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兵: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大资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828 次 更新时间:2024-06-19 01:03

进入专题: 自主知识体系  

焦兵  

 

2024年4月25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数字创新平台——学术世界”发布会及系列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历史研究》杂志社总编辑焦兵在“人文分论坛”作《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大资源》主题报告。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首次明确提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5年的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取得了巨大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已经历史性地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既是中华民族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为世界做出更大贡献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论述了构建什么样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怎样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三个资源,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三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充分融通这三种资源,对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既是我们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最鲜明的理论标识,更是我们最显著的理论优势。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能忽视这一理论优势,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一理论优势。

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层面,也不能只停留在纯粹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而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各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

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下,进行微观研究、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传人,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或者中国学派。就历史学而言,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和侯外庐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自觉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历史问题,建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体系。放眼整个中国史学史和整个世界史学史,我们都可以说他们建立了中国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我们应该继承老一辈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未竟的事业,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不断开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新天地。这方面我们需要再补课、再创业、再出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们独特的优势。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提炼标识性概念,建立标识性理论,形成标识性话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对宇宙、对自然、对人类的认识,产生了独特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思想理论和话语表达,为我们提炼标识性概念、标识性理论、标识性话语提供了丰厚的思想资源。例如在思维方式上,西方遵循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他们看待事物总是要分出自我与他者、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优等与劣等,然后试图用前者来改造,乃至于征服后者,由此导致了西方的扩张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

相反,中华民族遵循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我们更多的是用普遍联系的、相互依存的、休戚与共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一种思维方式,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也正是因为这种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民族性格,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铸就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与和平性。

第三点是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它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绝不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我封闭,而是要吸收借鉴世界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不了解世界前沿学术,关起门来搞科研,不可能真正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更不可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但是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吸收借鉴层面,更不能搞思想依附,必须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对照、批判、升华,推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必须指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要生产只能解释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地方性知识,而是要建构既能解释中国、也能解释世界的普遍性知识体系,它必须是遵循学术逻辑、学术规范和学术程序的科学研究,这样才能让国际学界看得懂,也才能跟他谈得来、信得过。

在这三种资源当中,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资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资源的结合尤为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所强调的,“‘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样两种资源结合所形成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将是实现精神上独立自主、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要体现,也将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公共知识产品。

    进入专题: 自主知识体系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爱思想综合 > 学术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63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