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荣 叶俊:从主体意识到普遍意义: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化路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5738 次 更新时间:2024-07-19 22:57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胡正荣   叶俊  

 

[摘要]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重要使命。鉴于概念对于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本文从主体意识、理论基础、学科逻辑和全球视野四个层面入手,对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概念化路径进行了考察。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提高新闻传播学学科的主体意识,提升概念化、范畴化、普遍化的建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学科建设 国际传播 中国式现代化

 

自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受到新闻传播学界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觉性显著增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而言,根本在于建构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两年多来,中国新闻传播学界围绕如何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作出了诸多探索。事实上,在中国新闻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里,新闻传播学界一直自发地致力于探索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但“自主性”的成果并不明显,至今仍囿于西方理论主导的学术话语中。当我们回头审视新闻传播学界作出的各种探索时可以发现,作为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概念的学术角色未受到应有重视。对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来说,打造标识性概念,并使得概念能够超越具体问题成为面向学科、面向社会乃至面向全球的学术概念,是目前学术研究较为缺乏的一个方面。因此,本文从主体意识、理论基础、学科逻辑和全球视野四个层面,提出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概念化路径,即要明确学科的研究主体和核心问题,提出核心概念,打造核心范畴,并由这个核心范畴再升华到一个对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解释力的框架,由此夯实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基础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化: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意识

伴随着工业化与社会分工,人类知识开始细分,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是知识细分和学术分工的需要。新闻学、传播学虽然出现较晚,但也遵循了这一逻辑。对于这些学科来说,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关键在于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等。其中,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核心的研究问题是学科主体的体现。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首先要明确学科的核心问题和研究主体,即学科的核心化问题。

(一)聚焦新闻传播学的核心问题

基于新闻、传播、舆论等在社会系统中的重要性,新闻传播学在形成过程中逐渐有了稳定的研究对象。新闻学是以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载体、新闻传播规律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传播学则是研究人类社会传播行为、传播规律以及传播与社会的关系的学问,这些研究对象构成了新闻传播学的核心议题。无论社会、媒介如何变迁,新闻传播学的核心问题域是较为稳定的,否则就失去了学科存在的根基。

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就需要搞清楚这个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研究核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核心概念,形成核心理论,建构核心知识。因此,聚焦核心问题是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核心问题不聚焦,容易导致学科出现空壳化现象。我们认为,新闻传播学研究必须坚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实践重大问题、面向学科重大前沿,把“三个面向”作为核心问题,积极推进中国自主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构。

(二)明确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主体

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主体是什么?按照新闻传播学产生的社会分工基础,新闻学理应聚焦于新闻相关的现象,而传播学则聚焦于传播相关的现象,新闻、媒体、舆论、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主体。无限扩大媒体边界相当于无限扩大新闻传播学学科边界,导致新闻传播学的核心领地研究不透、外面领地研究不深。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尝试突破学科边界,却进入其他学科领域,其所提出的理论、概念在与相关学科的比较中并未体现出新闻传播学科的优势。例如,媒介物质性研究把媒介无限泛化,而我们要研究的媒体是有相对的含义和概念的,泛化了研究主体就等于失去了学科核心;平台和平台经济研究用的方法、理论、概念多数是其他学科的,相比之下,经济学、社会学在这方面的研究更为扎实。新闻传播学如果没有找准自己的“地”,却忙于种其他学科的“地”,很难发挥出自身优势,也很难提炼出具有学科特点的核心概念。

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明确学科的研究主体,并夯实学科主体的研究。目前,新的媒介技术重构了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和传播方式,新闻传播学研究主体正在经历一次巨大变革,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沃土壤。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对这些变化及变化背后的规律、产生的影响,对新现象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基于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形成自主的新闻传播学知识。新闻传播学研究如果不能把研究主体及其变化研究清楚,反而关注无限延伸的议题,忙于边缘、交叉研究,甚至盲目地把跨学科乃至其他学科议题作为研究主体,就可能导致新闻传播学的根基不稳,不利于新闻传播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三)厘清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边界

尽管新闻学在中国发展了一百余年,传播学进入中国也有四十多年,学术界为本土化作出了各种尝试,但新闻传播学在学科设置和学科关系上一直有不同意见,学科边界并未明确。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学集中研究新闻现象、新闻活动、新闻规律等议题,随着传播学的加入,相关研究议题有所增加,如传播效果研究、受众研究等开始出现。由于最早一批从事传播学研究的学者多数来自新闻学,导致两个二级学科一开始就存在边界问题,甚至陷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之争中,一些学者还纠结于用某个概念取代新闻学。直至今日,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边界仍然存在争议。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明确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边界而非纠结于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问题。

除了自身内部的二级学科边界,新闻传播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界也并不明晰。随着各种新的传播现象和传播媒介出现,新闻传播学的知识生产一直在做“加法”,持续地扩容,认知视域的延展,以及认知深度的推进,知识版图在不断拓展[2],学科的主体性日益模糊。如今,越来越多的事物被媒介化了,貌似一切都跟信息、传播有关系,出现“万物皆媒”的学术研究取向。从研究实践来看,一些研究的观点看起来具有创新性,而实际上用的是政治学、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其解释力度远不如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不少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议题在其他学科视角下解释力很弱。我们鼓励交叉学科、跨学科研究,但前提是需要有新闻传播学的核心理论,缺乏方法论和解释框架的跨学科研究,不但不能使核心的研究对象更稳定,反而使新闻学与传播学的研究对象都出现泛化现象,其结论对相关学科来说也显得十分薄弱。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要做大做强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而非盲目扩张学科范围。

二、概念化: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

概念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集中体现。一个学科如果没有核心概念群作为支撑,就会出现学科空心化现象,导致学科根基薄弱,容易受到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冲击。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要一套系统的概念体系,特别是在媒介技术及新闻业态快速变革的今天,如何在研究各种新现象中提出新概念,对各种新理论进行概念化,是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当务之急。

(一)新闻传播学核心概念的不足

自主概念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当代中国新闻学的自主概念,主要是指由当代中国新闻学知识共同体提出的具有原初界定权、解释权的原创性概念[3]。当前,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概念、标识概念较少,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社会上对新闻传播学的质疑。从新闻学来看,标识概念几乎停留在原有理论体系基础上,尽管有新闻价值、新闻真实、新闻事实等作为核心概念,但适应媒介生态、新闻实践变革的新概念少,特别是能得到共识的新概念更少。从传播学来看,核心概念也基本停留于传播学奠基之时的一些概念上,尽管有一些新概念出现,但很多是从其他学科移植过来的,以外来理论和概念为主,自主性概念、原创性理论较少,缺乏学科的主体性。正是由于核心概念的不足,导致概念体系建设乏力,进而导致知识体系、理论体系的脆弱。

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就要解决这种学科空壳化现象,找准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和研究主体,提炼属于新闻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互联网的发展对新闻传播现象带来的冲击日益明显,但新闻传播学并未有效应对新的媒介生态和传播环境,核心概念未能随之增多,提出的新概念十分有限,或是一些新概念提出后难以得到学界共识。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社会变迁、国际局势等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新兴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为新闻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机遇,有必要加强自主性、原创性的理论研究,提高核心概念的研究与阐释能力。当然,自主性、原创性的理论概念不在于“新”,而是基于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经验的科学研究,是对实践经验的反映和呈现,是能够反哺新闻传播实践、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自主知识也并非排斥外来理论,一些外来的新闻传播学概念或其他学科的概念经过借鉴、吸收、转化之后,也可以丰富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但这些不应是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体。

(二)新闻传播学核心概念的体系化

核心概念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但如果只有一个个没有关系的概念,概念之间形成不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也就难以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把概念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理论工程。当前,新闻传播学的概念体系较为薄弱,已有概念的抽象程度不够,辐射力不足,核心概念、自主概念较少,概念之间的体系化缺乏,都是导致新闻传播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处于边缘的重要原因。打造科学的新闻传播学概念体系,需要从一个个概念的建构入手,并系统建构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当科学的概念不断出现,且彼此之间围绕学科核心形成稳定的关系时,概念体系才会逐渐牢固,进而夯实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之基、学科之基。

(三)新闻传播学的概念化能力提升

无论是核心概念的提出,还是概念体系的建设,其核心是要有概念化能力。概念化是一种意义构建的认知过程和神经活动,广义的概念化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行为系统的概念表征,包括语言行为,而狭义的概念化重点聚焦与语言行为相关的概念系统[4]。对学科发展来说,概念化是一门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一项研究体现价值、一个学者体现思想深度的重要渠道。当我们具有较强的概念化能力后,才可能在扎实的研究中不断提出科学的、易于接受的新概念,而非根据主观臆想随意地提出各种所谓的新概念。

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体现,而理论体系必须基于一系列概念,概念化正是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在新闻传播学中,标识概念必须是反映、呈现当代中国新闻传播标识性实践方式、实践观念的概念,必须是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主体创制的概念,应该是有较高学术权威性的概念、是学术共同体普遍认可接受使用的概念、是具有广泛影响的概念[5]。一个有影响力的概念,既要对本学科有重要作用,也要对其他学科乃至世界范围内容有影响。这种标识概念的建构是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抓手。而打造新闻传播学的标识概念,就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概念中,要提升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概念化能力。

概念化是一种思维过程,在概念化过程中,我们将模糊的不准确的概念及其组成部分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定义,赋予符号化的词汇,可以实现概念化的目的。但这个过程并非冥想就能实现。如何提升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概念化能力?一方面,概念化的基础是研究要有问题意识。新闻传播学研究要面向学科重要基础与重大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实践重大问题[6],只有从真问题研究中探索具有重大意义的概念,才能提高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力、说服力,体现出学术研究与日常生活常识的区别。另一方面,概念化需要有逻辑思维能力。概念的提出本身需要严密的逻辑,概念与相关因素、其他学科、外部语境的关系也需要逻辑建构,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三、范畴化: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科逻辑

对中国新闻传播学来说,建构自主知识体系需要自身内在的学科逻辑。这种逻辑的关键在于知识及概念的生产,要有学科意识,能够辐射整个学科,乃至对交叉学科有辐射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概念化过程中具有范畴化的能力。

(一)新闻传播学概念的学科意识

新闻传播学学科的基本范畴,是新闻传播活动及新闻传播学的教学、科研实践中所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特性及其面向的新闻业特点,决定了其学科基本范畴是丰富多彩的。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4年)》,新闻传播学类的下属二级学科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而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24年发布的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简介和基本要求,新闻传播学学科主要包括以下7个二级学科:新闻学、传播学、舆论学、广播电视与融媒体、智能传播、国际传播、广告与传媒经济。尽管划分二级学科有所差异,但是这些二级学科反映了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涵盖了从传统新闻媒体到新兴数字媒体的各个方面,体现出学科的基本范畴。

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当我们提出和阐释一个新概念、新理论时,要考虑这是否属于新闻传播学的学科范畴。如果是,就要对概念进行凝练、抽象、提升,使之尽可能辐射整个新闻传播学,这种概念才具有更强大的解释力;如果这种新概念、新理论只是限于某个分支领域或议题上面,那么其学术贡献力就有局限。除此之外,新闻传播活动嵌入社会系统方方面面,好的新闻传播理论对其他学科也会有借鉴价值。如果新闻传播学在提出新概念、新理论时,能够站在更广阔的视角进行抽象和升华,其理论也会有更大的影响力辐射力。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这种跨学科意识,是其进一步强调概念深度、提升理论高度的基础。

(二)新闻传播学概念的范畴化

对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来说,范畴更为重要的含义是思维对概念本质的概括和反映。一个概念提出之始是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其内涵和外延有一定局限性,而要使概念更具有解释力,就需要对概念进行范畴化的提升。概念的范畴化就是对已有概念进行进一步抽象,使之能够辐射更多领域,解释同类现象。概念的抽象化程度越高,概括性越强,范畴化功能也就越大。具体来说,范畴化的第一步是基于对现实大量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之后推理出来,抽象出一个概念,对这个结论进行概念化。第二步就是在一个个概念提出来之后,系列相关概念就形成了一个范畴,更宏观的概念则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范畴,这个范畴形成了之后,就会有更强的解释力。当前,新闻传播学的概念抽象化程度比较低,要么提出的问题没有概念,要么提出的概念没有范畴,要么既有的范畴抽象不够,从而导致知识体系具有局限性,难以对其他学科有理论参考价值。

新闻传播学科的范畴化薄弱问题突出,束缚了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范畴化成为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化之所以难,关键在于对研究对象的认知不足,抽象化程度不够。就中国新闻传播学而言,首先,需要深刻了解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以宏观视角剖析新闻传播议题。其次,需要全面把握新闻传播现象,深入了解、熟知新闻传播实践。新闻传播学面向新闻传播实践,研究对象非常丰富,由于抽象水平上不去、抽象思维逻辑能力差,导致很多概念或基于表层,或没有解释力,难以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一个重要原因是,作为本应与实践密切互动的新闻传播学,却逐渐走进学术象牙塔,远离新闻传播实践的研究越来越多,基于新闻传播实践深刻把握的研究不多,实践性、业务性研究不断减少,理论搬运、意义不大的量化研究大量存在,甚至一些论文采用炫技般的数据、公式得出了常识性的结论,离概念化、范畴化的思想深度有较大距离。

(三)新闻传播学概念的范畴化能力

范畴化的基础是对研究对象及其在社会系统中作用的宏观把握。新闻传播学对研究对象的认知不足,限制了概念的范畴化,而这根源在于理论脱离实际。一方面,新闻传播学术研究队伍中,不仅有业界经验的学者少,多数是基于理论到理论的思考,而且能够经常深入业界调研,与业界开展交流对话的学者也不多,很多学者乃至新闻院校本硕博各层次的学历教育离实践较远,缺乏对新闻传播实践的深刻认识。这种现象必然导致整个学科陷入“对空言说”的循环。另一方面,也正因如此,新闻传播学研究对业界的影响力也较为有限,学术研究成果对新闻传播实践的指导性不足。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认为新闻传播学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连10%都不到。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缺乏足够的实践视野,必然导致理论研究特别是概念化、范畴化过程中,难以抽象出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学术概念和学术范畴。

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提升范畴化能力,善于在新概念、新理论基础上提出新范畴。首先,要深刻把握中国国情、中国实践。新闻传播学研究要实现有效的范畴化,需要基于中国实践的研究,提出相应概念并对概念进行范畴化的建构,提升理论概念的实践解释力。其次,要强化学术研究的范畴化意识。范畴化建构需要有自主性意识,当提出一个概念时要主动把概念置于学科范畴进行体系化的思考,而非在不同学科之间进行概念的移植和嫁接。最后,要加强学界业界交流。从实践维度来看,研究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阐释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凸显文化自觉,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发掘知识资源[7]。离开新闻传播实践的研究,无论方法多么科学、理论多么深奥、概念多么新颖,也很难被业界所接受,也很难对实践形成强有力的解释。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擅长范畴化,无论是“民主”“科学”这些广为认知的高度抽象的概念,还是新闻传播学中提出的“意见领袖”“乌合之众”等概念,都是基于实践抽象出来的较为宽泛的范畴化概念。提升范畴化能力,要求我们要善于把一些现象、研究结论高度抽象,形成具有更大范畴的概念。

四、普遍化: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全球视野

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既需要有自主性,能够深刻阐释中国新闻传播实践,也应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和更强解释力,如此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提升学术自主性与学术话语权。这就要求自主知识体系所涵盖的概念、理论、知识等,不仅要对具体问题有解释力,也要升华到一个对中国现实和中国问题具有解释力的框架;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体系,也要兼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换言之,站在世界舞台上,从人类知识生产角度看,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一个普遍化的理论提升。

(一)立足中国新闻传播实践

立足中国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普遍化的基础所在。对新闻学来说,学科诞生于报刊时代的新闻业研究,基于百余年的新闻实践和理论探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但自主知识体系仍有待加强。自主知识体系的形成与建构,离不开对新闻传播实践的把握以及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

首先,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等宏观背景及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具体议题。这是自主知识体系区别于外来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其次,要重视新闻媒体、新闻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以自主知识体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例如,在国家发展进程中,新闻媒体在舆论引导、媒体融合、国际传播、社会治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经验,为新闻学知识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最后,要重视自主知识体系对新闻事业的反哺作用。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不是学术圈的自娱自乐,不是象牙塔的自嗨,而要能够科学解释中国新闻实践、新闻现象,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传播学自在美国诞生之日起,从拉斯韦尔到勒纳,从二级传播、议程设置到发展传播、创新扩散,都是聚焦于现实问题而提出重要概念,由于这些概念范畴化与普遍化到位,故而在全球新闻传播学界都具有较大影响。这启示我们,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必须立足中国问题。

(二)解释中国新闻传播现象

解释中国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普遍化的目标追求。读懂中国,需要先解释中国,读懂中国的核心目标是确立以中国实践经验为基础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8]。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肩负向世界解释中国、让世界读懂中国的使命。近代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建立在西方实践经验之上,能解释西方的实践经验,但对解释中国的实践经验并不奏效。然而,这套知识体系被中国学术界广为接受,一些研究简单地用西方叙事的概念、理论、模型来研究中国,很难把中国问题研究清楚明白,也很难建构以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为基础的自主知识体系。

在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普遍化建构中,要把是否能够客观、全面、深刻解释中国作为追求,通过自主知识体系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当前新闻传播学核心概念、基本命题、话语体系多数是在西方现代化语境中形成的,新闻传播学的教材、课程、理论也较多地受到西方新闻传播学的影响,导致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概念少、根基不牢、普遍化不够。这些问题使得已有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难以为世界了解中国新闻传播体制和实践提供解释框架。

(三)融通外部新闻传播知识

中外融合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普遍化的内在要求。自主不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自主知识体系在研究中国、解释中国的基础上,还要融入外来理论、纳入外部实践经验。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在开放的语境中构建,做到以我为主、兼容并包,广泛吸收其他知识体系的有益成分。在较长一段时期里,现代化一度被等同于西方化,构建知识体系等同于引入西方知识体系,知识体系的自主性被忽略。如今,我们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不能停留于“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但也不能排斥西方知识体系,而是要充分借鉴西方知识,合理运用西方科学的经验方法和理论,对中国实践经验进行研究,提出自主的理论知识。要学习西方学术界在概念、理论普遍化方面的经验,提高知识生产及知识的概念化、范畴化、普遍化能力,提升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普遍性意义。

(四)转化交叉学科理论知识

交叉融合是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普遍化的必要条件。尽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是新闻传播现象,但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影响广泛,与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产生广泛联系。如果新闻传播学的概念、知识、理论不能进行抽象提升,仅局限于本学科之内,就可能削弱学科在人文社会科学阵营的地位。目前,新闻传播学的交叉融合程度低,涉及别的学科时所做的研究要么拾人牙慧,要么套用其他学科理论,缺乏学科的自主性,使得新闻传播学研究难以得到其他学科的认可。因此,在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普遍化建构中,要升华概念、理论的范畴,提出更具普遍意义的概念、理论,建构更有普遍性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例如,国际传播研究理论要融入政治学、国际关系学视角,既丰富国际传播理论本身,也对其他学科产生影响。又如,在研究人工智能等媒介技术时,既要有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也要充分考虑技术话语本身,使提出的概念对其他人工智能研究也有参考价值。

五、结语

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标志性概念建设,及基于概念基础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范畴。随着社会环境、媒介生态、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新闻传播学面临系列挑战和机遇,是挑战还是机遇关键在于如何回应新闻传播实践。为此,我们需要夯实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知识,围绕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提出原创性概念、原创性理论。本文通过概念化、范畴化和普遍化三个步骤,提出了建构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概念化路径。单个理论概念如此,整个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水平的提升亦如此。当然,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并非一朝一夕可实现,需要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实践,深入研究新闻传播实践及其规律,充分吸收国际新闻传播理论,进而作出更多创新性探索。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04-26(1).

[2]张涛甫.浅谈中国新闻传播学主体性问题.青年记者,2022(16):4.

[3]杨保军.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概念”的来源.当代传播,2024(1):22-29.

[4]文旭.语言、意义与概念化.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32-39.

[5]杨保军.确立当代中国新闻理论“标识概念”的基本标准.新闻记者,2024(2):3-14.

[6]胡正荣,叶俊.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体系”创新路径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出版,2022(20):3-10.

[7]涂凌波.基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编辑,2022(11):28-32.

[8]郑永年,杨丽君.中国叙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自序.

【作者简介】胡正荣,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叶俊,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中国编辑》

    进入专题: 新闻传播学   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理论新闻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359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