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思余:铲除“新形象工程”滋生的社会土壤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097 次 更新时间:2024-06-11 23:40

进入专题: 新形象工程  

阮思余  

一、一些地方为何热衷于“新形象工程”,会带来哪些危害?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分别做些讨论。地方为何热衷于“新形象工程”,实际上要分析的是“新形象工程”流于的原因。至于“新形象工程”的危害,这主要指的是其负面影响。

1.地方为何热衷于“新形象工程”?

地方政府之所以热衷追逐“新形象工程”,主要是基于如下原因:

一是满足各种考核的需要。由于上级有包括党建、民生等在内的各种各样越来越多越来越细致的考核要求。为了完成这些考核任务,必须要想方设法搞一些所谓的“新形象工程”。实际上,很多项目都是为了迎接考核检查验收的需要而设置的,并不是地方真正需要这些工程。一旦出发点是为了应付上级相关检查的需要,应付各级领导视察的需要,其效果可想而知。毫不夸张地说,一些地方所谓的亮点和名片基本上都是基于类似逻辑而产生的。

二是地方治理创新的需要。要完成这些考核任务,那就必须要有所作为,搞一些有所新意的新形象工程,而且最好是与其它地区不一致,这样才能体现地方创新,才能体现地方领导干部的创意、才干和水平。实际上,很多项目都是为创新而创新,而且很多创新都是简单复制大城市治理的经验。把大城市的做法简单照搬照抄到中小城市;至于适合与否,是否有相关土壤,一概不讨论。其生命力可想而知。

三是党建民生建设的需要。近年来,一个普遍的现象,“党建”“民生”二字被严重滥用。好像只要套上“党建”“民生”就是一种政治正确,谁都无法去质疑和否定他们。实际上,很多所谓的“党建”“民生”项目并不是真正扎实在做党建,也不是真正在搞民生建设,而是打着“党建”“民生”的旗号在搞新形象工程。“党建”“民生”在不少地方已经被严重滥用、套用、误用,早已远离了其应有内涵。这一点,理当引起高度警惕。

2.“新形象工程”泛滥会带来哪些危害?

“新形象工程”之所以备受垢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会带来比其本身更为严重的问题:

其一,财政资金错配。我们经常说,要把钱用在刀刃上。财政资金更是如此。在“新形象工程”的主导之下,财政资金往往用到的并不是真正需要用到的领域,很多资金被严重滥用,导致需要花钱的地方没有相应的资金配置,而不需要花钱的地方投入了大量的钱财,最后打造的项目基本都是大量空置、闲置,与老百姓实际需求和关切关系不大。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急难愁盼问题是最需要资金扶持的,可是大量资金却被用到“新形象工程”上去之后,财政资金已经被严重错配。其后果可想而知。

其二,政绩观严重扭曲。财政资金为何被错配?主要就是因为政绩观被严重扭曲。一些领导干部关心的并不是基层治理的真实问题,并不是人民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并不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该解决的问题,而是放到了琢磨上级领导的意志,放到了上级考核关注的所谓的各种报表和表面文章。这样一来,不少领导干部的政绩观早已就被严重扭曲。“表现在基层,在根子上面。”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一旦扭曲,眼睛只盯着上面而不是下面、基层和社会实际,只盯着权力而不是权利,只盯着考核目标而不是实际需求,其行为逻辑可想而知。

其三,干群关系越来越疏远。在一些地方,由于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被严重扭曲,导致干群关系不和谐。一些领导干部以完成上级的考核为主要工作目标。而不是真正深入群众,开展深度调查,不是真正用心用情用力去感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脉搏。由此一来,不仅与普通干部难以交心,更不可能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大凡搞“新形象工程”,眼睛都是往上看,都是为了赢得上面的满意和首肯,而不是社会的真实诉求。好的干群关系,需要真正深入基层、深入民间、深入问题,在把握和解决真实问题的基础上,适时回应民众诉求。

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工作提示,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也加重对形象工程的处罚力度,一些地方对“新形象工程”进行严查和倒查,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中纪委专门发文强调要加强对“新形象工程”的整治,这就说明,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治理的时候了。

一是要扭转错误的政绩观。政绩观是干部安身立命的根本。干部按照什么原则为人处世,按照什么原则运用权力,最重要的就是政绩观。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权力行为逻辑。由于“新形象工程”已经被广泛垢弊,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扭转错误的政绩观。这也说明,中央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必须重拳出击,以绝后患。领导干部出问题,往往都是在政绩观上出问题。

二是要规范清理整顿考核。我们经常说,“问题在基层,根子在上面”。主要就是由上面的考核指挥棒导致的结果。为此,有必要清理整顿各种形式的考核。现在的考核太多,从上到下层层都有对所属辖区的考核。考核是最好的布置和推进工作的方式,适当的考核是需要的,但是当层层考核、考核满天飞的时候,地方和基层只可能去疲于应付相关考核任务,很难花心思和精力去真正面对基层的实际问题。

三是要正确认识民生工程。除了要及时扭转错误的政绩观之外,还需要正确认识民生工程和党建党务问题。民生问题在很多时候变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面装。实际上,民生工程应该有其边界,而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以随意界定和扩大其概念的外延。地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民生工程?应该有一些基本的共识。民生工程的支出要遵循什么原则,为什么现在反对花大量的经费在那些使用效率极低、华而不实的所谓民生工程上?因为这样的工程往往都不是真正从需求端考虑问题,而是从上面视察和领导政绩彰显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是要正确对待党建党务。不仅民生工程是一个框,而且党建党务也是一个框。“新形象工程”批判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精致党务”,大量的开支用在建设所谓的党建博物馆、党建展览馆,而且很多还是数字化党建,其实跟上述民生工程一样,除了领导参观考察之外,大部分时候都是闲置,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日常需求基本上没有什么关联。关键问题,任何一个这样的陈列馆、展览馆,特别是加上数字化之后,耗资都不小,而其效用到底有多大?这次中纪委的文件对此的批判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在您看来,如何铲除“新形象工程”滋生的土壤?

“新形象工程”的危害可以说是有目共睹。如何铲除其滋生的土壤,如何逐渐告别“新形式主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是要通过调查发现真问题。新形象工程与民生需求往往是背道而驰的。为此,需要真正落实大兴调查之风的原则要求。领导干部只要真正深入民间,真正深入基层一线,真正深入实际问题之中,就会发现基层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民众的诉求和真正的关切是什么。凡是不掌握真问题,凡是不重视真问题,凡是不从真问题出发,往往都容易流于“新形象工程”,热衷“新形象工程”。应该说,调查真问题与“新形象工程”是水火不相容的。毕竟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和工作要求。

二是要真正解决民生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了民生问题所在,就应该努力想方设法解决民生问题。要把资金、资源、资本等尽量投入到民生问题中去,不要把大量的资金用到那些搞表面文章的“新形象工程”中去。要区分真民生问题与假民生问题。凡是那些打着民生问题旗号,关注的并不是民众真正关切的问题和事项,往往都是假民生问题,所以区分真假民生问题非常重要。要严防一些地方把精心打造的“新形象工程”包装成民生工程。实际上,可能是“领导工程”,甚至是“一把手工程”。因此,什么时候真正把重心、中心放在民生问题上,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解决和聚焦真民生问题。

三是地方发展必须要算经济账、社会账和政治账。社会经常抱怨和批判的现象之一就是,地方花了大量的钱财来搞某个所谓的民生项目,实际上,其使用效率很低,而且与老百姓的真正需求和关切关系不大。可是,花费了大量的钱财,这种现象就是被中纪委批判的“新形象工程”。如果我们在搞任何项目的时候,总是会想着算一算经济账、社会账和政治账,或许就不会那么盲目去搞那些“新形象工程”。不算经济账、社会账和政治账的后果就是,大量的钱财、各种形式的资源投入,最后都成了沉没成本。其危害和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四是严格规范党建党务项目。现在很多地方的经费“不好开支”,动不动就以党建党务的名义搞一个所谓的项目。其实,最后很多都是形式的意义远远大于实质的意义。而这种现象,在很多基层,没有人敢批评和反对这种“新形象工程”。这次中纪委专门批评这种现象,应该说确实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党建党务项目,不能变成“无冕之王”,也应该要有严格的科学论证。确实真正有需要的,符合地方发展实际的,对民众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的项目,也确实可以上马。否则都应该慎重考虑。

五是要实施严格的政治问责。“新形象工程”之所以层出不穷,不断复制和推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并没有对类似现象进行针对性的处置和追责。而且还将其视为捞取个人政治资本的筹码。特别重要的一点,针对这种现象还缺乏严格的问责机制。如果将这种问责常态化,那就可以对地方政府的“新形象工程”进行纠偏。只有在高压的政治监督和政治问责之中,相关人员才会真正有所忌惮。如果对上述所谓的民生工程和党建党务项目实施严格的监督和问责,那么,未来借此做文章的人自然也就会越来越少。

(本文原载《“新形象工程”背后是政绩冲动 必须下大力气纠治|思与辩》,《深圳特区报》 ,2024年06月04日A08版。发表时有删节,此为完整版)

    进入专题: 新形象工程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2389.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