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澎: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与启示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894 次 更新时间:2022-01-12 00:46

进入专题: 日本   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  

胡澎 (进入专栏)  

摘要:战后日本曾经走了一段重经济轻环境的弯路,之后汲取教训选择了经济与环境并重、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道路。为实现一个循环、低碳、与自然共生的社会,日本通过完善法制体系、普及循环型社会理念、“多元协作”方式推进、重视国际合作等途径,降低了资源消耗总量,缩减了一般废弃物的排放量和最终处理量,提高了资源循环利用率和资源生产性。日本循环型社会建设的经验对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日本 循环型社会 3R 低碳 “多元协作”


循环型社会指的是尽可能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负荷、最大限度地抑制废弃物的产生、推进物品变成可再生资源并加以重新利用的社会。循环型社会的原则是:抑制生产、消费、减少垃圾,即Reduce(减量化)、Reuse(再利用)、Recycle(可循环)的“3R”。循环型社会是一个尊重地球与环境、对地球友好的社会,是对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再塑造,蕴含了新的发展观、价值观、生态观、绿色发展理念及管理方法。


2000年《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的出台标志着日本把建设循环型社会上升为了国家战略。截至目前,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表现在:天然资源的消费得到进一步控制,垃圾产出量逐年减少,环境负荷不断降低,废弃物焚烧、粉碎、分类之后的转化为资源的总量持续增加。日本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利用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2018年度,日本的垃圾产出量为4272万吨,人均日垃圾产出量为918克,均比前一年有所减少。[1]循环型社会的建设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日本为建设循环型社会所做的探索对于推动亚太地区消费模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对于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路径选择

建设循环型社会是日本基于国情和自身发展阶段所选择的目标和道路。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且自然灾害频发。因此,日本民族普遍具有一种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且在日常生活养成了一种珍惜资源、勤俭节约的意识和习惯。战后日本一度沿用的是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经济发展模式。这一传统的发展模式虽然让日本经济在短时期内取得了辉煌成就,也让日本付出了惨痛代价,并促使日本政府反思“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一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决心走一条经济与环境并重的可循环发展道路。进入21世纪以后,在世界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日本人积极思考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之间寻找平衡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面临人口持续减少、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国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消费低迷、地区经济衰退、农林业后继乏人等诸多社会课题。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和核泄漏促使日本人对建设循环型社会取得了进一步认同,同时,更加珍视地球环境、重视健康、社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对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越来越重视,大量消耗资源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要挑战。善待地球、珍惜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讨论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宪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呼吁改变现有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这次大会在日本被广泛报道,民众对环境问题的关心愈加高涨。1993年日本出台了环境保护的根本大法《环境基本法》,日本民众也认识到环境治理需要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日本应为全球可持续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1997年,日本作为主席国在制定《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日本的一些民间组织和机构也在可持续发展层面不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发挥积极作用。如“国际社会支援推进会”募集日本家庭中闲置的旧衣服、旧文具、旧书包、旧玩具等,统一捐赠给发展中国家,实现物品的再利用。至今已对87个国家进行了援助。[2]


二、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经验

(一)建设循环型社会目标清晰、法律体系完善

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建设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至今已构建起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害对策和环保法律体系。《公害对策基本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环境基本法》之外,地球环境保护方面有《地球温暖化对策推进法》;公害对策方面有《大气污染防止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土壤污染对策法》;环境保护领域有《自然环境保护法》;废弃物及循环利用方面有《废弃物处理法》[3]以及针对家电、汽车、包装容器(玻璃瓶、塑料瓶、塑料制容器包装、纸制容器包装等)、食品、建筑废弃物等回收利用的法律[4];还有公害领域涉及财政、救济以及纠纷方面的法律。基本法、综合法、专项法,门类齐全完善的法律体系为循环型社会的实现提供了法制保障。


日本在建设循环型社会上目标清晰,层层推进。1998年日本政府制订的《新千年计划》把实现循环型社会作为 21世纪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把2000年定为“循环型社会元年”。2000年出台的《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以立法的形式把抑制天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降低对环境的负荷、建设循环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作为日本发展的总体目标。该法明确了国家、地方政府、民间团体、企业、国民各自的职责,提出了“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人与自然共生社会 ”的愿景。日本政府还结合国内现状和国际形势,前后制定了四次“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为实现循环型社会规定了时间表和具体路径。各自治体也纷纷制定并出台措施,展开了各种有益的探索。


(二)“多元协作”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

各级政府、民间组织、企业、民众、志愿者等相互支持、密切合作的“多元协作”的方式已成为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最为突出的特征。非营利组织、企业、行业协会、民间团体、市民积极参与到循环型社会的建设中并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中央政府在循环型社会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是立法、制定措施和计划,以限制、鼓励、引导等方式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对环保领域表现优秀的企业予以税收和融资方面的优惠。对不注重环保的企业、特别是违规排放产业废弃物的企业进行征税。中央环境审议会围绕循环型社会基本计划的各项措施进行评价、检查。经济企划厅、通商产业厅、环境省等出台经济报告、白皮书等对环境现状、公害对策进行评价。各级政府鼓励企业、科研机构研发、推广和应用循环经济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在公共预算中加大资金扶植。地方政府有义务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框架下,将循环型社会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予以实施,并对中小企业在防止公害对策方面进行指导。


企业在循环型社会建设中应自觉采取必要措施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在新材料的开发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和资源再利用。钢铁、石油、化学、电力等领域的行业协会也在循环型社会建设上发挥积极作用,调查研究,启迪民众,反映民众声音,向政府提交对策建议。


环境非营利组织(NPO)在建设可循环社会中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们注重与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对循环型社会的现状进行调查,为政府制定循环型社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日常开展各种宣传和普及活动,加深民众对于循环型社会的理解。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环境非营利组织、科研机构、民众在建设循环型社会上发挥各自职责,形成了相互支持与合作的“多元协作”关系。例如“充满活力的垃圾治理伙伴之会”在环境省、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国土交通省等的支持下,2001年创设了“市民创造的环境城市活力大奖”,在全日本征集以“多元协作”方式建设的充满个性的循环型地区典范。获奖者有群马县伊势崎市的“NPO法人环境网络21” 佐贺县伊万里市。前者将厨余垃圾堆肥培育蔬菜做成饮料、种植大米做成米酒。后者用了10年的时间,把当地的餐饮店、旅馆、配餐中心等60家商家以及100户家庭组成网络,对厨余垃圾进行回收、堆肥,用于休耕地的种菜和养花,回收餐厅废油作为生物柴油的燃料循环利用。为了减少食品浪费,“全国美味食品光盘运动网络协议会”倡导并发起了“光盘行动”,截至2018年3月,共有47个都道府县的320个自治体参与。通过“多元协作”推进的循环型社会建设正在改变日本社会,改变日本民众的生活习惯。


(三)注重宣传教育,让循环型社会理念深入人心

循环型社会建设不仅关系到生产、生活、消费等各个环节,同时也是一场思想与意识的革命,需要公众理解、支持与广泛参与。日本政府注重宣传和普及循环型社会理念,每年10月被作为“3R推进月”,在相关省厅的主导下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如:在全国各地召开循环型社会宣传大会,表彰推进3R的模范,鼓励民众自带购物袋和减少包装,推进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再利用。2019年10月,德岛县召开了第三届杜绝食品浪费全国大会。消费者、企业、地方政府等聚集一堂宣传循环型社会的理念,号召民众珍惜粮食、杜绝食品浪费。各级政府和民间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召开学习会,出版刊物,编写普及循环型社会的宣传品。


日本十分注重环境教育,20世纪80年代开始将环境教育引入学校和课堂。进入21世纪,又注重将循环型社会的理念融入学生的实践中。如:让学生通过养花来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带领学生参观垃圾处理厂了解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等。如今,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自然共生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众自觉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养成节水节电的习惯,减少塑料袋的使用,使用再生制品,杜绝购买过分包装的商品。“对环境友好”“基于环境考虑”“不给环境增添负担”等语句不仅频繁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也成为越来越多日本人的生活准则。2020年7月日本开始实施超市塑料袋有偿化,约6成民众前往超市时自备购物袋。[5]


(四)重视国际合作、善于利用国际资金

日本在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进程中,重视与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经合组织(OECD)、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亚洲开发银行(ADB)、东亚东盟经济研究中心(ERIA)等国际组织展开合作。同时,在中日韩、东盟、东亚首脑会议(EAS)等区域框架下,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展开合作。日本还善于利用绿色气候基金(GCF)、世界银行、地球环境基金(GEF)等国际社会资金研发高新技术,培养循环社会建设的人才。


三、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长。但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较为突出,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的第一大国,在节能减排上压力大、任务重。随着国际社会的推动以及中国自身发展的考虑,中国政府已认识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200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2018修正)正式施行,从法律层面为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另外,中国也对国际社会做出了碳排放到2030达到峰值的郑重承诺。


客观而言,中国在循环型社会建设上尚属初级阶段,法规不够健全,目标、计划、进程不够清晰,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循环型社会的认识不到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尚未在民众各中普及,公众的循环型社会参与度也不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循序推进。归纳起来,日本构建循环型社会对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制定实现循环型社会的中长期规划。19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写明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应围绕十四五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制订建设循环型社会推进计划,确定目标,落实多元主体责任,量化评价指标,定期对计划的执行状况、计划的实施进行检查和评价。


二是推动循环型社会的法制体系建设。针对目我中国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法制体系不够完善,应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为原则,根据新时期的发展需要,适时制定各项专项法,并对《节约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法》等既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用法律形式来指导、约束企业和公众的行为,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转变观念,普及循环型社会理念。近年来,垃圾分类正在中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民众对垃圾分类、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循环型社会的实现需要民众改变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树立可持续生存观、发展观、消费观和幸福观。因此,应加大宣传力度,可考虑设立“循环型社会宣传周”,在宣传周期间,政府、民间、学校、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鼓励民众自觉践行垃圾分类、垃圾减量,使用绿色低碳产品,抵制食品浪费和过度包装等。


四是扩大公众参与,“多元协作”建设循环型社会。要明确各级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民众等多元主体的法律责任和义务,政府应履行国际环境公约规定的义务,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国际合作。可设立循环型社会协议会作为政府和民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定期召开会议,让公众了解当地的循环社会建设情况并吸纳公众建议。要鼓励有责任感的市民成立环保社会组织,对他们的活动予以支持。企业有义务向民众公开自己的减排节能措施,社会组织要对企业的废水排放、资源再生利用等进行监督。


另外,各级政府还应增加对循环型社会建设的资金投入、金融支持及科研技术支持。促进企业自主研发节能、节水技术,资源回收技术。支持大学和科研院所研发、推广废弃物再生利用相关技术。


参考资料:


南川秀树等著:《日本环境问题:改善与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


倉阪秀史:『環境政策論』、信山社、2014年。

[1] 厚生省『一般廃棄物の排出及び処理状況等(平成30年度)について』http://www.env.go.jp/press/107932.html[2020年11月2日检索]。


[2] https://world--gift.com/[2020年11月8日检索]。


[3] 该法规定产业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产业废弃物由事业者负责处理。一般废弃物由市町村负责处理。


[4] 如:《包装容器回收利用法》《家用电器回收利用法》《汽车再利用法》《绿色采购法》《食品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等


[5] https://www.af-info.or.jp/ed_clock/news/2020_001.html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



进入 胡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日本   循环型社会   循环经济  

本文责编:陈冬冬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3088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人民论坛2020,11,12,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