子上书》:“而至违乡里、捐坟墓、弃妻子,而置身于艰险之地,则以所重者甚于身,所爱者甚于妻子,所不可忘者甚于坟墓,所不可去者甚于乡里也”。“夫安得不舍彼,而取此哉?然非识轻重之人,亦乌乎能之?吾读陈子上贻谢复元书,未尝不叹其于轻重也,明于取舍也,审而又悲其适丁斯时也。使子上不丁乎斯时,则固重其所重,爱其所爱,不忘其所不能忘,不去其所不可去,若寻常矣”。[10]根据其早夭之子慈童埋葬所在,其宅邸正在“金舟”境内。《不系舟渔集》卷一三《瘗殇子慈童铭》:“慈童,陈高子上之次子也。至正十八年戊戌之岁三月二十三日,日未入而生。二十二年壬寅九月十六日,日既出而死。生于庆元之慈溪,故名慈童。甫三月,高自慈溪掲家附海舟还乡里,历涉风涛,幸无恙。慈童方五岁,头角岐然,聪明,慧而厚重,与群儿嬉,彼则竞为挑达,独凝然坐不动。客至,辄迎揖,入索茶酒,舒舒徐徐也。见者咸谓陈氏有后,予亦冀其成立,能大吾门也。是岁,高居母夫人丧,每朝夕馈奠,必随拜于后。夜寝苫次,亦来同寝不肯去,以是感寒热疾夭死。死之日,敛以小棺,瘗屋东边坞上,实平阳之金舟乡咸通里”。[11]

与陈高“忠”于元的情况不同,孔克表又于入明后出仕新朝,并受信用。《不系舟渔集》卷一六揭汯《陈高墓志铭》:“先生讳高,字子上,世为永嘉平阳着姓。先生幼读书日记千言,所请问即出人意表。擢至正十四年进士第,授庆元路録事”。“一旦忽移去,及方氏至,欲招致之,而无从得矣。再授慈溪县尹,亦不起”。“二十六年冬,东、西浙陷。明年春,先生走中州。夏,谒河南王、太傅中书右丞相于怀庆”。“数月而疾,以八月十八日卒于邸,以是月二十日葬于怀庆城南”。[12]郑真《荥阳外史集》卷四六《郭可学传》:“又明年壬子(洪武五年),秋试,敦迫再三,进士遂以书经荐浙省,考官姑苏魏俊民、永嘉孔克表、会稽钱宰、嘉兴贝琼共称其文,置在四十名之列”。[13]宋濂《宋文宪集》卷三三《恭题御制论语解二章后》:“右《解论语》二章,乃皇上所亲制,以赐翰林修撰臣孔克表者也。初,上留心经籍,以为经之不明,传注害之,传注之害,在乎辞繁而旨深。洪武六年,乃诏克表及御史中丞臣刘基、秦府纪善臣林温,取诸经要言,析为若干类,以恒言释之,使人皆得通其说,而尽圣贤之旨意。又虑一二儒臣未达注释之凡,乃手释二章,以赐克表,俾取则而为之。克表等承诏释四书五经,以上诏赐名曰《群经类要》”。[14]

陈高与孔克表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系舟渔集》卷七《送孔{夫}正[夫]赴会试》、卷三《近山轩燕集,并序》、卷四《无弦琴,与郑玉、孔正夫、刘景玉、周元浩分题席上赋》:“冬日江头梅蕊新,鹿鸣歌辍送嘉宾。把文南省已惊俗,对策明堂定絶伦。桐树朝阳鸣彩凤,桃花春浪化金鳞。高堂白发俱强健,早听芝泥出紫宸”。“至正十二年夏四月八日,会于张思诚之近山轩。时孔君正夫方自吴回,曾伯大、陈德华、徐德显、金士名、吕敬中、卢文威、郑子敬咸在,而高亦与焉,皆能文之士。酒酣,正夫言曰:兹集也,不可以无记。乃命赋诗分韵”。“我有緑绮琴,而无朱丝弦。无弦何以弹?蠧蚀底孔穿”。“自从锺期死,伯牙絶之今几年?太音声本希,至乐乐其天”。[15]而李士瞻,曾因使命途经平阳,与陈高有过文字的来往。《经济集》卷六《题不系舟渔者卷,并序》:“初授庆元録事,在任未竟,值浙东、西盗敓蠭起,郡邑无大小,皆陷于贼。士大夫苟得脱于难者,往往去依方镇,不顾道义,夤縁苟禄以养生,宁畲朝廷弗顾”。“子上独不可,曰:始予承圣天子策士时,幸以子大夫遇我,我何忍一旦悖此,狐媚以求活耶?乃即日解官还家,而庆元亦寻以陷”。“走也适以督运事严,泊舟于此,偶得与子上邂逅。于是,嘉其高而赠之”。[16]

早在唐中叶,温州所属平阳县[17]之“金舟乡”,即已为入“闽”再“移民”的理想地方。楼钥《攻媿集》卷七○《跋薛士隆所撰林杞墓志》:“淳熙四年冬,一日,同林伯顺大备相过,怆然曰:薛寺正(季宣)之亡,吾侪之所痛也。尝为伯顺求先铭于寺正,书以古篆,恐其难辨,又作楷法于后,已授我而亡之矣。始伯顺葬父于金舟,如寺正之志。后以五年九月壬申,改葬于亲仁乡龙门山,合其母陈氏云”。[18]薛季宣《浪语集》卷三三《林杞墓志铭》:“南仲讳杞。其先,家闽中。唐会昌、大中间,有名彦者,徙横阳之金舟乡,遂为林湾里人。由彦及颂,四世无支子。颂始三息,君曾大父基,其季也。大父景深,父汝翼,世豪于赀。自君先公和柔不与物竞,由是稍沦落。君有兄某,不喜家人生产作业。君方少,奋曰:吾子弟也,可不任亲之忧?不能兴起吾家,若祖父时,不室矣。料理家政,一不以累父、兄。行年三十有七而娶,时家道成矣”。“子男三人:大任,大备,大时。孙男二人”。“铭曰:湖源之冈,公乎归处。左以瞻吾祖,右以依吾父”。[19]陈傅良《止斋集》卷四二《跋林伯顺七世祖画像》:“而吾友林大备所藏七世祖像,见之面如生,真家宝也。公讳颂,字雅文,薛寺丞先生铭大备父,尝识之序引中。公起家累数巨万,而不及仕。今衣冠,盖貌工尊大之云”。[20]

“林杞”堂兄弟“林栋”,也有墓志铭可稽。其虽英年逝世,未及任官,却也以“缙绅”形象出现。而其与妻孙氏的“合葬”地,正是“金舟乡”之“湖原象岭”。林希逸《竹溪鬳斋十一藁续集》卷二二《林栋墓志铭》、《孙夫人墓志铭》:“按君先世,自闽徙温,卜居林湾,薛习斋已于南仲之志纪之。曾大父训,大父廷翰,父谨,皆以积善名于乡。君讳栋,字国辅,一字与守”。“得奇疾,卒,淳佑辛亥六月二十有七日也,春秋四十二。明年,从戎殿扈之命下,不及拜,阶为保义郎”。“生平一语不轻发,自号讷庵。惜哉!性喜施轻财,救荒赒急,不少吝。某梁某路茍有病于人,不待告者。筑均水偃,复古运河,团保伍捍海暴,或请于诸使自为之。或献以奇策,俾行之”。“其睦族有恩,其交友有义,其持身有礼,其敎子有方”。“娶孙氏,上舍正奏应霖之姊,后君十年卒。男煜也,女嫁方皥如。咸淳丙寅十一月己酉,与孙夫人合葬湖原象岭,君昔自卜也”。“夫人孙氏,讳汝静,温之平阳仙江人。迪功郎叔惠之女,保义郎林栋之妻”。“以景定四年六月四日卒,享年五十有八”。“以咸淳丙寅,合葬金舟乡湖原象岭。曾祖德运,武翼郎。祖大经,承节郎。子一人:煜,漕贡进士。女一人,壻方皥如”。[21]

宋平阳县“金舟乡”的“宦族”,尚有郑氏、彭氏。叶适《水心集》卷一五《郑噩墓志铭》、《彭仲刚墓志铭》:“君姓郑氏,讳噩,字仲酉,温州平阳人。曾祖琼,祖榛,父躬,故皆不仕。君中进士第,为台州天台县尉、婺州武义县丞、临江军録事参军,知其军新淦县。淳熙十一年十二月初六日,卒,年五十六”。“更十二年,庆元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其子益朋、寿朋始葬君于县金舟乡斜溪山。夫人陈氏,先卒。女嫁承信郎李韶、进士林某”。“子复姓彭氏,名仲刚,温州平阳人。曾祖逈,祖宗盛。父汝砺,赠承议郎。初任婺州金华县主簿,曰:古人先正,名主簿者,主其簿籍云尔。今簿籍多废絶,何以名官?乃求得四塍帐,校其差谬,类为数百册,藏焉”。“移台州临海县令,均其民之力役,图县乡之地几都、几保,合为大图,地之所有,皆物数之”。“遂坐考进士与知举,力争而罢久,乃知全州”。“未几,承议卒,民哭扶其柩,至境外数十里,曰:何时复此太守乎?服除,知濠州,未行。绍熙五年,明、越大饥,特令提举浙东常平,盖于是将用子复矣。命下,八月庚戌,以病不起闻,年五十二,官至朝请郎。娶王氏,封安人。子曰(氵厥),将仕郎;曰深;曰浚。女嫁从事郎、新歙县丞林士发、进士林君易,其二尚幼。庆元二年四月丙辰,葬金舟乡将军湾”。[22]

拥有家族墓地的金氏,其徙入“金洲”,可以追溯到宋。《荥阳外史集》卷七《竹林庵记》:“永嘉金氏,代为儒族。其始祖宁甫氏,在宋时,自闽之赤岸来居平阳金洲,以积善有名。所居东南,厥地爽垲,野水分流,林麓掩映,遥山迤逦起伏”。“由是増土为垄,潴水为沼,环以松栢,杂以荷芰,清颷徐来,香气郁勃。仰高俯深,孔乐斯土,以窆以竁,是为始祖之藏,尔来二百余年矣。元至正末,所在构兵,郡将缮修城郭,士卒樵采不禁,合抱之木,为所伐者八九。金氏有谷汶父者,聚族谋曰:斤斧之祸,乃至此乎!众心为动,相与出资财赂之,得还故物。遂命族人伯贤督工,构屋三楹,列为两庑,外置庖湢,旁储祭器,深广高下,悉如其度。别置田若干亩,以供祭祀,岁时殷荐,家聚族于斯。乡缙绅大老叹羡称慕,以金氏不乏人焉”。[23]而有家在“金舟”的陈氏,其来迁则在“五代之季”。《不系舟渔集》卷一○《族谱序》:“陈氏有虞帝以来,不知其几百世矣。而吾族,则在五季时,自闽之长溪赤岸,避乱迁居平阳,今已四百余年。入宋,为乡之望族。族旧有谱,亡失于大德丁酉(元年)风潮之变。高生也后,志在修辑,而无所考见,乃广询诸族之故老,及检寻先世遗简残幅,略得其宗派流传之一二,因次序之,以为陈氏之族谱焉”。[24]

入元以后,仍隶平阳州之“金洲乡”,人才备出。其中,有专治经术的吴氏。《苏平仲集》卷一四《吴举墓志铭》:“平阳吴氏,于其时曰苗府君,曰海府君,曰渉府君,皆刻意于经术,力行于家庭,抗志不仕,自足山林,以孝友忠信、礼让廉隅,表励其族姻乡党,而渉极为远近学者所宗,尊之曰金州先生。于乎!可谓特起于流俗中者矣”。“君于苗为曾孙,于海为孙,而渉之子也。名举,字子庸”。“尝构小楼,藏修其间,搢绅学者多就之,而君亦喜得朋也,相与讲明唐、虞、周、孔之道,或夜分不寐,或浃旬忘去。盖将磨砻浸灌,以闯夫圣贤之阃奥。志未及就,而死及之矣。故君之死,士类咸为之衋伤。卒之日,至正庚子七月十四日也,上距延佑丁巳君始生之岁,得年四十有四,以壬寅十月十六日葬于里之黛山原。娶陈氏,后四年卒,其生以某年月日,其卒以癸卯九月十七日,其葬以洪武戊午九月廿二日,墓在金洲之湖里。丈夫子四:曰任,陈出;曰田,曰榖,曰埜,侧室滕出”。[25]王璲《青城山人集》卷四《挽金洲吴处士》:“有士抱高节,逍遥在林丘。布衣轻组绶,天爵傲公侯。心逐闲云巻,身随野鹤游。何由歌楚些?荐藻谒金洲”。“脱迹浮名外,游心太古先。一经传后似,独行继前贤。高致由泉石,清风表墓阡。行人徒仰止,洒泪緑萝烟”。[26]

当有明之初,又有孝子出自董氏。《荥阳外史集》卷四八《风木亭铭》:“国子生平阳董瑨仲石,年十有二时,值其父伯高翁弃世。既葬,慨其亲之弗得养也,筑亭山中,扁曰风木,岁时祀享,以致其思云。夫木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此皋鱼答吾夫子之言也。鱼在春秋时,舍其亲以去,不得仕于其君,又弗克致养其亲,志愤心激,卒以死亡,人至今悲之”。[27]“风木亭”,正是建在“金洲乡”的界内。贝琼《清江集》卷文二五《风木亭记》:“国子生平阳董瑨,蚤孤,既葬父伯高,筑亭于墓左,题之曰风木,取韩诗外传记皋鱼之语云。初,伯高抚瑨甚勤,而教之有法。时年甫十二,犹未知也。既长,而有知思报无穷之德,而抱无穷之戚矣。此亭之所以作,因求记其所谓风木者,久未复也。洪武八年春,余分教中都,复与瑨俱,且申其请,乃为之说”。“今瑨志同于鱼,而无其三失,惟以死而厚于祭也,孰与生而养之薄、死而致其哀也?孰与生而乐之深、故假其言表吾之思耳?岁时展敬墓下,登斯亭也,俯金洲而仰灵鹫,徘徊四顾,又安得起吾亲于九京欤?此尤足闵之也。呜呼!彼一时富贵者,居有华构,出有舆马,餍梁肉而袭绮纨者,皆不肖之子弟。曾弗悼其亲于既没不及事之为戚,如瑨者,此又鱼之罪人,而世亦莫之怪已,岂不重有所感夫”?[28]

“金洲”的王氏兄弟,也是乡里品德高尚的“处士”。《苏平仲集》卷一四《王原京墓志铭》、卷一三《王文琰墓志铭》:“卜地括山,葬其亲而树永思庵墓前,以备祀享”。“处士姓王氏,讳原京,字子昌。十世祖曰六评事,五代时,自长溪赤岸来居平阳金洲,人以其族之硕大也,名其所居里曰王奥。咸淳乡贡进士公甲,曾太父也;修,大父也;绍祖,父也;母项氏,宋钦州陵山县主簿宋英之孙女也。处士袭祖父流风,恬于进取,筑室凤冈而隐居,扁曰见山,故内交者号为见山处士。娶吴氏。男子三人:曰杰,曰侃,曰僖。女子二人,陈深、吴惠生其婿。孙男二:宜选,宜进。孙女二。生于元延佑戊午十月十一日,卒于今洪武壬戌六月二十六日。以某年某月某日,葬于乌石山之原”。“鲁山处士生于元之延佑甲寅七月二十二日,卒之岁,至正癸卯正月十五日也。既卒之又明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葬将军括山之原。姓王氏,讳文琰,字子仁,号鲁山人,因称之曰鲁山处士。盖温之平阳人也,上世自闽来迁,十四传而至处士。曽祖公甲,宋咸淳乡贡进士。祖修,以文行称于元,当路荐诸朝,辞疾不行。父绍祖,倜傥好谊,渉猎经史,于地理、医卜之学尤精”。“处士虽生富家,自幼攘去膏粱,折节读书为学,在乡校,能尽记诸生所疑问”。[29]

前引“与友人何君岳过处士彭公所”之“何岳”,即“汝樵”,也曾是“金舟乡”的长住居民。《不系舟渔集》卷一一《送林希颜归永嘉序》、卷一二《远山轩记》:“予(陈高)少时不知论学取友,年弱冠,而得林希颜氏,既又得何汝樵氏、陈允心氏。凡予在乡井所与友者,仅止此耳。而予知读书为文,不自慕弃而流于鄙俗者,则希颜之助予者居多焉”。“予友何君汝樵,自[金舟乡]将军里迁某处,去山甚远,而于迁室之东偏,为轩焉,扁曰远山。夫其苍翠之色,朝夕在望,烟云吐吞,松栢森列,了然于眉睫之间,则山岂远乎哉?盖以寓夫故土之思焉尔。君旧居括山下,列楹峙乎崖石,疏牖瞰乎深涧,岩竹园卉,茂树清泉,可憩可翫。君髫齓日,尝侍其大父后溪翁寝兴于是,弦诵娱游。于是,时序移改,陵谷变迁,昔之栋宇,今丘墟矣。而君乃能卓然有立,艰勤缔构,以成室庐。初欲从其祖居,相厥遗址,榛莽芜没,四顾寥寂,又无与为邻者,乃舍其旧,而宅于兹。爽垲坚密,不陋不华,燕处奉宾,爰有其所,儒者之居,亦云美矣。然君虽居此,而心未尝不在于括山之麓也。是则兹室去山虽近,而视昔之负山而居者,庸讵非远乎”?“君名岳,隠居不仕,以孝行为众所宗之。故为之记”。[30]

辖境涵今浙江平阳、苍南二县全部并泰顺县[31]部分的宋平阳县、元平阳州,本不过是本州岛、路内最为偏僻的单位。[32]其所辖,杨简《慈湖遗书》卷二《永嘉平阳阴均堤记》:“天府府庠林子君雅,合平阳东、西、金舟、亲仁四乡父老而下,衘哀兴敬,以请于州守杨某”。“今将立石阴均,刻曰:令君汪公,遗爱恩波,使十乡之民,世世子孙无忘”。[33]“十乡”,东、西、南、北、金舟、亲仁、宰清、万全、凤林、归仁等。与“选真寺”所在的“金舟乡”相似,当宋、元之时,其它各乡,也都在“风俗”上浸润着“儒学”的气息。如归仁乡王氏,《止斋集》卷五○《王自中圹志》:“王道甫讳自中,皇曽祖髙皇,祖成子。父廷佐,赠朝奉郎。母施氏,封太安人。道甫登淳熙五年进士第,调舒州懐宁主簿、严州分水令,未上,以枢密使王公蔺荐,除籍田令。未几,罢通判郢州,未上,知光化军、信州。召赴行在,丁太安人忧,服阕,再被召,以论罢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起知邵州、兴化军,连以论罢。兴化之命下,道甫已病,庆元五年七月也。八月二十三日,卒,官至朝请郎,年六十。娶林氏,封安人。二子:长曰更生,次幼”。“道甫居温之平阳归仁乡,晚徙县之橘庄,雅爱仙坛僧屋之后山,因以为坟”。[34]

记载显示,凡宋、元代居“金舟乡”人家,无论林、郑、彭、金、陈、吴、王等姓,大都溯源从“闽”亦迁来。实际上,就是平阳的其他乡,情况也都有雷同。《止斋集》卷四九《徐钺墓志铭》:“武叔讳钺,姓徐氏。其先入闽,家福之长溪赤岸,由赤岸徙温平阳。至髙祖,始为万全乡尚贤里之族。祖讳隆。父讳几,自谓休休翁,与里人作义学,延知名士教子弟”。[35]人从“闽”来,教亦从“闽”来。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摩尼佛,名末摩尼光佛,苏邻国人”。“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至道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师卜肆,鬻以五十千钱,而瑞相遂传闽中。真宗朝,闽士人林世长,取其经以进,授守福州文学”。[36]即就仍奉“苏邻国之教”的彭氏来说,也是“自闽徙温”。所以,当时的平阳,奉同种信仰的场所,自然不啻“选真寺”和位于本乡“炎亭”的“潜光院”二处。《不系舟渔集》卷一二《竹西楼记》:“温之平阳,有地曰炎亭,在大海之滨”。“潜光院者,明教浮图之宇也。明教之始,相传以为自苏邻国流入中土,瓯、闽人多奉之。其徒斋戒持律,颇严谨,日一食,昼夜七时咏膜拜”。“楼建于某年。石心之师曰德山,实经营之,石心名道坚。至正十一年七月望记”。[37]

由于儒家文化的渗透,迄于南宋,平阳地方的不少缙绅抛弃了昔日的宗教,甚至包括佛教。许景衡《横塘集》卷一九《陈宗伟墓志铭》:“惟陈氏,世为温人”。“邑之俗喜佛,豪民多弟、侄,则畀于浮屠,以并其所有。大父深疾之,毎以为宗戚戒,故于今凡陈氏子弟皆儒学,无一人异趋者,吾大父之敎也”。“府君讳宗伟,字公美。年七十有二,崇宁二年岁次癸未十月二十八日,死于家”。“以明年甲申十一月十四日,葬于所居宰清乡乐溪村之原曽祖墓西四十步。曽祖讳添,祖讳度。父讳文济,博学而文,为州里所推重云”。[38]当然,也有分别将子侄派入俗、道的现象,以从二方面维护家族的繁衍。《止斋集》卷四八《林氏墓铭》:“陈子端己,自平阳将父天锡之命来,再拜乞铭其母林氏”。“其葬日,淳熙十年闰月某日;其地所居,万全乡管奥之叶原。其壻朱次宣,子明畏、端己、彪也。端己从余学,彪为比丘”。[39]入元以后,此种趋势有增无减;这就是“选真寺”和“潜光院”亦儒、亦佛、亦明的来源。《不系舟渔集》卷一二《竹西楼记》:“乡之能文之士,若章君庆、何君岳、林君齐、郑君弼,咸赋诗以歌咏之”。“石心,素儒家子,幼诵六蓺百氏之书,趋淡泊而习高尚,故能不汨于尘俗,而逃夫虚空。其学明教之学者,盖亦托其迹而隠焉者欤”![40]

无论孔克表还是陈高,都是典型的儒生。为躲避方氏,陈高弃妻子而入福建,接着又浮海至山东,最后死于河南,突出了“忠”的内涵。孔克表,也曾于“孝”有上好的体现。《荥阳外史集》卷九○《永嘉孔正夫生时,父、母年五十,及登第,则九十余矣。正夫养志不仕,明年,父、母皆死,追念不忘,为作此诗》:“朱颜白髪寿期颐,喜看贤郎射策归。天上恩除承紫诏,堂前欢笑舞斑衣。椿萱惨惨星霜变,莪蓼哀哀涕泗挥。幸际圣朝新孝理,征书行复下丹扉”。[41]钱宰《临安集》卷一《题孔正夫迂隠轩》:“所性倦俯仰,阔焉与世殊。野服谢簪绂,衡门薄轩车。对酒不解饮,乃与陶潜俱。朝采篱下菊,夕钓江上鱼。荣名如浮云,富贵非我图。隠显吾不知,迂叟方著书”。[42]以“孝思”与“趋淡泊而习高尚”为忠旨的作者,自然不会很多地涉及显然与此相去甚远的内容。除外,“明教”以《老子化胡经》为主要典籍;该作,早在至元前的道、佛的辩论中,即被斥为伪书。《至元辨伪录》卷首张伯淳《至元辨伪录随函序》:“时少林裕长老率师德诣阙陈奏,先朝蒙哥皇帝玉音宣谕登殿辨对化胡真伪,圣躬临朝亲证,李志常等义堕辞屈,奉旨焚伪经”。[43]所以,是为元代科举进士的孔克表、陈高,自然不会津津乐道于诸如“末摩尼佛”之类的故事了。[4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载《世界宗教》一九八九年第四期,页110。

[2] 载《中华文史论丛》第八四辑,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六年,页269、270。

[3] 页270、271、272.

[4]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5上、下、6上、下。

[5]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12上、下。

[6] 页12下、13上。

[7] 又,黄佐《翰林记》卷一七《史官题名,修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16下:“孔克表,浙江东阳人,孔子五十五世孙,由荐举洪武初任”。兹“东阳”,误。

[8]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正统刊本,页2下、3上。

[9]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2上。

[10] 页13上、下。

[11] 页9下、10上。

[12] 页1上、下。

[13]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13上。

[14] 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校刊严荣校刊本,页392下。

[15] 页13上、下、7下、8上、6上。

[16] 页28下、29上。

[17] 《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明刊本,页10上:“唐武德五年,分安固县复置[横阳县],属东嘉州。贞观元年,省。大足元年,分安固县复置,属温州。干元四年,改名平阳。宋因之。元升为州,属温州路。本朝洪武二年,改为县”。

[18]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武英殿聚珍》本,页10上、下。

[19] 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钞本,页497上。

[20]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弘治刊本,页6下。

[21] 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钞本,页570下、571下。

[22] 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正统刊本,页516上、下、517上、下、518上。

[23] 页8上、下。

[24] 页1下、2上。

[25] 页5下、6上、下。

[26]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景泰刊本,页148上。

[27] 页13上。

[28] 《四部丛刊初编》景印明刊本,页6下、7上。

[29] 页11上、下、12上、下、13上、下。

[30] 页1上、7下、8上、下。

[31] 《嘉靖温州府志》卷一,上海古籍书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原刊本,页2上:“泰顺,本瑞安、平阳二县地。国朝景泰中,分置泰顺县”。

[32] 《横塘集》卷一八《迎坡阁记》,北京,线装书局《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清钞本,页342上:“平阳,浙东之穷处也,邑于山谷间”。

[33]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32下、33上。

[34] 页5上、下。

[35] 页4下、5上。

[36]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厦门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点校本,一九九二年,页171、172。

[37] 页24上、25上。

[38] 页352下、353上。

[39] 页2上。

[40] 页24下、25上。

[41] 页9下、10上。

[42]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8下。

[43]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影印崇祯刊本,页477上。

[44] 黄震《黄氏日抄》卷八六《崇寿宫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页8下、9上。“然吾儒与佛老固冰炭,佛与老又自冰炭,今谓老为佛,而又属记于学儒者,将何辞以合之?且何据耶?因书诘之,则报曰:吾说岂无据者?《老子化胡经》明言:我乘自然光明道气,飞入西那玉界,降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说戒律、定惠等法,则道经之据如此”。

本文责编:jiangranti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702.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象牙塔,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主题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